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601073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赵晓:也谈中美经济博弈:关税战、主战场及侧翼战


发表时间:+-

作者:赵晓


中美之间的竞争,从来不是简单的关税之争,而是一场关于经济主权、技术安全与规则主导权的世纪博弈。我关注到何清涟女士近期的文章《剖析中美经济战的主战场与侧翼战》,指出这场经济战不止有正面交锋的“主战场”,还有涉及盟国与第三国的“侧翼战”。这一判断,颇具启发意义,但值得进一步深究。



一、从关税战到结构战:贸易冲突的升级

2018年川普发动对华关税战,起初被认为是“赤字之争”“不公平贸易之争”,但几年下来我们发现,它已演变为更深层的结构性较量。

对美国而言,目标不只是缩小贸易逆差,而是重塑全球产业链的地理分布与技术秩序。对中国而言,则是要在外部高压中实现“去房地产化—再实业化”的脱虚向实。

如今,中国的“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迅速崛起,出口额超越传统的纺织、家具、玩具,成为新的外贸支柱。这意味着中国在制造端的再平衡已经成型。美国原以为加税足以逼迫中国产业外迁,却低估了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型能力。

也就是说,关税战未解决问题,反而推动了“中国产业升级+美国产业重构”的双向脱钩。这一脱钩并非完全切断,而是向两极分化:一边是“美系高端科技链”,一边是“华系制造与资源链”。



二、主战场:产业链控制与技术封锁

在主战场上,双方的核心竞争集中于两个层面:

其一是产业链控制权,其二是技术与资源的双向封锁。

(1)中国的再实业化与韧性

何清涟女士指出,美国低估了中国的“再实业化”速度。自《中国制造2025》被迫淡出后,中国以国家产业基金和地方资本为轴心,悄然完成产业资本的二次集结。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还是光伏组件,中国都建立了几乎垂直一体的供应体系。

更关键的是,稀土、镓、锗等关键原材料的出口管制,让中国在某些链条上具备“卡脖子反制”的能力。美国2019年以为中国不敢动稀土,如今却发现,这张牌一旦亮出,全球芯片、电动车、军工生产线都受震荡。

(2)美国的高科技围堵与制度优势

但美国同样具备长远优势。它在芯片设计、EDA软件、关键设备上仍占据垄断地位,并通过联盟体系(如“芯片四方联盟”“印太供应链框架”)构筑防线。更重要的是,美国不靠补贴,而靠制度吸附力:资本市场、知识产权与法治秩序仍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

因此,主战场上,中美互有攻守:中国有制造链与资源链,美国有科技链与制度链。双方谁也无法轻易取代谁。



三、侧翼战:盟国与第三国的争夺

真正决定格局的,或许并非中美直接冲突,而是谁能掌控“第三方空间”。

何清涟女士的文章指出,美国在经济战中最擅长打“侧翼战”——即利用盟国与中转国的贸易体系,削弱中国的避险空间。

(1)“中国+1”模式受阻

中美贸易战后,中国大量劳力密集型企业外迁至越南、印尼、柬埔寨,形成所谓“中国+1”布局。然而,美国已开始在贸易协定中设置“转运条款”,凡经由越南转口、原产实为中国的商品,将被课以40%关税;印尼则加征“19%+第三国税率”。

这意味着,美国正从“关税战”走向“规则战”——不允许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换个国旗继续出口”。

(2)安世半导体事件:典型的侧翼攻防

今年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荷兰安世半导体(Nexperia)风波。

这家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企业,其产能70%在中国,却受美国施压被荷兰政府“接管”,冻结全球业务,要求罢免中国籍CEO。中方随即反制,禁止安世中国出口关键组件,并将稀土纳入出口管制。结果欧洲车企因“缺芯”告急,荷兰政府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商务部协商。

这一事件揭示了当下的真实格局:

对中国而言,是中外合资主权之争,若股权被夺成例,将影响无数外企合作模式;
对美国而言,是全球号令力之战,若盟国抗命则威慑削弱,动摇美国的全球领导;
对荷兰而言,则是夹缝求生的现实外交。

