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601726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增长经济学:思想流派的梳理——从投入到文明的五条主线


发表时间:+-

增长经济学:思想流派的梳理

——从投入到文明的五条主线


作者: 赵晓



一、导言:增长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

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开始,经济学就一直追问:

国富的奥秘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
增长的根源是什么?
财富能否持续扩张?

两百多年来,“增长”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核心的命题。
但对“增长”的解释,其实形成了多条思想支流。
有的关注投入与政策,有的聚焦技术与创新,有的研究结构与制度,还有的追溯文明与信仰。

本文试梳理增长经济学的五条主线,从“资源动员”到“文明心智”,展示经济学思想如何从物质扩张,走向制度与精神的更新。




二、第一条线:投入与动员——从计划经济到凯恩斯主义刺激

代表人物与理论:

  • Harrod (1939), Domar (1946):资本积累模型

  • Keynes (1936):有效需求理论

  • 苏联式五年计划、战后重建模式

核心思想:

增长 = 投入 + 动员。
只要提高储蓄率、增加投资、扩大政府支出,就能实现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甚至给出公式:

g=s/v(增长率 = 储蓄率 ÷ 资本产出比)

思想特征:

  • 把增长视为“可计划的数量工程”;

  • 政府成为主导力量;

  • 短期政策表现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政策刺激;

  • 长期积累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模式;

  • 两者也可以被混用(如当下中国的一些政策)。

局限性:

忽视效率、创新与制度约束。
靠动员可短期繁荣,却无法持续。
这条线是 “增长经济学的古典起点”,但也是所有后代理论要超越的对象。




三、第二条线:技术与创新——从索洛到创造性毁灭

三代代表人物与理论:

  • Solow (1956):新古典增长模型

  • Romer (1986, 1990):内生增长理论

  • Aghion & Howitt (1992):创造性破坏模型

核心思想:

  • 索洛指出:长期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而非资本积累。

  • 罗默提出:技术进步可以内生化——创新来自企业研发激励与知识积累。

  • 阿吉翁–霍威特进一步强调:

每一次创新都摧毁旧产业,
经济增长是一场“创造性毁灭”的循环。

思想特征:

  • 把增长从“数量”转向“质量”;

  • 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

  • 技术进步被理解为制度化过程。

局限性:

假定制度与社会环境中性;
无法解释为何某些社会创新持续、而有些停滞。

👉 这条线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主干,
但要理解增长能否持续,还需引入制度与文化维度。




四、第三条线:结构转型——从刘易斯到现代化理论

代表人物与理论:

  • W.Arthur Lewis (1954–1955):二元经济模型

  • Hollis Chenery、Kuznets:结构变迁理论

核心思想:

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

  • 传统农业部门(低生产率、劳动力过剩)

  • 现代工业部门(高生产率、资本密集)

增长来自劳动力从前者向后者的持续转移。
当“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增长动力转弱。

思想特征:

  • 关注社会结构与人力转化;

  • 把增长视为现代化的过程,而非纯经济现象。

局限性:

解释“发展中国家如何起飞”,但未能解释“为何某些国家能持续飞行”。
它是社会学化的增长理论,为制度与文化分析铺路。




五、第四条线:制度与自由——从科斯、诺斯到阿西莫格鲁

代表人物与理论:

  • Ronald Coase (1960):交易成本与产权理论

  • Douglass North (1973, 1990):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 Amartya Sen (1999):以自由看待发展

  • Acemoglu & Robinson (2012):包容性制度理论

核心思想:

  • 经济增长依赖制度:产权、契约、法治、市场规则。

  • 科斯:制度的任务是降低交易成本。

  • 诺斯:制度是“博弈规则”,决定经济绩效。

  • 森:发展就是人的自由能力的扩展。

  • 阿西莫格鲁:包容性制度孕育持续增长,掠夺性制度导致崩溃。

思想特征:

  • 把增长从“经济变量”扩展到“制度环境”;

  • 强调自由、权利与法治的经济后果。

局限性:

解释“能否持续增长”,但尚未回答“文明为何能生出这种制度”。

👉 这条线使增长经济学进入政治经济学与伦理学维度,
把“增长”从物质现象提升为自由秩序下的社会现象。




六、第五条线:文明与信念——从韦伯到莫克尔

代表人物与理论:

  • Max Weber (190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Joel Mokyr (2016):《增长的文化》

  • Deirdre McCloskey、Landes 等:文化与文明经济学

核心思想:

  • 韦伯:现代增长根源于“信仰—理性—伦理”的结合。
    新教工作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

  • 莫克尔: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偶然,而是文明成果。
    “增长文化” = 理性争论 + 知识公开 + 宗教伦理支撑。

  • 这种文明心智,使社会能持续创新、容忍破坏、追求真理。

思想特征:

  • 从“制度之上”看增长;

  • 增长成为文明自我更新的形式。

局限性:

难以量化,但为增长提供了终极意义与文化解释。




七、整体谱系:五条主线一张表

流派

主体逻辑

代表人物

核心问题

思想方向

投入—动员线

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Harrod,   Domar, Keynes

如何动员资源?

计划与短期刺激

技术—创新线

技术进步、内生创新

Solow,   Romer, Aghion

技术从何而来?

创新机制

结构转型线

农业→工业、人力转移

Lewis,   Kuznets

结构如何变迁?

社会现代化

制度—自由线

产权、契约、包容性制度

Coase,   North, Sen, Acemoglu

制度如何保障增长?

政治经济与人本自由

文明—信念线

信仰、理性、增长文化

Weber,   Mokyr, McCloskey

为什么某些文明能持续创新?

文明哲学与精神根源




八、结语:经济增长是一条文明自我展开的轨迹

经济增长不再只是GDP的上升曲线,
而是一条文明自我展开的轨迹。

第一条线告诉我们:资源可以动员
第二条线告诉我们:创新需要激励
第三条线告诉我们:结构可以转化
第四条线告诉我们:制度必须保障
第五条线告诉我们:文明需要更新

真正的增长,
不是让国家更富,而是让人更自由;
不是物质的积累,而是心智的拓展。



增长经济学,最终指向“文明性创新”经济学。
当技术与制度都服从于真理与自由,
经济增长才成为人类文明的祝福,而非灾祸。



欢迎参加“赵晓私塾”·每周一课

主题:为什么中国有技术,却没有文明性的创新?
——从 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创新—持续增长”的三大前提

📅 时间:2025 年 10 月 30 日(周四)上午 09:30
📍 地点:北京 · 线上同步
💻 Zoom 会议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j/81717067571?pwd=2sDbECIi63IfwivzCxZxpsBxayTLqo.1
会议号:817 1706 7571 密码:302601


浏览(502)
thumb_up(2)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震阿震

    研究经济学,不如研究经济史,研究经济史,不如研究经济命格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