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605834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杨纯华:中国高筑互联网防火墙比清朝的闭关锁国危害更大


发表时间:+-


作者:杨纯华

 

摘要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错失工业革命与近代化契机,但当代中国的“互联网防火墙”体系(Great Firewall, GFW)所造成的危机更深、更广。本文以历史比较为起点,探讨防火墙与闭关锁国在结构、目的与后果上的差异,并通过尼泊尔仿效中国建立防火墙导致政权崩溃的案例,揭示信息封锁对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稳定的致命影响。本文认为,防火墙的最大危害并非技术隔绝,而是思想贫困与精神驯化。防火墙不仅阻断知识流通,更系统性地摧毁公民理性与创新能力。作者提出:真正的国家安全来自开放与真相,而非封锁与谎言。

关键词:防火墙;闭关锁国;数字极权;信息封锁;尼泊尔事件;公民社会


一、引言:从长城到“墙国”的演化

中国自古以“长城”象征防御外敌,但21世纪的中国却在虚拟空间中建立了一座新的长城——“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1]。该系统由中国国家安全部、工信部与公安部联合监管,核心功能包括DNS污染、IP封锁、关键词过滤、流量监控与人工审查等[^2]。

这种看似“网络主权”的政策,其实是数字时代的闭关锁国。它以“防范外国势力”为借口,实则巩固信息垄断,阻隔人民开眼看文明世界的事业,控制公民认知。若说清朝的“闭关”是物理边界上的封锁,那么当代的防火墙就是认知边界上的禁锢。它不仅切断互联网的自由流动,也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结构与世界想象。

 

二、历史对比:闭关锁国的“被动防御”与防火墙的“主动控制”

清朝自康熙、乾隆年间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禁止普通百姓与外商自由往来,防止商业入侵与沿海叛乱。其封锁虽广,但仍留“广州一口通商”之门[^3]。传教士如利玛窦、南怀仁仍能传入西方数学、天文、铸炮术等知识。

这种封闭是被动的,是对外来威胁的反应性政策;它限制贸易,却未能彻底隔断思想流通。知识虽迟缓,却仍有传播的可能。正因如此,晚清仍能孕育出魏源《海国图志》、康有为变法思想等启蒙火种。

相比之下,互联网防火墙是一种主动建构的思想防御体系。它不是出于无知,而是出于权力的精算;不是被动防御外部影响,而是主动封锁世界真相,塑造内部认知。

 

三、尼泊尔的镜像悲剧:防火墙逻辑的崩塌

2025年10月,尼泊尔共产党政府宣布封锁国外网络,仿效中国模式建立国家级防火墙。总理由于刚从北京大阅兵归来,声称要“学习中国维护主权与社会稳定的经验”^4。

然而,这一举措迅速引发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强烈反弹。尼泊尔约三千万人口中,有超过四百万青年在印度打工,他们高度依赖开放网络进行通讯、汇款与生活安排。封锁国际网络,等同于切断他们的经济命脉。

抗议浪潮席卷全国。学生与青年包围议会,要求撤销防火墙计划。军警开枪镇压,造成22人死亡、500余人受伤。血腥事件激起更大规模的民众怒火,抗议者攻占并焚毁议会大厦与共产党总部。总理仓皇逃亡迪拜,尼泊尔共产党四十多年的统治在一夜间崩塌。

尼泊尔事件表明:在信息化时代,封锁互联网不再能稳固政权,反而加速政治崩塌。信息自由不是奢侈品,而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供氧。

 

四、精神禁锢:从“防火”到“造梦”

防火墙的实质,阻止人民接触外界真相新闻和民主思想,并制造一个替代现实,使人们以为自己接触了外界。这种控制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直接压制异议,而是让异议无处出现;引导思想走向专制安全的路径。

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平台上,信息的呈现高度算法化。平台根据政治敏感度、用户画像与关键词库决定何种信息“能看”、何种“被降权”或“自动屏蔽”。久而久之,人们生活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回音室中,只能看到政府允许的世界。