安世事件让世界看见:美国的全球规则虽强,但中国已学会“以规则反制规则”,甚至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进行对称回应。



四、中美博弈:胜负之外的更高维的战略与文明思考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其实十分有趣。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

美国不能输,中国不能赢。

美国不能输,是因为一旦美国在关税战与产业链重组中失败,就意味着它失去了全球经济规则的主导权。那不仅是美国的衰落,更是“美式文明时代”的终结——全球自由资本、开放市场、法治信任体系也都将随之失去中心。

中国不能赢,因为若以举国体制的方式赢得这场战争,只会强化国家资本主义的路径依赖,让体制更加自我封闭。那将使中国止步于“文明三峡”之前——停在工业化与民族主义的峡谷里,无法进入真正现代文明的彼岸。

换句话说,中美关税战对美国具有战略意义,对中国其实只有战术意义。川普要想美国继续伟大,就必须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但对中国来说,却只有战术意义。赢了,也可能导致历史的失败。输了,也可能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胜负,往往在奇妙的转换之间。

真正重要的是,中国能否借这一外部压力完成自身文明的现代转型——
从要素驱动到制度驱动,
从国家动员到社会创新,
从“模仿型增长”走向“文明性创新”。

只有如此,中国才可能真正超越美国,不是在GDP的数字上,而是在“文明性创新”增长上。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强调的主题看得更清楚。

该奖授予了研究“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的三位经济学家,其中一半授予了对“制度—知识—文化土壤”进行阐释的研究,指出一个社会要实现持续的增长,靠的不是一时的投入型冲刺,而是能不断产生新知识、允许新技术落地、并让企业家敢于试错的制度环境;另一半则奖励了“创造性破坏”理论,即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取代旧的生产方式,这个永不停歇的更新循环才是长期繁荣的源头。

如果我们把这两点并在一起看,它其实给中国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中国今天最缺的,并不是“有没有高铁、有没有光伏、有没有稀土卡脖子资源”,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优势;中国真正缺的,是能否建立一套允许持续性、内生性的“文明性创新”的制度与文化生态。

所谓“文明性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与成本压制,而是一种更高阶的能力:

? 允许新产业诞生,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僵化体制、既得利益和行政口径钳死;
? 允许旧产业死亡,而不是用政策维持一群“僵尸巨兽”;
? 允许人才在学术、资本、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形成知识—资本—创业的循环;
? 允许社会信任结构、契约结构、法律结构去支撑冒险,而不是用人情和批条来分配资源。

说得直白一点:美国之所以还保持全球主导力,不仅因为它有芯片公司和航母战斗群,而是因为它的文明结构能够不断地生产“下一代美国”。这才是战略意义。

而中国如果坚持“器物至上”“苏体美用”,只是把举国体制不断加码,通过行政力量“打赢”某些产业段落,那其实是在押注过去,不是在押注未来。那种胜利,也许看起来热闹,但从文明的角度讲,反而意味着停止自我升级。

因此,这场中美博弈,表面上是关税、是稀土、是安世半导体、是荷兰、是越南的转口贸易;但对中国来说,真正的命题根本不是“赢美国一次”,而是“能不能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地产生文明性创新的国家”。

如果答案是可以,那么中国就不仅仅是“世界工厂2.0”,而是会在21世纪成为真正的文明性创新强国,也才能真正走向长期可持续增长。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即便某一仗赢了,中国也只是卡在“文明三峡”的回音壁里,听到的永远只是自己的口号。


五、结语:从战争到转化

中美经济博弈仍将持续,许多人都定睛于谁赢谁输并以此观察战局。但或许它还存在一种可能性:不以双方的彻底胜负收场,而将以新的结构调整告终。
正如冷战并未以核大战结束,而是以制度与市场的整合转化结束。
今天的关税战、稀土战、半导体战,看似你死我活,其实正在推动一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诞生——一个由多中心驱动、双系统并存、规则竞争化的世界。

这,正是“文明转化”的另一种形态:
战争的表象之下,经济、制度与信任结构正在被重新塑造。
真正的胜利,不在谁压倒谁,而在谁能在混乱中重建秩序。


浏览(691)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