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huasan

注册日期:2025-02-21
访问总量:56649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人工智能可以伪造面孔,但无法伪造灵魂


发表时间:+-

Everyman》杂志的资深编辑奥古斯特·梅拉特(Auguste Meyrat)是达拉斯地区的一位英语教师。2025112日,梅拉特在《火焰媒体》就AI衍生的问题发表评论。他认为,TikTok上的“幽灵演员”证明,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表面,但无法模仿其精神,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纽约时报》最近报道了来自达拉斯的演员斯科特·雅克梅因 (Scott Jacqmein),他以 750 美元和一次旧金山湾区免费旅行的价格将自己的肖像权卖给了 TikTok。他本人并没有获得任何电视节目、电影或广告的演出机会,但他的 AI 生成形象却“大放异彩”——一个虚拟的雅克梅因形象如今在 TikTok 上无数的广告中“出演”。正如《纽约时报》所说,雅克梅因“每周都会收到一两条来自熟人和朋友的短信,他们非常肯定地看到他在 TikTok 上推销各种各样奇特的生意。”

现在,雅克梅因“后悔了”。但为什么呢?他同意出售自己的肖像权。他的形象并没有被非法使用。他想演戏,而现在——至少在数字世界里——他正在“演戏”。他的后悔似乎更多地是出于经济考量,而非道德问题。

模仿得越完美,谎言就越大。人们渴望的并非完美无瑕的幻象,而是真实。

《时代》杂志记者萨普娜·马赫什瓦里(Sapna Maheshwari)也指出了这一点。她的报道聚焦于像雅克梅因(Jacqmein)这样的人缺乏版税和法律保护的问题。

她还提出了道德方面的担忧,列举了一些利用数字虚拟形象推广不良产品或传递冒犯性信息的例子。例如,雅克梅因的AI替身曾推销一款“男性增强补剂”。另一起事件中,一名TikTok员工据称发布了AI虚拟形象朗诵希特勒《我的奋斗》的段落。在CNN曝光此事后,TikTok移除了用于制作这些视频的工具。

 

当面孔成为财产

这些事件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与深度伪造技术引发的问题相同。近几个月来,数字冒名顶替者模仿了从罗伯特·巴伦主教到教皇等公众人物。梵蒂冈甚至不得不谴责以利奥十四世的形象制作的虚假讲道视频。此类虚构之物会误导、诽谤或羞辱他人。

但数字虚拟形象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它们具有欺骗性,而在于它们并非真实存在。

即便雅克梅因(Jacqmein)获得了丰厚的报酬,即便宗教人士将合成的布道视为合法的传福音方式,整个过程仍然存在着某种问题。出售个人形象等同于出卖灵魂。它令人不安,因为它将人类独有的特质——声音、姿态和神态——视为可以克隆和出售的财产。

当一个人授权使用自己的“数字孪生”时,他不仅仅是交出了数据,更是将身份本身商品化了。演员的表情、语气和举止都变成了知识产权的集合体,现在它们归他人所有。

这就是为什么观众本能地会对观看人工智能傀儡伪装和模仿真人感到反感。即便这种幻象在技术上令人印象深刻,却也让人感到空洞。数字复制品无法像真人那样唤起人们同样的道德或情感共鸣。

 

出卖灵魂

这并非艺术或哲学领域的新主题。在经典的《辛普森一家》剧集中,巴特以5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好友米尔豪斯,很快便感到空虚,噩梦缠身,确信自己失去了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这个笑话蕴含着形而上学的真理:当我们放弃那些定义我们人性的东西——即使是象征性的——我们也会遭受真正的损失。

对于那些相信灵魂不朽的人来说,正如耶稣会哲学家罗伯特·斯皮策在《通往上帝的科学》一书中论述的那样,这种损失远不止于心理层面。出卖自己的形象,就是将内在的神性形象当作市场商品来对待。这笔交易看似微不足道——一份无害的数字合约——但其象征意义却十分深刻。

奥斯卡·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捕捉到了这种道德的颠倒。他的主人公永葆青春,而作为灵魂之镜的画像却日渐衰败。在当今的数字时代,角色却截然相反:人工智能化身永葆青春完美,而真人模特则逐渐衰老、被人遗忘,精神也日渐凋零。

雅克梅因无法销毁自己的肖像。根据合同,肖像的所有权属于他人。如果他想阻止自己的数字形象推销保健品或能量饮料,就需要律师——而且他很可能会败诉。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AI分身事业蒸蒸日上,而自己却还在为房租发愁。这场景简直就像《黑镜》里一集遗失的剧集——一个男人被困在自己成功的拙劣模仿之中。(事实上,《沃尔多时刻》和《绞死DJ》这两集就非常接近这种设定。)

图片来自 imaginima,经 Getty Images 授权使用

 

道德的出路

解决这一困境的传统方法是监管:版权改革、同意标准、水印要求。但真正的解决方案始于拒绝。演员不应该出售他们的虚拟形象。消费者不应该支持用合成“幽灵”取代真人的平台。

如果 TikTok 和其他媒体巨头用数字克隆充斥他们的信息流,用户应该抵制它们,并要求“公平交易的人类内容”。正如有良知的消费者坚持购买符合道德标准的商品一样,观众也应该坚持观看由活生生的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广告。

科技布道者认为,人工智能虚拟形象很快就会与它们所模仿的真人难以区分。但这忽略了重点。模仿越完美,谎言就越大。人们渴望的不是完美无瑕的幻象,而是真实。他们想要看到不完美、努力和存在感。他们想要看到生命。

如果我们放弃这一点,我们将失去比任何演艺事业或TikTok合约都更宝贵的东西。我们将失去使我们成为人的东西。


浏览(173)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