白左高见:习近平把川普玩弄于股掌之中?
乔纳森·A·辛(Jonathan A. Czin)是布鲁金斯学会约翰·L·桑顿中国中心的研究员,也是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外交政策研究讲席教授。他于2021年至2023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此前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高级分析服务处任职。2025年11月25日,辛教授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评论称,北京豪赌,如今收获回报--习近平把川普玩弄于股掌之中:
尽管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在重返总统职位后承诺将对中国发起经济攻势,但北京在过去一年的外交活动中表现得异常出色。川普政府重启并扩大了其第一任期内与北京之间的贸易战,声称将利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向中国施压。然而,北京在国际上并未被孤立:在10月与川普在韩国会晤前的几个月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持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举行了阅兵式,众多外国元首出席。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也并未屈服。在经历了大部分时间对美国政策的被动反应后,北京转守为攻,在与川普会晤前几周对稀土元素供应链实施了范围广泛的出口管制。尽管川普政府敦促北京对其经济进行全面结构性改革,但习近平却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加倍推进其科技产业经济雄心——分析人士认为,该计划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从而加剧全球贸易失衡。大多数受到川普关税制裁的国家都急于回到谈判桌前,而中国却坚持立场。
中国的这种强硬态度非但没有损害自身利益,反而获益。习近平成功促使川普承诺在2026年举行多次会晤,并迫使美国政府在一些极具争议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例如台湾问题和美国出口管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在外交、战略和技术方面都比一年前更加强大。相比之下,川普政府的策略——从试图通过关税重创中国经济,到试图通过一系列让步来安抚中国——收效甚微。北京既没有被吓倒,也没有被安抚。美国似乎越来越难以安抚或威慑中国;中国官员已经意识到,川普政府尽管虚张声势,却不会兑现其承诺或威胁。
中国选择反击而非屈服,这反映了习近平和川普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与川普不同,后者被认为擅长谈判是其政治形象的核心,而习近平对达成重大协议并不感兴趣。因此,北京将华盛顿拖入了相对无关紧要的商业谈判中,习近平乐于拖延川普,同时转移美国在中美关系核心棘手问题上的压力。
北京经受住了华盛顿不断升级的攻势。白宫现在面临着最糟糕的局面:混乱的对华政策确保了摩擦,却缺乏应对竞争的纪律;谈判伙伴北京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反而将川普拉回了原先的立场;过去一年的作秀并未给美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
永远要学会让步
在川普和拜登的第一任期内,中国对美国关税和出口管制以及华盛顿与其盟友和伙伴之间日益紧密的合作的反应异常低调——直到2024年底。那时,北京开始对即将卸任的拜登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美国技术管制措施做出回应,并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这很可能是为了应对与即将上任的川普政府之间的第二次贸易战。
然而,自川普重返白宫以来,他对华政策在敌对与接触之间摇摆不定。4月,川普政府宣布了“解放日”关税,最终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提高到145%——实际上相当于对中国商品实施禁运。随后,在美中两国于5月同意缓和贸易战之后,华盛顿采取了一些温和的竞争性措施,包括堵住中国一直在利用的美国出口管制漏洞。但川普政府在6月份的谈判后,主动向北京做出了实质性让步。华盛顿最终放宽了对先进半导体的出口管制,撤销了此前禁止向中国出售英伟达H2O芯片的决定。H2O芯片的技术复杂程度略低于触发美国出口管制的法律门槛。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10月份会晤前夕,川普曾考虑与习近平讨论出售英伟达尖端的Blackwell芯片,但美国总统的顾问们劝阻了他。
这种危险的局面虽然避免了,但另一种局面却已显现。最新的贸易休战协议中,中国推迟了其范围广泛的出口管制措施,这开创了一个有害的先例,破坏了拜登政府的原则,即出口管制在与北京的谈判中是禁区,因为其旨在维护美国国家安全。与此同时,川普政府也撤回了对台湾的支持,向台湾总统赖清德施压,迫使其取消原定的经美过境行程,并且在北京持续施压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提供任何道义上的支持。
此外,川普政府一心将贸易放在首位,导致其忽略了其他更为棘手的外交争端。战略问题被搁置一旁,包括中国不断加大对菲律宾声称拥有主权的南海地区的施压,以及其对美国数字基础设施系统发起的“盐台风”和“伏特台风”网络攻击。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严重侵犯人权的担忧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与第一任川普政府时期截然不同。当时,第一任川普政府曾将中国对维吾尔族少数民族的严重虐待置于聚光灯下。事实上,第二任川普政府似乎更乐于放任北京,而不是追究其责任——只要华盛顿能够宣称自己达成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协议,无论这项协议多么肤浅、狭隘或脆弱。
北京经受住了华盛顿不断升级的攻势。