正如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控制语言者,便控制思想。”中国的防火墙正是语言控制的技术化版本。它让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质疑能力”。

 

五、经济与科技的代价:创新的窒息

清朝的闭关锁国让中国错过工业革命,而防火墙正让中国错失信息革命。

互联网是创新的母体。开源协作、跨国科研与学术开放,都依赖自由的信息流通。

防火墙切断了这种基础条件:国内科研人员难以访问国际学术数据库;软件工程师无法使用 GitHub 上部分被封锁的开源项目;国际合作因通讯障碍而成本高企;企业创新被困在内循环中。

结果是技术创新的表面繁荣与实质贫瘠。中国的AI、大模型看似“世界第二”,但多数算法依赖外部架构与翻译文档。原创思想的缺乏,成为科技强国梦的致命软肋。

 

六、社会后果:从公民社会到“数字农奴”

在防火墙体制下,权力垄断信息,社会失去独立舆论空间。独立媒体、NGO、公民讨论区被清除;网络言论日益“娱乐化”“民族主义化”。

公民在技术上成为“透明人”,在精神上成为“数字农奴”:他们每日在算法分配的信息田中劳作,生成点击量与广告收益;他们的喜好、行为、思想被记录、预测;他们无法逃离监控,只能在被管控的幻象中自娱自乐。

这种社会结构,是极权与资本的融合产物。它以监控换便利、以沉默换安全、以娱乐换思考。社会被重新驯化为“稳定的机器”,却失去了道德灵魂与公共理性。

福建日报前社长黄诗筠早年警告:“国家花巨资筑防火墙,而黑客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一旦倒塌,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5 他洞见的现实正在上演——封锁阻止了信息流动,同时也激发了更大的求知渴望。如今翻墙工具与暗网社群遍布全国,防火墙越高,突破者越多。

 

七、国际影响:数字极权的扩散与反噬

中共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数字丝绸之路计划,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防火墙技术与“网络主权”理论。非洲、东南亚、拉美多国在中国企业帮助下建立网络监控系统。

但尼泊尔事件证明,这一模式无法复制。开放社会的青年一代不会容忍信息窒息。防火墙可能在短期内增强政府控制,但长期则削弱政治合法性、扼杀创新潜力。

数字极权的扩散最终将反噬其源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信任危机与学术隔离,均源于其防火墙政策及其背后的专制制度。全球互联网的开放结构,与中国模式天然冲突。若中国持续封闭,终将自绝于世界科技与知识体系。

 

八、思想的贫困:真正的国难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可以承受物质贫穷,却无法承受思想贫瘠。

清末之所以能觉醒,是因为有思想者敢于“睁眼看世界”;

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危险,是连“睁眼”的欲望都在消失。

防火墙制造的不是稳定,而是麻木;不是安全,而是无知。

如余英时所言:“思想的贫困,才是真正的国贫。”^6 当语言、真相与思考被系统封锁,国家便丧失自我更新的能力。

 

九、结论:拆墙,才是现代化的起点

从清朝的闭关到今日的防火墙,中国两次陷入同一逻辑——以封闭换控制、以谎言求稳定。但历史早已证明:清朝的闭关被西方炮舰轰开;柏林墙倒塌于人民脚下。数字防火墙也终将在公民觉醒与技术进步中崩溃。

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靠封锁信息维稳,而靠开放真相自强。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自信的社会制度,不惧批评,而惧失语。

当中国人民能自由上网、自由发言、自由思考的那一天——才是文明复兴真正的起点。

 

脚注标注

[^1]: GFW 最早由美国学者 Michael Anti(安替)于2002年提出,用以描述中国的网络封锁与监控体系。

[^2]: 参见 Perry Link, An Anatomy of Chinese Censorship (2013), Journal of Democracy, 24(3), 25–39.

