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cal

注册日期:2014-10-22
访问总量:1068404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国制造2025胜利实现后.喜迎华为为你勾勒智能世界2035宏大叙事


发表时间:+-


  1. 10 个重点产业方向(十大战略行业):

    1. 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芯片、AI、云计算、通信设备);

    2. 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

    3. 航空航天设备;

    4. 海洋工程与高端船舶;

    5.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铁、城轨);

    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与电池);

    7. 电力设备(大型发电、输配电设备);

    8. 农业机械;

    9. 新材料;

    10. 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1

  2. 本土化率目标:到2020 年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国产化率提升到 ≈40%,到2025 年力争达到 ≈70%(用于减少对外依赖,尤其在芯片、基础材料与关键设备上)。维基百科+1

  3. 提高制造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大规模推广工业机器人、数控设备、工业软件与“智能工厂”,并鼓励地方政府投资“智能制造示范区”。merics.org

  4. 扶持本土龙头与整机厂商国际化:通过补贴、税收、国资投入和产业基金支持(例如半导体基金、新能源车补贴、装备制造投资基金等),培育能在全球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merics.org+1

  5. 建立产业标准与专利池:鼓励国产设计标准化、专利申请,减少被“卡脖子”风险(标准制定、知识产权战略)。cset.georgetown.edu

  6. 重大工程与旗舰项目:示范工程(如国产大型飞机 COMAC C919 项目、国产高铁装备出口项目、国产核电/风电设备示范、国家级半导体产线等)。维基百科+1

  7. 提升 R&D 投入与人才培养:企业与高校协同,扩大研发支出、培养制造业工程与研发人才。merics.org


二、截止 2025-10-17 的实现情况(分项说明)

下面将重点把“已明显实现 / 部分实现 / 未实现或短板明显 / 具有争议”分别列出,并在每项后给最关键的证据来源。

已明显实现(或实现度高)

  1. 新能源汽车(整车与电池)——基本实现领导地位与全球市占: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与销售市场,像 BYD、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企业在国内外销量显著增长,电池制造(宁德时代等)具备全球影响力。产业链规模化、成本与量产能力实现了“追赶并部分领先”。金融时报+1

  2. 高铁与轨道交通装备出口与技术积累——显著成功:

    • CRRC 等公司在高铁/城轨装备的制造与出口上有明显成绩,中国高铁技术与制造能力在若干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整线施工、系统交付能力)。维基百科+1

  3. 部分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设备(风电、光伏组件制造)——产能与出口:

    • 中国厂商在风机、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环节具备大规模制造与出口能力。金融时报

部分实现(达到目标的一部分,但与官方设想还有差距)

  1. 机器人与自动化:规模与产量大幅增长,但“国产化率目标”未全面达成:

    • 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快速上升,本土厂商扩大产能。但多份报告显示国内厂商在高端核心部件(高精度伺服、减速器、控制系统)仍依赖进口,本土市场份额未达到官方最乐观目标(如 70% 的高端国产化目标)。例如 2024 年本土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约不到70%(不同报告给出的数字在 40%–60% 区间),说明“数量增长 + 高端能力不足”的并存。merics.org+1

  2. 国产大型民用飞机(COMAC C919):商业化运营启动,但仍不是完全替代与全球主导者:

    • C919 已进入中国国内航空公司商用运营与交付(实现了重要里程碑),但在国际认证、关键发动机与某些关键系统上仍依赖国外供应,且市场份额远低于波音/空客。维基百科

  3.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化加速,但核心高端器械/创新药仍有短板:

    • 制药与器械产业规模扩大、创新药与国产器械增加,但在某些高端生物制剂、专利药与精密医疗设备上仍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merics.org

未实现或短板明显(重点“卡脖子”领域)

  1. 半导体(芯片)自主化目标未完成——依赖依然显著:

    • 虽然中国在晶圆制造(SMIC)与产业链下游做了大量投入,并成立国家与地方半导体基金,但到 2025 年为止,高端工艺(例如 7nm 及更先进节点)仍受制于海外设备/设计生态;总体上未达到 2025 年 70% 自给的目标。对外技术限制(美国与盟友的出口管制)也在 2024–2025 年进一步加剧,限制了短期内完全实现自主。rhg.com+2rhg.com+2

