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高估中俄朝专制联盟
2025年9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北京。亚历山大·卡扎科夫/卫星通讯社/路透社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兼约翰·L·桑顿中国中心和东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帕特里夏·M·金(Patricia M. Kim) 于9月15日在《外交事务》发文,提醒西方不要高估中俄朝专制联盟:
华盛顿对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仍拥有巨大影响力。
9月初,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齐步走在中国阅兵式红毯上,这一幕最能生动地体现出全球力量平衡的变化。尽管长期以来相互猜疑,但这三位独裁者展现了团结对抗华盛顿的姿态。这精心安排的场面背后传递的信息显而易见:中国正处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反西方阵营的中心,而美国则处于游移不定的状态——国内分裂,国际举步维艰,并遭到对手的反击。
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毫不掩饰他对三位领导人的期望:与普京达成和平协议以结束乌克兰战争,与习近平达成贸易协定以重新平衡美中经济关系,以及与金正恩举行峰会以重启陷入僵局的朝鲜半岛外交。但这三国都拒绝了他的提议。金正恩、普京和习近平没有按照华盛顿的条件进行接触,而是在北京携手,不仅炫耀他们日益增长的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意愿,也炫耀他们齐心协力的能力。
然而,在这种团结的表象之下,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仍然是彼此不安的伙伴。这三国之间的战术联盟并非植根于信任或共同的价值观,而是源于重叠的怨恨和必要性。历史表明,它们并非天然的盟友。每个国家都对陷入困境保持警惕,不愿将自己的国家利益置于其他国家利益之下。至关重要的是,每个国家都仍在向美国寻求某种利益——华盛顿必须明智地运用这种筹码。
乌合之众
上一次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如此紧密地结盟是在朝鲜战争期间,那场战争对各方都以悲剧收场。现任朝鲜领导人的祖父金日成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入侵韩国。这场赌博失败了。朝鲜沦为如今孤立贫困的弃儿,而其南方竞争对手在美国的支持下却蓬勃发展。对中国来说,这次干预代价高昂,既有人员伤亡,也有财富损失。数十万中国士兵伤亡,其本已饱受多年内战和二战重创的经济资源被榨干。更糟糕的是,这场战争使美国在其家门口建立了永久的军事存在,并颠覆了北京对台湾的计划。由于担心共产主义势力进一步扩张,杜鲁门政府改变了不干涉政策,与台北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无限期地阻止了中国吞并台湾岛的目标。这一目标至今仍是中国领导人未竟的事业。朝鲜战争给北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团结,与平壤等反复无常的伙伴结盟,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产生长期的债务。
朝鲜战争也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之间播下了持久的不信任的种子。平壤认为,在板门店停战谈判期间,北京优先考虑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朝鲜的关切。在随后的几年里,朝鲜对中国持续的干涉和越权行为感到愤慨。金日成将亲华人士从国家领导层中清除出去,就像几十年后金正恩处决其姑父张成泽一样,张成泽以与北京关系密切而闻名。与此同时,北京对莫斯科在冲突期间的冷淡支持感到愤怒。这加剧了双方日益增长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显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痕日益加深。一贯以交易为目的的朝鲜学会了如何让莫斯科和北京互相对抗,从两国榨取援助和让步,同时又拒绝向任何一方屈服。曾经的战友中国和苏联陷入了激烈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竞争。对中国来说,对苏联入侵的担忧日益加深。1961年,就在莫斯科与平壤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几天后,中国不顾朝鲜战争的惨痛教训,与朝鲜签署了自己的条约。该条约至今仍是中国唯一的正式盟友。二十年后,类似的担忧促使中国在1979年发动了对越南的入侵,这是中国最后一场重大战争。北京希望通过诉诸武力来对抗其认为莫斯科支持的越南扩张主义和苏联在东南亚的包围。其主线很明确:历史上,这三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相互猜疑,而非团结。
酒肉朋友
如今,冷战结束30多年后,三国再次找到了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削弱华盛顿的权力和影响力。然而,精心策划的团结姿态掩盖了旧有的分歧和酝酿已久的不信任。与平壤和莫斯科不同,北京寻求重塑全球秩序,但又不至于彻底摧毁它。它的目标是削弱美国的影响力,但又不完全切断与西方的有利关系。中国为莫斯科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经济命脉,并提供了军民两用产品,帮助克里姆林宫维持了乌克兰战争。但中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战争成本可控,仅限于在西方国家中造成的声誉损害。至关重要的是,俄乌战争尚未对中国自身的安全或经济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变化,北京的考量可能会迅速转变。
中俄关系的裂痕在朝鲜半岛尤为明显。中国对俄罗斯与朝鲜不断扩大的关系深感不安。莫斯科已向平壤寻求军火和军队,以维持其在乌克兰的战争,两国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普京如今已取代习近平成为金正恩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这挫败了北京试图成为朝鲜半岛主导者的努力。过去两年,俄罗斯向朝鲜转让敏感军事技术,包括防空导弹系统和无人机能力,加剧了中国的担忧。私下里,中国分析人士对这些转让的有限透明度及其破坏稳定的潜在风险表示担忧。
