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灵修:“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含音频)
| 今日灵修:“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含音频) |
|---|
| ——“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是一种生命见证的宣誓:从此我不再属于世界,而是完全属于基督 |
| ■曲雅各 |
今日灵修:“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
文/曲雅各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李慕溪弟兄朗读; 背景音乐为孙锺玲姊妹钢琴圣乐献诗 “神圣救赎者”:
今日经文:“从今以后,人都不要搅扰我,因为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加6:17)
“印记”一词,原意是“戳”或“烙印”,指主人加在奴隶身上的记号,以表明这奴隶的所有权属于主人 (原文字典,加6:17)。在古罗马市场上,常常可见带着烙印的奴隶。他们的皮肤被用火烧红的铁烙上记号,留下永久的疤痕。烙印的位置最常见的是前额,也有烙在手臂、背部或大腿的。这种烙印,不仅是实用的标志,更是一种社会性的羞辱,因为它代表着奴隶的身体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主人。
“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按字面意思,这个词是用来描绘耶稣被钉十字架时身上的伤痕。有些宗教神秘主义者炫耀身上的刺青,天主教历史上有320多人宣称自己身上有耶稣钉十字架的“圣痕”。方济会的著名修士圣法兰西斯,都说他身上带有耶稣的多处“圣痕”。但保罗所宣告的:“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不是他们所夸耀的肉体记号,而是属灵的印记。他仿佛在说:“你们不是夸耀宗教的烙印吗?你们就瞧瞧瞧我身上的这些伤疤,这是我为跟随耶稣而留下的烙印。”
保罗说:“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很可能是:“保罗用这句话描述他身上的众多伤痕,作为他跟随基督而受逼迫的证据。”(史葛·麦克奈特,2005,页 310) 哥林多后书第11章23-29节记录了他为信仰所承受的苦难:多次坐监、受刑罚、被鞭打,在宣教的路上忍饥挨饿,露宿街头,遭遇无数次危险,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比起犹太派基督徒身上肉体的记号,保罗有一个更好的记号:受逼迫的记号。保罗为基督所受的这些苦,使所有人在都能从他身上看见基督的形象。
当时的逼迫主要来自于犹太人内部,律法主义者所传讲的信息,实际上是躲避了信仰的冲突,就是十字架与犹太教之间的冲突 ,也就是福音与世界的冲突。他们强迫外邦信徒受割礼,无非是向人夸耀:我带领了多少人受了割礼,成为守律法的基督徒。但保罗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不是福音,不过是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 (加1:6-7)。今天各种形式的律法主义者,都是为了自己的体面,让别人称赞自己有信仰、很虔诚,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只要恩典和祝福,却不要十字架。提摩太·凯勒 (2016) 指出:“那些受人欢迎的假教师传讲自我救赎的福音,他们不会有这种烙痕,因为这世界喜爱他们的信息。”(页 219–220)
还有许多基督徒走向了另一方面,不是带着耶稣的印记,而是带着“律法主义”的印记。他们以为守规矩、按程序、讲正统就是敬虔,却在关系中失去了恩典的温度。这样的信仰外表看似坚固,实则冰冷,缺少十字架的柔和与谦卑。耶稣的印记不是要求别人受伤,而是自己甘愿被钉;不是把别人放在律法之下,而是用恩典扶起软弱的人。今天我们若在服事中只求别人合乎标准,却不让恩典改变自己;若在信仰中强调原则,却不显出基督的温柔与饶恕,我们身上的印记就不是耶稣的,而是律法的。我们既然是基督的奴仆,就当效法基督,忠心事奉。
很多人认为,保罗提到他身上的“印记”,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印记,是为了表明他对基督的忠心;也有人推测,这些疤痕是他献身于神的记号 (穆尔,2014,页 656–657)。保罗深知自己是基督亲自拣选的使徒,他不夸耀外在的割礼之印记,却以属耶稣的内在印记为荣。与此相比,那些犹太派基督徒极力主张外邦人信耶稣先要受割礼,先成为犹太人,然后才能信主;但保罗所宣告的烙印,是更具有属灵意义和感召力的记号,足以证明他是耶稣基督真正的仆人。“对他而言,这些印记正是他领受使徒呼召的有力证明。”(杰拉德·博彻特,2015,491)
“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这是一句豪迈而深情的话,表明保罗已完全属于基督,不可能再属于别人。“这些印记可能表示保罗是主耶稣的奴仆。”(穆尔,2014,页 657) 正如一个结了婚的人,手上的婚戒,不仅是纪念,更是一种公开的宣告:自己已经属于某个人了。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已是我的一切,我对祂忠贞不渝,十字架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能动摇我的心志。为了福音的使命,为了完成从主领受的职分,他甘愿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徒20:24)。
英国著名的宣教士戴德生在21岁时就来到中国,创立了“中国内地会”。他在华51年,所建立的差会差派了800多位宣教士,创办了125所学校,带领约一万八千人归信基督,并在18个省份设立了300多所由500多位本地同工参与的传教站。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假设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是中国,是基督。我们岂能为祂做太多?我们能为这宝贵救主做再多吗?”
华人教会往往把戴德生的话停留在前一部分,强调戴德生挚爱中华,比我们中国人还爱国。戴德生之所以能如此爱中国,是因为他首先深深地爱基督。正是因着主耶稣十字架的大爱,使他愿意来到当时贫穷落后,充满挑战的国度,去爱中国的文化与灵魂。可以说,戴德生是因着耶稣的印记,以及对基督的全然献上,他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
保罗说:“从今以后,人都不要搅扰我,因为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类似的语气在5章12节就出现过:“恨不得那搅乱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保罗严厉地谴责向加拉太人传讲割礼教义之人,你们所传的,是误人子弟,是把人引向歧途,你们还不如把自己阉割了。“搅扰”的原意是:烦恼、困扰,不再让任何人继续困扰我。他用命令语气提出要求,他是对搅扰者,不是对加拉太人讲的,他强调任何人都不要烦扰我。因为保罗已经尽了全力,完成了神所托付的使命。从此以后,他不再关注搅扰者,而是专注于主和主所托付的群羊。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我当时滞留在美国,回国的机票多次被取消,心中难免焦虑。在那段不安的日子里,我常常思想使徒保罗的事奉,屡屡被他对主的忠心所感动。那时我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动:这次我回国以后,一定要效法保罗的事奉。主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主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那一刻,我立下心志,甚至热泪盈眶。我愿在余生为主而活。
保罗宣告:“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不仅是结束语,更是一种生命见证的宣誓——他不再属于世界,而是完全属于基督。今天,你面对着怎样的搅扰?是教会中现代版的律法主义呢?还是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势呢?或是世俗主义各种形式的搅扰?不论是哪一种,不论是鲜明的或隐藏的,愿我们也能像保罗那样说:“从今以后,人都不要搅扰我,因为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
祷告:主耶稣,感谢你拣选我属于你。愿我不求人的称赞,只求在自己的身上带着你的印记。求你赐我忠心,在艰难中仍跟随,在软弱中仍倚靠,使我的生命成为你十字架的见证,叫人从我身上看见你的爱和荣耀。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参考文献 史葛·麦克奈特《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加拉太书》。廖惠堂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5。 杰拉德·博彻特《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第十四卷:罗马书.加拉太书》。吴明珠译。香港:恩道;2015。 提摩太·凯勒《加拉太书点燃福音爆炸力》。蓝慈理、姚传信译。台北:校园书房;2016。 穆尔《麦种圣经注释:加拉太书》。思语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4。 维基百科 (2025年7月4日)。戴德生
曲雅各 中国大陆传道人。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