  2. 在若干高端制造核心元器件与工业软件(EDA、工业控制内核等)上仍有明显短板:

    • 例如高级 EDA 工具、某些高端传感器、精密机床关键件等仍广泛依赖进口。报告指出技术竞争力在若干“软硬件结合”的高端环节未能彻底突破。rhg.com+1

具有争议或难以量化的项

  1. “70% 本土化率”这个官方量化目标的统计口径争议大:

    • 有关“本土化率”计算口径(按价值、按关键件、按整车/整机)存在差异,不同机构给出的完成度不同。多数独立评估认为总体未完全达标,但在若干领域接近或超额完成(如电动车整车与电池链)。rhg.com+1

  2. 总体生产率与企业效率的提升——学术与实务界意见不一:

  • 虽然产能与产值大幅上升,但有关“是否实质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与“是否长期可持续”的学术争议仍在。部分评估认为政策推动了规模与产业化,但对企业长期创新能力与效率的提升效果参差。merics.org+1

image.png


image.png


初步草稿:2035 智能世界 — 给“普通人”的说明书

以下内容是把报告中的技术趋势与生活想象“通俗化、故事化”改写,去掉大段抽象辞藻,力图让每一个普通读者看了就能“脑补画面”。


一、日常生活场景:穿戴、观察、交互

  • 智能眼镜 / 增强现实 (AR/空间计算) 成常态
    你戴上智能眼镜或隐形显示设备,眼睛所看之处,就能即时出现那物件的“背景介绍”(比如名字、生产信息、历史、评价、维修记录)。比如看一辆电动车,眼镜边上弹出它的型号、电池寿命、能否充电。
    与此同时,你也能看到虚拟指引箭头、翻译字幕、导航路径与提示信息叠加在真实视野上,几乎用“现实 + 虚拟图层”来共同构建日常视觉界面。

  • 全景语音 / 自然语言 + 多模态交互
    你可以对家居电器说“请给我一杯温水”,房子的智能系统听懂、执行。你可以用手势、眼神、语言混合发号施令。交互方式不再局限于屏幕点击,而是更自然、更直觉。


二、居住 / 城市 /出行

  • 15 分钟生活圈(又称“社区即城”)
    每个人不必长途通勤:生活所需(吃饭、购物、医疗、娱乐、教育)在半小时甚至 15 分钟内可达。供给端、物流端、交通系统高度配套,社区具备“小型商超 + 医疗点 + 教育 +社区共享设施”等,“所需即取”的设施网络化。

  • 智能交通 / 机器人出行
    自动驾驶、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共享车)成为主流。你叫车时,车辆直接开到你门口,无需开车。交通系统动态调度、优化,路网减少拥堵。
    公共交通、地铁、无人车、空中无人出行(小型空中飞行器)都会融合在“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系统里。

  • 智能社区 / 智能家居
    家庭拥有清洁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环境监控、智能温控/照明/窗帘、健康监测设备等。房屋本身可变换场景(例如墙面可变成显示屏、投影、增强现实空间)。
    家里的电器、电网、能源系统协同工作:比如你用电高峰期,家里可能临时关掉部分不关键设备;太阳能 + 储能 + 智能调度保障整体用电稳定。


三、身份、信用与治理

  • 数字身份 + 社会评分体系
    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身份 + 信用 / 信誉指数 / 社会评分”。你的行为、公共记录、社交网络、纳税、消费、违规记录等都会影响这个指数。
    若你违反规定(如违法行为、未按规定行为等),系统可以瞬间“断你数字货币帐号 / 金融服务 / 水电气 / 出行权限 / 社交账户”等,作为即时惩戒手段。
    反之,良好行为/高评分者可获得优惠、激励(如更多服务、信用贷款、优先权限)。

  • 万物互联 + 实时感知 / 智能体
    凡是物体(车、窗、门、家具、设备)都有联网能力,成为“智能体(Agent)”。
    它们能互相通信、共享信息、协作决策。举例:你回家,地面传感器、门锁、灯光、窗帘、室温系统联合感知你的到来、调整环境、迎接状态。