北京担心的是缺乏控制力。在台湾海峡或南海等热点问题上,中国可以控制升级的步伐。但在俄罗斯的支持下,朝鲜的冒险主义可能会在中国家门口制造难以控制的动荡。就像在朝鲜战争中一样,中国有可能被一个由莫斯科支持的鲁莽的次要伙伴拖入危机。俄罗斯则不太担心亚洲不稳定的后果。普京的重点是重申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如果朝鲜半岛或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升级,莫斯科是否愿意承担巨额成本来支持其任何一个伙伴都远未可知。
事实上,莫斯科和北京之间更深层次的竞争仍在暗流涌动。例如,今年6月,《纽约时报》报道称,俄罗斯国内情报机构将中国称为“敌人”,并担心中国的间谍活动。俄罗斯国内一直担心北京在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怀有长期野心。莫斯科感到焦虑的部分原因是,近年来中国的投资和工人大量涌入这些地区,而且中国在2023年发布的官方地图使用了俄罗斯多个地区和城市的历史中文名称。
在三位领导人中,金正恩最有潜力利用三边关系。平壤长期以来精于利用大国竞争来获取让步并维护其自主权。如今,金正恩一边利用与莫斯科的关系,一边重新与北京接触,以确保自己不会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庇护国。此次与习近平一同出席阅兵式,是两位领导人自2019年以来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是双方精心策划的重新调整的一部分。金正恩重申了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与俄罗斯保持密切联系,这强化了他在未来任何一轮外交中要求华盛顿做出更大让步的立场。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两国既在相互制衡,又在相互结盟——在团结的幌子下追求自身利益,但一旦任何一方的关系成为负担,他们也准备改变方向。
打出正确的牌
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之间这种不稳定的融合或许不会给美国带来全面的战略机遇,但如果华盛顿能够有目的地、有纪律地与每个对手交战,这仍然为其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美国仍然对中国拥有重要的筹码,因为北京寻求经济稳定。它希望避免与美国发生任何可能危及自身崛起的直接冲突。北京至少在原则上也与美国有着共同的几个目标:维护地区稳定,防止东北亚发生核泄漏,以及见证乌克兰战争的和平解决。中国官员一再强调支持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停火谈判,并将对话描绘成解决冲突的唯一途径。
但仅仅利益重叠不足以促进合作。如果华盛顿想要将这些共同目标转化为切实的成果,就必须谨慎行事。美国应该明确表示,贸易协议的进展以及可能的“习特会”取决于中国展现出在共同关切领域合作的意愿——尤其是在遏制朝鲜不受约束的核导扩张以及结束乌克兰战争方面。
美国无需、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挑起中俄之间的分裂。北京将抵制公开施压,拒绝与莫斯科或平壤公开决裂。但私下施压或许能动摇中国,尤其是在事关其更大优先事项的情况下。尽管北京态度强硬,但仍在寻求与华盛顿达成一项降低关税、维护中美关系一定程度稳定的贸易协议。未能达成协议对中国经济而言或许并非灾难性的,但会加剧不必要的动荡,加剧现有的经济压力,并加剧中国公众的不满。通过提高赌注并将中国在乌克兰和朝鲜问题上的合作作为更广泛双边协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盛顿可以迫使北京做出适度但有意义的调整,例如放缓购买俄罗斯石油,限制对莫斯科的军民两用产品出口,并向平壤发出信号,表明无核化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目标。
在北京的红毯时刻意在扰乱华盛顿。
普京对与乌克兰的和谈表现出兴趣不大,因为这需要他放弃在乌克兰的极端主义要求。他仍然致力于在美国和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结束后继续保持下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军队损失的增加、经济压力的加深以及公众的疲惫感加剧,俄罗斯将需要一个出口。无论是中国还是朝鲜都无法为普京提供他所需要的外交出口。只有乌克兰及其合作伙伴可以做到。华盛顿不应仓促进行谈判;相反,它应该利用这一优势,精心塑造公正、可持续地解决战争的条件。美国应与欧洲盟友协调,增强乌克兰的自卫能力,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并对莫斯科施加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该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必须是向中国和印度施压,迫使它们减少对俄罗斯战时经济的支持——不是通过公开发出最后通牒(这往往会引发反抗),而是通过强有力的幕后外交——让北京和新德里能够改变路线,而不会显得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而美国在朝鲜问题上拥有讨价还价的筹码。金正恩希望解除制裁、维护政权安全,并承认朝鲜的合法核国家地位。如果没有美国的合作,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些方面能做的有限。尽管平壤方面发表反美言论,但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求与华盛顿达成和平协议并实现关系正常化——这不仅是为了直接获益,也因为这样的突破将开启东京、首尔及其他地区更广泛的参与和经济援助。不应为了快速获得川普和金正恩的合影机会而浪费这一筹码。一项可行的协议可以从重申川普和金正恩在2018年新加坡峰会上签署的联合声明开始,该声明明确承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同时,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措施,以降低核风险,并扩大与朝鲜的外交、经济和人道主义交流。
北京的红毯时刻意在扰乱华盛顿——它理应如此。这凸显了美国的竞争对手们在合作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展,即使他们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然而,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仍然各自有理由与美国打交道。如果华盛顿能够抵制临时抱佛脚、受表面功夫驱动的外交冲动,认识到其影响力的来源,并充分利用其相对优势——其联盟、军事实力、经济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它就能塑造战略环境,而不仅仅是被动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