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如何走进日本,又不掉“沼泽”
文 / 赵晓
2025 年“十一长假”,我带领游学团,遍访日本关西——奈良、京都、大阪……
然而,我们的旅程,不只是“看日本”,而是“走进日本”。
更准确地说,是带着天国的眼光——走进去,也走出来。
既能满载收获,又不陷入那片看不见的“沼泽”——
正如远藤周作在《沉默》中借日本官员之口所言,
日本社会其实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
是一片“任何外来人及信仰都容易陷入的沼泽”。
一、从“走进去”开始
我们这次的行程,可谓“全景式”、原生态的:
从寺庙、公园、名胜古迹到幕府遗址,
从传统工艺展览馆到现代精密工业,
从基督教大学到殉道者纪念碑——
每一个地点,都代表着日本文明的不同层面。
一般人只挑一处看;有的基督徒甚至因惧怕偶像而不敢看神庙、不敢进禅院。
但我们没有选择“避开”,而是选择“进入”——进入到真正的日本;
不是挑着看,也不隔着玻璃看,更不用有色眼镜看,而是以心灵与思想去触摸。
去看日本的“形”,更要看它的“魂”,也思考它的“灵”;
去欣赏它的美,也要懂得它的罪,还要辨识它的根。
因为唯有真正走进去,才能理解、欣赏、学习;
同时,唯有面对真实、看透本质,才能突破与超越。
二、走出来:用天国的眼光
但更重要的是——走出来。
“走出来”,不是身体的离开,而是心灵的提升。
走出一个旅游者的好奇,走出一个旁观者的评判,进入一个天国子民的视野。
日本的文明,是精致、复杂、秩序井然的文明。
它有匠心之美,人文之思,也有精神之虚。
从神社到佛寺,从礼仪到美学,从礼貌的外表到孤独的深处——
这是一种“以人代神”的文明,一种“完美的相对主义”的文化。
所以,“走进去”若没有“走出来”,
就可能被它的光影所迷,被它的秩序所困,被它的美学所俘。
走出来,就是在看完一切之后,仍能说:
“这些虽好,但并非最好,且抵挡人走向最好;
好,是最好的敌人。
惟独耶和华是神,祂的国度永无穷尽。”
有人从旅途带回照片和纪念品;
也有人带回洞见、智慧与改变。
区别,就在有没有“走出来”。
三、旅程的保证:清晨的灵修
为了防止旅程成为一场“外在的忙碌,无谓的奔波”,
我们每天早晨 6 点到 7 点的灵修,是心灵秩序的根基。
没见人的面,先见神的面;
没吃人的饭,先吃人的饭;
信仰是个体的,也是群体与公共的;
在静默与祷告中,我们先与神对齐,
让心被主更新,让眼被圣灵洁净,
然后带着“天国的眼光”进入每一天的行程。
这样,走过的每一条街、看到的每一座庙、听到的每一句话,
都能成为属灵的教材。
所以,这不是“旅游团”,
而是“门徒训练的实操之旅”。
我们不是在日本“看世界”,
而是在日本“看见自己”,
看见信仰的真伪、心灵的深浅、天国的真实。
四、日本:美之国,也是偶像之国
历史上,中国曾将日本“绊倒”;
因日本视中国为文明老师;
老师未信福音,学生何必信?
回头,日本又把中国“绊倒”;
中国视日本为现代化优秀生;
日本未归向真神,中国又何必福音化?
于是,中日两国如两瞎子,从近代到今日,
互为文化参照、相互精神误导,
一起掉进信仰与文明的“大坑”!
日本是一个“偶像遍地”的国度,属灵的危险不可低估。
几乎每个街角都有神社,每个节庆都有仪式。
在那绚烂的外表下,是深沉而错位的宗教性:
以文化为神、以国家为神、以人本为神、以相对主义为神。
正如有人所说:
“日本看似漫天神佛,却是信错了对象。”
这错置的信仰,让它精致却空洞;
让它礼貌却孤独;
让它自律,却缺乏盼望。
普通人看不懂日本,
若基督徒不警醒,也可能掉入“美的陷阱”与“和的幻象”。
那些看似无害的偶像,那些温柔的礼仪,
都可能偷走信仰的锋刃,让灵魂变得模糊。
这就是那片“沼泽”——
外表宁静、内里柔软,却能腐败、吞没信仰根基的泥潭。
五、从日本回来,回到天国
因此,这趟旅程的目的,不是“游完日本”,
而是让日本成为一面镜子:
让我们看清什么是“地上的法老秩序”,
也让我们更渴慕“天上的国度与神的秩序”。
回望京都的禅院、奈良的佛像、东京的秩序,
我们会发现:人可以复制秩序,甚至植入文明,却造不出救赎;
可以雕刻美,却填不满心。
唯有在十字架的光下,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历史、理解人。
结语
“凡你脚掌所踏之地,我都赐给你。”
这不是旅游的祝福,而是宣教的呼召。
日本之行,是脚踏之地的起点,
更是心归天国的更新。
我们走进去,不迷失;
我们走出来,更清醒。
何等感恩、何等蒙福:
在日本,我们看见世界,也看见天国。
愿主的光,照亮一切沼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