四、能源 / 电力 / 生态系统

  • 新能源主导 + 动态电网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发电占比超过 50%。电网不再单向供电,而是“源-网-荷-储”一体化:家庭电动车可反向供电给电网(V2G, Vehicle to Grid)。
    能源系统本身具备感知、决策、调度能力,每一焦耳电能都可能有可编程属性(Token + 能源管理)。
    在用电波动大时,系统根据优先级、需求、能源状态自动优化分配。


五、健康 / 医疗 / 饮食

  • 健康被拆解为可监控指标
    你的身体指标(血压、血糖、心电、睡眠、呼吸等)被穿戴设备 / 植入设备 / 家庭传感器实时监控。系统会预警异常、自动建议干预、翻看历史趋势。
    对慢性病、早期病变,有预测机制,可以在症状显著前给出干预建议。

  • 精准饮食 / 个性营养系统
    基于基因、微生态、身体状态、消化系统等,系统给你每日推荐“食材 + 营养组合 + 烹饪方式”的菜单。你家厨房可以是“智能厨房”:食材自动识别、烹饪机器人 / 智能炊具自动执行。

  • 远程医疗 / 医疗普惠
    医疗网络高度覆盖,偏远地区的人能通过远程会诊、AI 辅助诊断获得专家级服务。AI 医疗助手成为普遍工具。
    医疗资源调度更灵活,医院与社区、家庭体系更加融合。


六、工作 / 学习 /娱乐

  • 人机协同 / 共创工作模式
    在办公室 / 工厂 /设计场景中,人类和 AI 智能体协同工作。你负责高层思考、判断、创造性决策;AI 负责预算、模拟、执行、重复性任务。
    许多普通工作(如数据录入、初步分析、常规检查)可能被 AI 自动完成。

  • 教育即终身 + 混合教学
    教育模式更加个性化、因材施教。AI 教师 / 助教与人类老师共教。你可以随时切换到某个主题深度学习,系统根据你的理解进度动态调整。
    校园、社区、网络无缝融合:在线 + 线下深度协同。

  • 沉浸式娱乐 / 元宇宙体验
    你可以戴 VR / AR 装置参与半实景游戏、社交、旅游体验,“虚实融合”的娱乐形式是常规。
    虚拟世界 / 镜像世界和现实世界边界淡化,有时候你在现实中走动,同步在镜像世界里体验另一种互动。


限定语与不确定点(即可能是“愿景”而非必然实现)

  • 是否“断电断水断粮”的权限在现实中会被法规、伦理、人权约束;报告中说“可控能力”有可能被滥用,这在社会治理层面是极具争议的话题。

  • “数字身份 + 社会评分 + 统一断服务”在法律 / 隐私 /伦理层面难以完全无争议落地。

  • 在偏远 /落后地区、极其贫困人群或地理限制区域,可能难以直接享受上述全部便利。

  • 技术突破(如 AGI、自主智能体、算力架构革命)有不确定性,不一定能在 2035 年前完全成熟或普及。


《2035智能世界:普通人的生活说明书》

基于华为《智能世界2035》报告精简改写
以“日常生活”视角呈现技术趋势
去除口号与抽象词,只讲人能体会的变化


一、家的新形态:智能空间、懂你的房子

原意:
家庭空间将成为一个“主动响应”的智能体,能理解人的行为、情绪与需求。

生活画面:
2035年的房子会像一个温柔而理性的管家。
你一回家,门锁自动识别面孔;空调与灯光按照你平日的喜好自动调整;厨房里的炊具检测到你回家了,开始加热晚餐。
冰箱记录食材剩余量,并自动补货,隔天无人机把新鲜蔬菜送上阳台。
当你情绪低落、心率上升时,客厅灯光自动变暖,音响播放你喜欢的舒缓乐曲。

现实可行性:
→ 家电、家居、健康穿戴设备已在互联。
→ 大数据与AI情绪识别在逐步成熟。
→ 完全“无声感应”的家居控制仍需更精准隐私保护。


二、衣食住行:每一步都在计算

1. 出行

原意:
智能交通体系全面自动化、网联化。

生活画面:
你出门不用开车。
你对智能眼镜说一句“去上班”,一辆无人车自动驶来。
车里没有方向盘,只有座椅与屏幕。途中道路灯、红绿灯、车流全由AI协调,堵车几乎绝迹。
所有交通数据实时共享,你知道哪一辆公交几分钟后到站。

