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让中国核武库显露於世
图片:SERGEY BOBYLEV/POOL/AFP/Getty Images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国防与安全部核问题项目副主任兼研究员约瑟夫·罗杰斯(Joseph Rodgers)和CSIS核问题项目主任兼国防与安全部高级研究员希瑟·威廉姆斯(Heather Williams)上周四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他们的研究報告,分析中共国核武库的现状和发展及对美国的威胁: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正在大力现代化其核武库,并大幅扩张其规模。但中国从未承认这一点——至少在昨天之前。
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阅兵式,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过去五年,中国一直在进行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核扩张,其核武库规模从2020年的300枚增加到2025年的约600枚。美国国防部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超过1000枚核武器。中国的胜利日阅兵式展示了五种核力量,这些核力量的射程均可达到美国本土。
作为核扩张的一部分,中国在中国西部建造了庞大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发射井,用于部署射程可达美国本土的核武器。中国一再否认这一点,并通过机器人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否认这些发射井的存在。这些机器人声称,这些发射井实际上是风力发电场。中国的胜利阅兵不仅首次全面展示了这些核能力,也暗示了它们在中国战略武器库和战略理论中的地位。
中国首次投放空射弹道导弹(及三位一体核力量)
自1964年在罗布泊试验场首次进行简易核装置核试验以来,中国核力量的空中力量一直是人们猜测的焦点。1965年(即首次试验一年后)解密的一份国家情报评估报告指出,中国拥有能够“携带重型核武器”的TU-16轰炸机。尽管有这一早期评估,但中国从未为这些轰炸机部署过空投核武器,这使得几十年来中国是否拥有真正的空中力量一直备受质疑。直到2019年,中国才公开展示了能够携带空射弹道导弹(ALBM)的轰-6N战略轰炸机,这首次暗示中国空中力量的崛起终于成为现实。
胜利日阅兵式是中国首次公开承认并展示完整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中国的空射弹道导弹被命名为“劲雷-1”(JL-1),这多少有些令人困惑,因为“JL”长期以来一直是巨浪潜射弹道导弹(SLBM)系列的代号。JL-1空射弹道导弹由可携带核弹头的轰-6-N远程战略轰炸机发射。
图片: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在海上演习中,中国首次公开展示了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美国国防部《2025年中国军力报告》指出,巨浪-3是此前披露的巨浪-2的增程型,射程可能超过5400海里。这意味着巨浪-3可以从中国沿海水域射到美国本土。中国现役的六艘晋级弹道导弹潜艇最多可携带12枚巨浪-2和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
图片:张磊/VCG via Getty Images
中国的陆基力量一直是中国核威慑的基石,胜利日阅兵式更是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位。中国历史上曾部署过核武装公路机动式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由运输起竖发射车(TEL)发射。在此次阅兵式上,中国展示了三种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61(DF-61)、东风-31BJ(DF-31BJ)和东风-5C(DF-5C)。
图片: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关于东风-61,外界知之甚少。阅兵式图像显示,东风-61是一种从16轮式发射车(TEL)发射的公路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是一种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中国军力报告》此前指出,东风-31是一种公路机动系统。在胜利日阅兵式上,中国展示了一种新型井式改进型——东风-31BJ。东风-5C是一种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能够向美国本土目标发射数百万吨级的重型弹头。美国国防部此前承认,东风-5的其他改进型能够通过一种名为“多弹头分导式再入飞行器”的技术携带多枚核弹头。
这些能力的惊人之处在于,中国公开展示的核能力仅限于能够打击美国本土的核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没有披露其短程核系统,例如东风-26(DF-26)的核变体,它可能是一种中程弹道导弹。中国也没有展示东风-27,该导弹于2023年进行了试验,据信已于2024年部署。中国还重点展示了几种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包括高超音速东风-17(DF-17)中程弹道导弹和鹰击-21(YJ-21)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
习近平的信息
中国的胜利日阅兵向国内外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在国内,中国为学术界和战略家公开承认其核现代化铺平了道路。过去五年来,中国基本上对国内公众隐瞒了其核现代化的程度。中国在国内外论坛上否认或混淆了其现代化计划。通过公开承认这些能力,中国学者和思想领袖现在可以公开讨论这些能力的战略意义,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这将使中国内部就其不断发展的核理论、政策、威慑战略以及这些新系统如何融入地缘政治格局展开更激烈的辩论。
在国际上,中国展示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的核能力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信号,即其核武库旨在阻止美国卷入潜在的台海冲突。此外,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出席阅兵式,也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由美国的对手组成的轴心正在形成,而核威慑是该轴心挑战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核心要素。数项可瞄准美国的核能力的亮相向美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的核武库不再是一支小型的、生存力强的力量,而是一支强大而多样化的威慑力量,能够威胁美国本土。中国选择不展示的核能力进一步强化了阅兵式传递的信息。通过选择不展示东风-27等短程导弹系统,中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其核武库旨在阻止美国卷入其地区潜在的冲突,例如围绕台湾的冲突。中国希望传达的信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使用常规手段夺取台湾,并且不愿诉诸核武器。
美国正在输掉军备竞赛
中国最近的胜利日阅兵式最重要的启示是,中国正在从数量和质量上扩大其战略武器库。这与俄罗斯过去十年战略武器库的扩张如出一辙,尤其是在双发中程导弹系统方面。中国的阅兵式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表明了其继续扩张的意图——它展示了许多核平台,但其武器库却只有600枚弹头。未来几年,中国可能不得不利用新型快中子增殖反应堆重启裂变材料生产,以继续扩大其武器库。如果这是军备竞赛的开始,那么它显然始于莫斯科和北京。
相反,美国正在输掉核军备竞赛。美国根本没有启动拖延已久的核现代化计划,而是必须同时更换和升级其核三位一体的三个支柱。由于拖延、资金不足以及缺乏政治优先考虑(例如“哨兵”计划),华盛顿的进展缓慢。就在华盛顿行动缓慢的同时,中国和俄罗斯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充其核武库。这不再是一场理论的较量,而是一场实战的较量。
与美国核武库直接对比,更能凸显其运载系统的不平衡。美国目前的“三位一体”核力量由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民兵三号)、海基潜射弹道导弹(三叉戟二号)和两种空投武器(B-61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组成。相比之下,中国刚刚展示了五种新型核武器运载系统,而其核武库仅有600件。美国的核武器数量仍然远超中国,但其平台缺乏多样化。最终,此次阅兵式敲响了警钟,表明中国正在将其核武库从阴影中拉出来,挑战美国战略优势的根基。
为了应对中国的阅兵式及其战略武器库的快速扩张,美国应该采取两个重要步骤。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它应该推出一项反映这种战略环境和中国核武库扩张的新核战略。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的许多官员都强调了这一使命的紧迫性。此外,美国应为与中国就军备控制和降低风险进行对话敞开大门。避免军备竞赛的最佳选择是中国与美国开展军备控制合作,类似于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扩张弹道导弹能力时的做法。迄今为止,北京一直拒绝美国的提议。中国声称,由于其军备库不透明,它无法参与军备控制。但此次阅兵提供了一些新的透明度,并可能为华盛顿乃至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施加压力,迫使北京参与谈判提供机会。此次阅兵不仅对美国构成战略挑战,也对希望降低军备竞赛、升级和潜在核使用风险的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构成战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