在韩朝峰会之后,很难看出美国究竟在哪些问题上与中国存在任何实质性的竞争。本届政府采取了一些姗姗来迟的措施,以减轻美国对中国在稀土元素及其加工领域垄断地位的依赖,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要让华盛顿摆脱对中国精炼关键矿产的依赖,很可能比本届政府承认的要漫长和艰辛得多。北京同意暂停对部分稀土出口的限制一年,这可能会让美国、其盟友和私营部门在此期间再次陷入自满情绪。
事实上,北京向华盛顿做出的这些策略性让步,只是让双边关系恢复到了解放前的状态,这对北京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局面,即便并非完全舒适。中国在执行出口管制制度方面展现了灵活性,意识到自身对华盛顿和全球供应链的巨大影响力,并且通过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几乎没有损失。这种“馈赠”的代价微乎其微。川普政府决定推迟执行一项强制出售或封禁TikTok的美国法律,而是将其命运纳入贸易谈判,这进一步增强了北京的地位,使中国获得了一个可以几乎不损害自身利益的谈判筹码。
TikTok事件反映了北京对川普第二任期采取的外交策略:将讨论范围从美中关系核心的重大战略问题缩小到与竞争相关的、但对川普政府及其主要支持者而言却至关重要的相对狭隘的商业问题。美国高级官员与中国同行就TikTok问题而非长期以来对中国不公平、非市场行为的实质性担忧进行讨价还价,这对北京来说无疑是一次胜利。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中国承诺从美国购买大豆。尽管近年来大豆出口并非主要的贸易议题,但川普仍将此协议视为在韩国从习近平那里获得的重大让步。中国将与华盛顿的讨论狭隘地定义为商业谈判,从而使美国决策者陷入了一场“打地鼠”游戏中。华盛顿无暇顾及真正令人担忧的中国经济政策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解放日加征关税的动因),只能在具体问题出现时向北京乞求宽恕。川普政府屡次上当,寻求的是博人眼球的“胜利”,而不是在艰苦卓绝、毫无亮点的对华施压过程中取得任何进展。
拖延时间
但即便川普并非如此,习近平仍然着眼于长期的战略竞争。川普自诩为谈判高手,而习近平则更倾向于伺机而动,等待时机打击对手并控制任何可能的后果。他曾冒险在峰会前推出针对稀土元素的广泛出口管制;他赌的是,由于川普急于达成协议,这样的举动不会引发美国的回应。那次冒险取得了成功
北京审视华盛顿时,看到的并非美国缺乏影响力,而是其国内的运转失灵。中国分析人士意识到,华盛顿并非毫无底线;例如,它可以切断中国通往途经美国的重要供应链的通道。但中国认为,川普政府不会采取此类措施,因为它过于担心中国任何经济报复行动可能带来的国内反弹。习近平抵达韩国之前,刚刚在国内通过清洗多位高级官员并阐述其五年施政纲领,展现了其政治主导地位;而川普则刚刚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政府停摆。一些中国学者已经评估认为,由于通胀带来的经济逆风以及2025年民主党在州和地方选举中获胜后国内政治压力增大,川普政府将在未来一年向北京让步更多。
北京很可能正围绕明年的中期选举制定与川普政府的外交策略,押注川普会急于达成一项可以在竞选活动中用来支持共和党的协议——而且,由于他的急切心理,他最终可能会做出重大让步。川普对达成协议的渴望促成了他在2020年第一个任期内结束贸易战,但最终达成的却是内容空洞且基本未得到执行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川普政府非常清楚第一阶段协议的缺陷,最显著的是北京没有履行其购买承诺,但迄今为止,这并未阻止华盛顿寻求与中国达成新的协议。
习近平的目标是让川普继续玩这场“打地鼠”游戏。这样做,习近平可能会激怒川普。总统可能会勃然大怒,并放出其政府中对华鹰派——自美国高级经济官员5月与副总理何立峰开始断断续续的对话以来,这些鹰派一直保持沉默。
然而,未来几个月内,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川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计划在2026年与习近平会晤三次,这实际上放弃了他最重要的谈判筹码之一:总统级接触的可能性。北京方面希望保留任何可能的让步,以确保川普履行他已承诺的未来接触,因此几乎没有动力向华盛顿让步。时间是北京在这场谈判中最大的筹码——而川普公开承诺会晤,实际上是给了习近平更多的时间。
达成协议还是不达成协议?
尽管存在诸多不足,川普政府试图安抚北京的努力仍然是一次有益的自然实验,可以检验向北京做出让步是否能够换来关系缓和,甚至是缓和。种种迹象表明,北京对缓和关系兴趣寥寥。尽管川普政府在过去十年中美中紧张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和技术管制——上做出了重大让步,但北京方面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回报。中国正将美国的让步据为己有,寻找新的制衡美国的筹码,并利用这些战术性的休战进一步巩固自身实力,以应对与华盛顿的长期竞争。缓和与绥靖之间的界限向来模糊不清,但绥靖政策的弊端——它只会招致更多让步的要求,甚至更多的侵略——似乎正在得到印证。
川普政府笨拙的外交尝试和反复无常的政策转变,似乎使其难以与中国达成缓和关系。但川普已经展现了他打破自己在第一任期内建立的对华共识的独特能力,而未遭受任何政治反弹。尽管川普早期犯了一些错误,但如果他真心致力于缓和中美关系,并愿意为此付出政治代价,他仍有可能改变美国的政策。
阻碍中美关系更持久发展的真正障碍并非川普政府,而是北京。习近平对达成重大协议或缓和关系不感兴趣,因为他认为时间对中国有利,中国在未来几年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现在达成协议只会限制北京。此外,北京对更深层次缓和的组成部分,例如川普在其第一任期内推行的军控谈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谈判与华盛顿在冷战中成功对抗苏联的策略如出一辙。认为中国领导层寻求双边关系稳定的观点在华盛顿已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常识,但这种评估充其量是不准确的,最坏的情况是具有误导性。相反,自川普上任以来,中国的一系列行动清楚地表明,北京希望限制美国对华反制的能力。
美国仍然拥有可以用来制衡中国的筹码。但解放日战略的混乱、随后贸易战的降级,以及美国政府在韩朝会晤前安抚北京的努力,都让中国得出结论:华盛顿并不准备升级冲突。如果中国确实想要维持稳定的平衡,那么它希望美国适应一种新的平衡——按照北京而非华盛顿的条件。在川普第二任期执政一年后,中国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