现实可行性:
→ RoboTaxi 已在部分城市试点。
→ 交通数据互联仍受法律与城市协作限制。


2. 购物与饮食

原意:
万物互联下的智能供应链、自动消费。

生活画面:
你每天不再“买菜”,而是订营养方案。
厨房里的系统知道你今日运动量与血糖趋势,自动配出一份“最佳晚餐计划”。
智能锅具根据系统设定烹饪出味道一致的菜肴。
垃圾桶自动识别可回收物,积分返还到你的碳账户。

现实可行性:
→ 智能食谱、厨房机器人已商业化。
→ 全自动食材配送体系仍需普及。


三、工作与学习:人与AI共事

原意:
人工智能与人协同决策;教育和办公将数字孪生化。

生活画面:
你坐在家中的工作舱,墙壁投影出 360° 虚拟会议室。
你的AI助手在另一端同步整理会议纪要、自动起草报告。
当你需要分析复杂数据,它帮你做完建模与可视化。
教育方面,孩子的课程系统会根据学习进度和兴趣自动调整;AI 老师监控其专注度与情绪,实时提醒“喝点水,休息 5 分钟”。

现实可行性:
→ 协作AI与个性化教育正在形成。
→ 大规模取代人类工作的领域仍有限。


四、健康与生命:身体联网、疾病可预测

原意:
健康管理全面数字化,AI 辅助诊断普及。

生活画面:
你不需要每年体检。
智能手环、睡眠床垫、马桶分析模块持续上传身体指标。
当系统检测到异常趋势,会推送“请去社区医疗舱复检”。
社区诊疗舱里是AI医生:扫描虹膜、声纹、皮肤颜色,就能出初步诊断报告,并自动预约药物配送。

现实可行性:
→ 可穿戴设备已广泛普及。
→ 数据隐私、医疗责任仍是未解难题。


五、城市与能源:一座城市自己在思考

原意:
城市的“数字孪生体”实时反映现实运行状态,实现资源最优分配。

生活画面:
城市像一台超级电脑。
每条街、每盏灯、每根水管、每个摄像头都联网。
城市“大脑”能实时看到哪里拥堵、哪里漏水、哪栋楼能耗超标。
地震或暴雨预警自动触发应急指令,救援无人机即刻出动。
能源调配也智能化——你家屋顶的太阳能板在白天发电,晚上余电自动回馈电网换积分。

现实可行性:
→ “城市大脑”已在杭州、深圳、迪拜等地试点。
→ 跨系统数据兼容与隐私保护仍是挑战。


六、身份、信用与社会管理:数字人的镜像

原意:
全社会实现数字身份与可信数据流通。

生活画面:
每个人都有一个统一的数字身份:
身份证、医保卡、银行卡、驾驶证、健康码、社交账户、碳积分,全都整合在一个加密身份中。
支付、出行、办事都可一键验证。
系统能实时评估你的社会信用。若多次违规、恶意欠费、造假,信用分下降,你可能暂时无法使用部分公共服务(如共享出行、数字货币账户)。
当然,也可通过良好行为恢复积分。

现实可行性:
→ “数字身份”技术已在电子政务中落地。
→ “社会信用一体化”在伦理层面有争议,实施需严格法制约束。


七、信息与意识:增强现实的日常

原意:
AR/VR 设备与人类感知融合,信息随处可得。

生活画面:
你的眼镜可以识别周围的一切:
看一栋老建筑,眼前浮现它的历史;
看一幅画,作者简介自动弹出;
走进超市,虚拟导购指示优惠商品。
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皮肤层”。
你可以在街头与远方朋友并肩“虚拟散步”,他出现在你眼前的投影中。

