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注册日期:2020-06-20
访问总量:613716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软弱中的得胜(含音频)


发表时间:+-
软弱中的得胜(含音频)
——耶和华使人得胜,不是用刀用枪,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


■魏保罗

 

软弱中的得胜

士师记系列文章(1)

 

文/魏保罗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郭光明弟兄朗读:


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亚多尼比色逃跑,他们追赶,拿住他,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士1:1-7)

 

“士师记是在约书亚记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撒母耳记以色列人立王以前期间,约二百多年的历史事迹。”(郭文池,2015,页 13) 这段时期可谓是以色列人信仰历程中的黑暗时期,也是他们失去像摩西、约书亚这般领袖之后的社会混乱、无序时期。不过,若借用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新在其名著《双城记》开宗明义的话来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那么,士师记也就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糟糕、败坏了。“其实我们今天身处的时代,同样是最好和最坏的时代,丰厚的属灵知识往往在我们弹指之间,但这些知识很可能也成为指控我们不虔不敬的根据。”(郭文池,页 2) 何尝不是呢?在这个资讯大爆炸的多元化时代,我们很多时候不正是懂得多而做得少、说得多而行得少吗?然而,毋需过分担心,只要我们如同“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一样,过一个时常寻求神的生活,那么,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境遇,神的恩典都永远够我们所用。因为“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后2:13) 故此,我们有理由深信“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29:10)

 

 

“士师记以约书亚的死讯拉开帷幕,叙述以色列人由于缺乏强而有力的领导,立即陷入不明朗的景况。”(麦修斯,2004/2011,页 5) 这样重述约书亚之死的描述 (参看书24:29),“显明约书亚的传承已经开始崩溃了”(朗文、狄拉德,1994, 2006/2012,页 152)。亦即“现在以色列人的领袖约书亚死了,争战还没有完结,他们于是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危机。”(曾祥新,1998,页 42) 也就是说,在约书亚死后的年代中,以色列人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神赐予的应许地继续落到实处,完成未竟之业。

 

于是,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1v) 这里提到以色列人在争战之前求问神的事件。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谁去求问,求问的方式又是怎样的,不过,参照“他 (约书亚) 要站在祭司以利亚撒面前,以利亚撒要凭乌陵的判断,在耶和华面前为他求问”(民27:21) 这段的记载,可以想到应当是祭司透过乌陵的方式前去求问神 (另可参看出28:30;拉2:63)。乌陵“很可能包括了一些小而平、上有刻字的石头,与现代游戏中的骰子相似,其不同的组合可提供不同的答案。”(昆达、莫理斯,1968/2002,页 48) 这也是旧约以色列百姓惯常使用的一种求问方式。并且,以色列人求问神的指示,在士师记里仅出现了两次 (另一次在20:18) (施瓦布,2011/2021,页 44)。

 

而神对以色列百姓的回应则是“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2v) 面对神子民的寻求,神给予了非常明确且肯定的答复,那就是犹大支派要第一个上去与迦南人争战,并且上去的结果一定是得胜!“交”这个动词在原文中是完成时态,表达神在以色列百姓争战之前就已经将迦南美地完全交在他们手中了。他们所要作的,就是在神的带领下得地为业。即“看哪!这地已经是犹大的囊中之物了。”如昆达、莫理斯 (1968/2002,页 49) 所言:“艰险的争战虽在眼前,但是最终的结果已经确定。”换而言之,“争战的成功是肯定的,胜利已经在犹大手中了,问题只在以色列人与神的关系是否能够维持正常。”(曾祥新,1998,页 43)

 

然而,非常遗憾——人性是软弱的。面对可怕的敌人,犹大虽有“得胜法宝”(神的应许),但仍感不胜惶恐,觉得自身相较弱小。故此,他拉上了天然的盟友,也是一母同胞的哥哥西缅 (创35:23),想要给自己上一层“双保险”(参看创49:5,西缅是很厉害的人)。“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是符合常识的做法;从灵性的角度来看,却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凯勒,2013/2018,页 17) 这件事也暗示了犹大的小信 (吴献章,2009,页 28)。神明明说的是“犹大当先上去”,犹大却没有完全遵行。“他们去是去了,却不是单独上去。他们作门徒,却只跟随了一半。”(凯勒,页 17) 这也可说是西缅支派融入犹大支派的前兆 (参看书19:1-9,西缅分地在犹大境内)。

 

“两个支派结盟,代表他们违背神的吩咐,因为犹大没有告之要寻求军事行动上的同盟。”(麦修斯,2004/2011,页 49) 神也并没有说“犹大和西缅”应当一起上去。若是如此,神难道还吝啬多加两个字吗?即“犹大、西缅当先上去”。很显然,在神的眼中,犹大作为未来王的支派,完全可以独自完成这项必胜的任务,并不需要他人的从旁协助。因此,犹大支派的得胜虽然是士师记中最好的开始 (因为后续的支派是逐步下滑,越来越失败的光景)。然而,这种擅作主张的决定也预示了未来以色列人屡屡犯错,悖逆、得罪神的开始。吴献章 (2009,页 29) 说的好:“士师记整体性而言是滑落再滑落,第一章竟然成为整个士师记世俗化的隧道洞口。”

 

 

故此,如同威尔克 (1992/2015,页 27) 所认为“西缅人的地业,是从犹大人地业中得来的,所以头一个出征的支派邀请同胞兄弟一同出征,是很自然且正确的,用不着再去请示神,以得到特别批准。”或是晏保罗 (2000/2004,页 22) 所说的:“这两个支派的联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亦或是张慕皑 (2004,页 19) 所认同“犹大邀请哥哥西缅彼此合作,同心对付敌人”,是与人合作的好榜样 (参看传4:12)。不过是个人主观推论,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因为,若我们明知这是神正确无误、清楚明确的旨意,却还加入个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那么,神的话在我们生命中岂非大打折扣?我们又谈何完全遵神的旨意行事为人呢?虽然,我个人也认为这几位先辈学者这样的解读是比较不错的理解,但神的话若已清楚指明,我们又何需再妄加揣测呢?