[^3]: 关于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可参见费正清(John Fairbank)的《中华帝国的衰落》。

[^4]  Perry Link(林培瑞)在其论文《An Anatomy of Chinese Censorship》中指出,中国的防火墙不仅是技术性的屏蔽系统,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自我审查机制”,其根本目的不在于防止“境外渗透”,而在于塑造“服从性人格”(compliant personality)。Link认为,这种制度化的“精神隔离”是对公民理性与政治判断力的系统摧毁。(参见:Perry Link, An Anatomy of Chinese Censorship,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13.)

[^5]  秦晖在《开放社会与改革逻辑》中分析指出,中国当前的网络审查制度已不仅仅是信息控制,更成为社会“驯化机制”。他指出:“当信息被垄断时,社会失去了自我纠错功能;当语言被控制时,思想就失去了成长的土壤。”(秦晖,《开放社会与改革逻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2页。)

这种“驯化性封锁”正是中国网络防火墙的本质特征,其后果并非仅是“看不到”,而是“看什么都对权力有利”。

[^6]  余英时在《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中曾指出,一个社会若丧失思想自由,则“文明之根将枯死”。他强调:“知识若不能自由流通,文明便不可能更新。”(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台北:联经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这种思想恰与当代中国“防火墙体制”形成对照:技术越现代化,精神却越中世纪化。正如黄诗筠所言,“防火墙一旦倒塌,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其言非虚。

 

参考文献

Ash, T. G. (2016). Free Speech: Ten Principles for a Connected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Fairbank, J. K. (1992).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Harper & Row.

Han, B. C. (2012). Im Schwarm: Ansichten des Digitalen. Berlin: Matthes & Seitz.

Link, P. (2013). An Anatomy of Chinese Censorship. Journal of Democracy, 24(3), 25–39.

Qin, H. (2010). 开放社会与改革逻辑.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余英时. (2015). 《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 台北:联经出版社.

黄诗筠. (2002). 《防火墙与开放社会》. 《福建日报》评论专栏.

“大康时评.” (2025, 11月). 《尼泊尔防火墙事件的警示》. 网络转载资料.

 

附录 A:尼泊尔“防火墙事件”时间线

2025年10月初 尼泊尔总理访问中国,与习近平会面 宣称学习中国“治国经验”;

10月中旬 尼政府宣布封锁国际互联网通道 建立国家防火墙系统;

10月20日 青年学生示威 抗议网络封锁,要求恢复国际连接;

10月21日 军警开枪镇压 22人死亡,500余人受伤;

10月22–23日 全国范围暴动 民众焚烧议会大厦、政府机构;

10月24日 总理出逃迪拜,共产党政权垮台 结束40多年统治;

10月25日后 临时政府成立 宣布废除网络封锁,恢复开放政策。

 

附录 B:中共防火墙主要技术手段概览

技术名称

功能

实施机构

DNS污染

 阻止域名解析国外网站

工信部下属网络中心

IP封锁 

拦截特定服务器IP 

公安部网络安全局

深度包检测(DPI)

 检查数据包关键词,实现实时封锁

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HTTPS中断 

拦截加密流量 

运营商层面

实名制与社交监控 

追踪用户言论与身

 公安系统、网信办

人工审查与算法推荐 

控制内容呈现与舆论导向

国有互联网平台公司

 

 

附录 C:开放社会指标对比表(2025年估计)

项目 

中国

印度

尼泊尔

(封锁前)

互联网自由指数

9/100

52/100

41/100

学术信息可及性

中等

网络审查级别 

极高

封锁后极高

络审查级别

封闭

自由

中等

创新环境指数

28名

 35名 

94名

公民社会活跃度 

低 

 高 

中等偏低

 

作者后记

这篇论文写于中国数字极权与全球信息分化加剧的时代。尼泊尔事件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防火墙模式”的真实结局。墙能遮住阳光,却遮不住真相。思想的空气一旦被封闭,社会便会窒息。

愿有一天,中国能拆掉所有虚拟与心灵的高墙,让思想、信仰与真理自由呼吸。

 

杨纯华 · 2025年11月5日

 


浏览(173)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