现实可行性:
→ AR 眼镜、空间计算逐步商业化。
→ 全场景信息覆盖仍需庞大算力与数据基建。


八、数字货币与经济运行:自动结算的社会

原意:
货币数字化、价值交换自动化。

生活画面:
工资、租金、水电费、保险都自动结算,无需手动操作。
智能合约根据条件自动触发:
孩子成绩达标→教育基金发放;
家中能耗超标→碳积分自动扣除。
你在国外旅行,手机钱包自动切换当地货币。
现金几乎消失,交易瞬时完成。

现实可行性:
→ 数字人民币与区块链结算体系已试点。
→ 仍需全球金融协作与隐私监管平衡。


九、社会伦理与风险提示

报告隐含的警示:
技术越便利,越需要边界与人性约束。

生活警示画面:
当所有行为被感知、记录,个人隐私可能趋近透明。
当AI算法取代多数决策,人类可能被动接受。
因此,2035的理想图景,也是一场对“技术与人权”“效率与自由”的平衡实验。


🏁 总结:从幻想到常态

领域2035可能的状态实现度趋势
智能家居基本普及★★★★☆
自动驾驶大城市主流★★★☆☆
数字身份政务全覆盖★★★★☆
智能医疗普惠+远程化★★★☆☆
万物互联几乎无死角★★★★☆
社会信用整合仍有争议★★☆☆☆

一句话总结:

2035年,“智能”不再是产品,而是空气。
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被感知、计算、判断——
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开始重新思考“自由”的定义。


《2035智能世界:普通人的生活说明书》

基于华为《智能世界2035》报告精简改写
以“日常生活”视角呈现技术趋势
去除口号与抽象词,只讲人能体会的变化


一、家的新形态:智能空间、懂你的房子

原意:
家庭空间将成为一个“主动响应”的智能体,能理解人的行为、情绪与需求。

生活画面:
2035年的房子会像一个温柔而理性的管家。
你一回家,门锁自动识别面孔;空调与灯光按照你平日的喜好自动调整;厨房里的炊具检测到你回家了,开始加热晚餐。
冰箱记录食材剩余量,并自动补货,隔天无人机把新鲜蔬菜送上阳台。
当你情绪低落、心率上升时,客厅灯光自动变暖,音响播放你喜欢的舒缓乐曲。

现实可行性:
→ 家电、家居、健康穿戴设备已在互联。
→ 大数据与AI情绪识别在逐步成熟。
→ 完全“无声感应”的家居控制仍需更精准隐私保护。


二、衣食住行:每一步都在计算

1. 出行

原意:
智能交通体系全面自动化、网联化。

生活画面:
你出门不用开车。
你对智能眼镜说一句“去上班”,一辆无人车自动驶来。
车里没有方向盘,只有座椅与屏幕。途中道路灯、红绿灯、车流全由AI协调,堵车几乎绝迹。
所有交通数据实时共享,你知道哪一辆公交几分钟后到站。

现实可行性:
→ RoboTaxi 已在部分城市试点。
→ 交通数据互联仍受法律与城市协作限制。


2. 购物与饮食

原意:
万物互联下的智能供应链、自动消费。

生活画面:
你每天不再“买菜”,而是订营养方案。
厨房里的系统知道你今日运动量与血糖趋势,自动配出一份“最佳晚餐计划”。
智能锅具根据系统设定烹饪出味道一致的菜肴。
垃圾桶自动识别可回收物,积分返还到你的碳账户。

现实可行性:
→ 智能食谱、厨房机器人已商业化。
→ 全自动食材配送体系仍需普及。


三、工作与学习:人与AI共事

原意:
人工智能与人协同决策;教育和办公将数字孪生化。

生活画面:
你坐在家中的工作舱,墙壁投影出 360° 虚拟会议室。
你的AI助手在另一端同步整理会议纪要、自动起草报告。
当你需要分析复杂数据,它帮你做完建模与可视化。
教育方面,孩子的课程系统会根据学习进度和兴趣自动调整;AI 老师监控其专注度与情绪,实时提醒“喝点水,休息 5 分钟”。

现实可行性:
→ 协作AI与个性化教育正在形成。
→ 大规模取代人类工作的领域仍有限。


四、健康与生命:身体联网、疾病可预测

原意:
健康管理全面数字化,AI 辅助诊断普及。

生活画面:
你不需要每年体检。
智能手环、睡眠床垫、马桶分析模块持续上传身体指标。
当系统检测到异常趋势,会推送“请去社区医疗舱复检”。
社区诊疗舱里是AI医生:扫描虹膜、声纹、皮肤颜色,就能出初步诊断报告,并自动预约药物配送。