 

故此,西缅与犹大同去的争战,虽然结果是美好的。“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4v) 但这却只可说是神怜悯下的得胜,是人软弱中的胜利,而绝非神原本的心意。或许也只可说:“士师记的架构是正面地介绍犹大支派。犹大执行耶和华的公义、是成功的、蒙福的。”(施瓦布,2011/2021,页 45) 不过,无论如何,这段经文始终让我们看到的是犹大、西缅支派的胜利,也是神自己的得胜——祝福祂的百姓逐步得地为业。

 

这不禁使我想起过去曾经聚会过一段时间的城市教会。那间教会的牧师在最开始的时候为了快速发展教会,选择与另外一间小教会的牧者“强强联手”,仿佛“犹大与西缅”结盟一样。感谢主!在教会发展初期,确实也蒙神祝福,在属灵的地土上“得着了仇敌的城门”(参看创22:17),如同犹大联盟击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甚至因着教会中有不少知识分子,及地处城市核心的缘故,一度非常辉煌、引人注目。然而,好景不长,或许因着初始动机不纯,及后期这位牧师带领出现问题的缘故,教会在持续数年之后,金灯台便被挪去——宣告解散,会众也四分五裂、流离四散。不得不提,当我后来听说之后,也是甚感惋惜。

 

至于以色列百姓的敌人,“迦南人与比利洗人这两个名称可能是一般性的称呼,泛指在这地居住的一个群体,因此迦南人可以推论为沿岸居住的居民,而比利洗人则在中央山区居住的土著。”(晏保罗,2000/2004,页 21) 其中比色之主 (比色是一座城镇,扫罗曾在此地整顿军队,撒上11:8) 亚多尼比色在当地以政治和军事的成就而闻名天下,但神却将这样一位大有能力的地方君主交在以色列百姓的手中 (曾思瀚,2012,页 35),足以见得神对祂百姓的赐福是无人可以拦阻的。然而,这场战争中对亚多尼比色的处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似乎非常之残忍。正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何还要如此折磨对方呢?事实上,以色列人本身也很少实施这种酷刑。“但是,这种刑罚却为当时诸王一致采用,并奉为复仇法则之圭臬。”(昆达、莫理斯,1968/2002,页 49) 并且,“当时的人要消除敌人的战斗能力,就砍断他的大拇指和脚趾,使他拿不了武器,射不了箭,走不了路,也无法保持身体平衡。”(张慕皑,2004,页 20) 另外,亚多尼比色这位地方君王自己的话也证实了这种作法的合理性“现在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学者B. S. Childs甚至认为这节经文已经暗示了神未来对以色列百姓的公义审判)。“虽然许多二十一世纪的基督徒对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行径相当不以为然,但这位败北的迦南人并不作如是想。”(凯勒,2013/2018,页 17)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从现代人的视角去质疑、批判古人的理念与做法。

 

 

此外,“七十个王无疑是夸张的说法,并非精确数目,乃指极大的数目。”(昆达、莫理斯,1968/2002,页 49) 并且,比色王既成了残废,不再对以色列人构成威胁,也就被他的百姓接到耶路撒冷居住,了此残生 (昆达、莫理斯,页 49)。从这个层面来看,犹大支派是遵守了当时人们约定俗成的战争规则。使亚多尼比色如同他过去击败的诸王一般,依然存活。虽然是像乞丐一样活着,在主人桌子底下拾取残羹剩饭 (参太15:27) (晏保罗,2000/2004,页 21),但毕竟还活着。“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传9:4)。

 

最后,要说的是,软弱中的得胜虽然也是得胜,却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只能说这是一种怜悯之恩下的成功!就如神引导的旨意和神默许的旨意,我们岂可说神默许我们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就是神原本引导、带领的旨意呢?愿主怜悯我们!让我们真实的知道且体会到“耶和华使人得胜,不是用刀用枪,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撒上17:47;参看代下20:15)。“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8:31)“我倚靠神,我要赞美祂的话;我倚靠神,必不惧怕。”(诗56:4) 阿们。

 

 

参考书籍

朗文、狄拉德《21世纪旧约导论》(刘良淑、黄业强与邬锡芬翻译) (增订版)。校园书房;2012。(原著出版年,1994, 2006)

提摩太·凯勒《永不失败的神:士师记解密》(蓝慈理、姚传信翻译)。校园书房;2018。(原著出版年,2013)

威尔克《圣经信息系列——士师记》(杨曼如翻译)。校园书房;2015。(原著出版年,1992)

昆达、莫理斯《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杨长慧翻译)。校园书房;2002。(原著出版年,1968)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天道书楼;1998。

晏保罗《天道研经导读——士师记》(曹子光、黎永明翻译)。天道书楼;2004。(原著出版年,2000)

乔治·施瓦布《士师记——各人任意而行》(郭熙安翻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21。(原著出版年,2011)

曾思瀚《士师记——人民任意而行的时代》(修订版)。明道社;2012。

郭文池《谁是我王?——从士师记看敬虔人生》(电子版)。明道社;2015。

麦修斯《近看士师记·路得记》(谭晴翻译)。明道社;2011。(原著出版年,2004)

张慕皑《士师记——乱世中的拯救》。天道书楼;2004。

吴献章《背约沉沦的循环轨迹——士师记析读》。基道;2009。

 

魏保罗 中国大陆传道人。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国中部时间(夏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5点开始,次日清晨9点结束

周五:5点至9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浏览(56)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