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602708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文明性创新增长”: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及中国路径


发表时间:+-

作者:赵晓


一、从财富增长文明性创新增长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跨越学科的思想巨匠——
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以及内生增长理论家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与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
表面上,他们研究的主题是“创新驱动的增长”;

但更深层,他们揭示了人类文明能够持续繁荣的真正奥秘——

增长的核心不是资本的积累,而是文明性的创新。

传统的经济学把增长视为资本的积累与劳动的投入;

索洛模型曾告诉我们,技术进步才是关键。

但技术进步是什么呢?

不知道,就如同是天上掉下来的意外礼物,或外生的“黑箱”。

而这三位学者共同打开了那只“黑箱”,

指出创新并非天外来客,而是制度、文化与信念的产物,是一种可被社会自身孕育的“内生力量”。
他们证明,真正能经济持续增长,让文明跨越代际、突破停滞的力量,
不是资本堆砌,而是“文明性创新”。

换言之,增长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更是一种文明现象——
是一个社会持续更新其知识、制度与文化的能力。

经济学对增长的认知终于从投入到创新,从技术、结构到制度,

终于完成了一次“范式的跃升”:
增长的终极逻辑,是“文明性创新驱动的增长”。


二、诺奖三杰:打开增长黑箱的三把钥匙

(一)莫基尔:增长的文化根源

乔尔·莫基尔以经济史学家的细腻眼光,
揭示了工业革命并非偶然的技术爆发,
而是长期文化与思想积淀的结果。

他把“有用知识”(useful knowledge)分为两类:
命题式知识(propositonal knowledge):解释世界如何运作(科学理性);
规训式知识(prescriptive knowledge):如何让事物运作(技术与工艺)。

当一个社会尊重理性、鼓励试验、容忍失败,
这两种知识才能相互滋养,形成“增长的文化”(A Culture of Growth)。
换言之,经济增长首先是一个国家、民族与社会文明心态的成熟。

(二)阿吉翁与豪伊特:创新的内生机制

阿吉翁与豪伊特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转化为可量化的增长模型,
建立了“熊彼特增长范式”(Schumpeterian Growth Paradigm)。

他们指出:

每一次创新,都会取代旧的企业与技术,破坏旧秩序,却创造新繁荣。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竞争与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竞争太少会导致垄断,扼杀创新;
竞争太强又会压缩利润,抑制投入。
唯有适度竞争与制度保障并存,
创新才能持续、增长才可为“内生”。

他们的模型让经济学第一次量化了“创新的文明机制”:
技术的跃升,其实是制度、文化与信念互动的结果。

(三)从三人共同思想看“文明性创新增长”

莫基尔关注“增长的文化”,
阿吉翁与豪伊特构建“增长的机制”。
两线汇聚成一个深刻结论:
持续增长的根本,不在于物质积累,而在于一个文明能否持续更新其知识、制度与文化。

这最终指向的正是——“文明性创新增长”(Civilizational Innovative Growth)。
技术提供动力,制度提供边界,文化提供氛围,信仰提供意义。
增长的源泉,不是财富的厚度,而是文明的深度。

三、中国的挑战:从奇迹经济文明经济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寻求增长。

过去四十年,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奇迹:
基础设施、制造能力、互联网经济,无不令人瞩目。
但这种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与权力配置——
是一种“外在式增长”,而非“内生式创新”。

要进入真正的现代文明,中国必须完成从技术模仿、偶然增长到文明创新、持续增长的跃迁。
换句话说,从更新物质世界,走向更新意义世界。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明问题;
不是算术增长,而是心灵更新。

四、中国的七大支柱:通向文明性创新增长的路径

要实现这一跨越,中国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发力,建立起支撑“文明性创新增长”的根基。

1、制度支柱:从权力驱动到法治驱动
创新不是野蛮的生长,而是制度的果实。
权力型增长可以短期高效,却无法激发真正的创造力。
必须确立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宪政法治秩序,
让创新者“不必看脸求人,只管求真务实”!

2、知识支柱:从模仿学习到原创思想
创新的根本在思想,或者说原创性知识。
教育若只教“标准答案”,社会便只产出“标准头脑”。
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学者的社会生态,
让“敢提问题的人”成为最受尊敬的人。

3、文化支柱:从功利理性到信念理性
当社会只问“能赚钱吗”,而不问“有意义吗”,
创新实际上早已沦为投机。
真正的创新需要信念的支撑——
对真理的热爱、对人性的尊重、对使命的执着。

4、竞争支柱:从垄断优势到开放竞争
阿吉翁与豪伊特证明:创新离不开竞争的压力。
为此,要打破国企垄断、保护中小企业、营造公平市场,
让“创造性破坏”成为经济更新的常态。

5、教育支柱:从效率教育到探索教育
文明更新始于教育更新。
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尊重生命、点燃灵魂。
中国的教育要转向鼓励提问、包容失败、赞美探索——
这才能通天接地,连上创新的源头活水。

6、自由支柱:从管控到信仰与言论自由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
当人不能自由地思、信、说,梦……
创造力就被锁在笼中。
欧洲的工业革命之所以兴起,
正因人们敢于辩论真理、质疑权威、探索未知。
信仰自由是人类的第一自由,没有信仰自由,灵魂无法飞翔;
言论自由是对知识的起码尊重,没有言论自由,思想无法创新。

7、使命支柱:从GDP崇拜到文明更新
增长的最高目标,不是财富积累,而是文明更新。
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不仅制造器物,更培养大师;
不仅输出商品,也输出价值;
不仅追求繁荣,更追求公义与尊严。

五、结语:从增长到文明性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委们在2025年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
经济学的未来,不在数量模型,而在指出并引领人类文明方向。
增长的极限,不在于资源的枯竭,
而在于人类文明能否持续创新;
创新的极限,也不在于技术本身,
而在于人是否仍然展现伟大的信仰、理性与自由的勇气。

中国已拥有实现物质富强的一切条件,
唯独还缺少“文明性创新”的灵魂温度。

愿中国的未来,不止于作“世界工厂”,
更成为人类“文明性创新的灯塔”;
愿中国的增长,不止创造财富,
更敬畏上天、尊重生命、苏醒人心——
使技术成为良善的器皿,
使制度成为正义的容器,
使文化成为真理的居所。


欢迎参加“赵晓私塾” · 每周一课

主题:为什么中国有技术,却没有文明性的创新?
——从 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创新—持续增长”的三大前提

📅 时间:2025 年 10 月 30 日(周四)上午 09:30
📍 地点:北京 · 线上同步
💻 Zoom 会议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j/81717067571?pwd=2sDbECIi63IfwivzCxZxpsBxayTLqo.1
会议号:817 1706 7571 密码:302601

Picture1.jpg


浏览(972)
thumb_up(4)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五人墓碑記
    赵晓已经注定被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别叽歪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五人墓碑記
    赵晓:现在买房,就是爱国。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