现实可行性:
→ 可穿戴设备已广泛普及。
→ 数据隐私、医疗责任仍是未解难题。


五、城市与能源:一座城市自己在思考

原意:
城市的“数字孪生体”实时反映现实运行状态,实现资源最优分配。

生活画面:
城市像一台超级电脑。
每条街、每盏灯、每根水管、每个摄像头都联网。
城市“大脑”能实时看到哪里拥堵、哪里漏水、哪栋楼能耗超标。
地震或暴雨预警自动触发应急指令,救援无人机即刻出动。
能源调配也智能化——你家屋顶的太阳能板在白天发电,晚上余电自动回馈电网换积分。

现实可行性:
→ “城市大脑”已在杭州、深圳、迪拜等地试点。
→ 跨系统数据兼容与隐私保护仍是挑战。


六、身份、信用与社会管理:数字人的镜像

原意:
全社会实现数字身份与可信数据流通。

生活画面:
每个人都有一个统一的数字身份:
身份证、医保卡、银行卡、驾驶证、健康码、社交账户、碳积分,全都整合在一个加密身份中。
支付、出行、办事都可一键验证。
系统能实时评估你的社会信用。若多次违规、恶意欠费、造假,信用分下降,你可能暂时无法使用部分公共服务(如共享出行、数字货币账户)。
当然,也可通过良好行为恢复积分。

现实可行性:
→ “数字身份”技术已在电子政务中落地。
→ “社会信用一体化”在伦理层面有争议,实施需严格法制约束。


七、信息与意识:增强现实的日常

原意:
AR/VR 设备与人类感知融合,信息随处可得。

生活画面:
你的眼镜可以识别周围的一切:
看一栋老建筑,眼前浮现它的历史;
看一幅画,作者简介自动弹出;
走进超市,虚拟导购指示优惠商品。
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皮肤层”。
你可以在街头与远方朋友并肩“虚拟散步”,他出现在你眼前的投影中。

现实可行性:
→ AR 眼镜、空间计算逐步商业化。
→ 全场景信息覆盖仍需庞大算力与数据基建。


八、数字货币与经济运行:自动结算的社会

原意:
货币数字化、价值交换自动化。

生活画面:
工资、租金、水电费、保险都自动结算,无需手动操作。
智能合约根据条件自动触发:
孩子成绩达标→教育基金发放;
家中能耗超标→碳积分自动扣除。
你在国外旅行,手机钱包自动切换当地货币。
现金几乎消失,交易瞬时完成。

现实可行性:
→ 数字人民币与区块链结算体系已试点。
→ 仍需全球金融协作与隐私监管平衡。


九、社会伦理与风险提示

报告隐含的警示:
技术越便利,越需要边界与人性约束。

生活警示画面:
当所有行为被感知、记录,个人隐私可能趋近透明。
当AI算法取代多数决策,人类可能被动接受。
因此,2035的理想图景,也是一场对“技术与人权”“效率与自由”的平衡实验。


🏁 总结:从幻想到常态

领域2035可能的状态实现度趋势
智能家居基本普及★★★★☆
自动驾驶大城市主流★★★☆☆
数字身份政务全覆盖★★★★☆
智能医疗普惠+远程化★★★☆☆
万物互联几乎无死角★★★★☆
社会信用整合仍有争议★★☆☆☆

一句话总结:

2035年,“智能”不再是产品,而是空气。
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被感知、计算、判断——
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开始重新思考“自由”的定义。


http://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www-file.huawei.com/admin/asset/v1/pro/view/39056d5bf2c5412f93d58026c146308c.pdf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酷爱疫苗护照的人 亦是欢天喜地


           注册登记数字身份的同一拨人


Dark background with white text reading The same people who showed a vaccine passport will be the same people that will gladly sign up for the digital ID, presented as a statement on policy compliance.



       境内势力反华煽颠实录写真  




image.png

image.png

https://x.com/PDDLQ/status/1979231194160980398



浏览(324)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