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注册日期:2020-06-20
访问总量:612735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主日信息:“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含视/音频)


发表时间:+-
主日信息:“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含视/音频)
——“你的同胞就是我的同胞,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死在哪里,我也要死在哪里,葬在哪里”


■任运生

 


 

主日祈祷文

 父啊,开通我们的眼睛,

挪去我们的愚钝,

赐我们认识你至圣真道的敏锐

 

文/生命季刊编辑

《生命季刊》第34

 

慈爱的天父,公义、全能的主,我们赞美你!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俯伏在你威严的荣光之下;我们举目仰望父神,喜乐的心便被你的怜悯与慈爱充满。在与父隔绝的日子,我们的生命浸泡在罪恶与过犯的洪水中;唯当你伸出救恩的膀臂——我们的主耶稣——拉我们出离大水时,我们的心才被高举在你的宝座前,涌出无尽的感恩与赞美……

 

慈爱的父啊,你的意念向敬畏你的人显出奇妙。求父用你的圣灵激活我们的灵性,叫我们永永远远称颂你,传扬你的大能、大德,记念你的大恩、大爱。我们的神本为大,其大无法测度。你一切的大能、大德、大恩、大爱,都由我们的主耶稣在祂的十字架上彰显出来。父啊,谢谢你叫钉十字架的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谢谢你赐我们属天的胆量和能力,叫我们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父啊,开通我们的眼睛,挪去我们的愚钝,赐我们认识你至圣真道的敏锐吧!因你是救我们的神,我们终日等候你。求你察看我们,试验我们,熬炼我们的肺腑心肠;因为你的慈爱常在我们眼前,我们也愿按你的真理而行。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求你以你十字架的真理引导我们,教训我们。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愿主耶稣的宝血洁净我们,我们才环绕你的祭坛。主啊,若我们软弱退后,愿你用绳索把我们拴住,牵到坛角那里(诗篇25:526:2,6;路加福音14:27;诗篇118:27)。我们的心要举起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将荣耀、尊贵、威严与权能归与父神和羔羊,直到永远!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主日信息

 

“你往哪里去,也往哪里去”

《路得记赏析》系列(二)

 

讲员 任运生牧师

 

本系列上篇:

圣经里的“灰姑娘”(1)

 

请点击观看YouTube任牧师信息视频:

https://youtube.com/live/sKVD-l0qkmo

 

请点击观看任牧师信息视频👇

 

以下为任牧师信息音频:👇


 

三、誓死相随

 

“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得1:9; 14)

 

在这个催人泪下的离别场景中,两次提到两个儿媳妇和拿俄米的“放声而哭。”

 

“哭泣,”是人类常见的情感流露。人悲伤时哭泣,痛苦时哭泣,伤心时哭泣,委屈时哭泣,难过时哭泣,离别时哭泣,感恩时哭泣,激动时哭泣,惊喜时哭泣,思念时哭泣,为罪忧伤时哭泣,见人遭难时哭泣。对基督徒来说,还要再加一个:为人间的罪恶和苦难而哭泣。如同圣经中被称作“泪眼先知”的耶利米,如同圣经记载也曾三次哭泣的主耶稣。

 

哭泣几乎是人生的一部分。当一个新生婴孩出生时,第一件事就是啼哭,而且哭被看做是婴儿健康的标志。因此人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伴随着哭泣,直到有一天神为人“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启21:4)为止。

 

拿俄米与两个儿媳妇挥泪告别,“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得1:12-13)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得1:15)

 

 

当拿俄米再次催促路得回去时,路得回答婆婆如下一段话成为又一个经典,即使你翻遍世界文学宝库再也找不到第二处用以表达“忠心到底,至死相随”比这一段更出色的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和合本)

 

 

“路得说:“请不要逼我离开你回去,不跟从你。你到哪里去,我也要到哪里去;你在哪里过夜,我也要在哪里过夜;你的同胞就是我的同胞,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死在哪里,我也要死在哪里,葬在哪里。除非死亡把你我分离;如果我离开你,愿耶和华加倍惩罚我。”(得1:16-17,新译本)

 

“But Ruth said: "Entreat me not to leave you, Or to turn back from following after you; For wherever you go, I will go; And wherever you lodge, I will lodge; Your people shall be my people, And your God, my God. Where you die, I will die, And there will I be buried. The LORD do so to me, and more also, If anything but death parts you and me."”(Ruth 1:16-17,NKJV)

 

“But Ruth replied, “Don’t urge me to leave you or to turn back from you. Where you go I will go, and where you stay I will stay. Your people will be my people and your God my God. Where you die I will die, and there I will be buried. May the Lord deal with me, be it ever so severely, if even death separates you and me.””(Ruth 1:16-17, NIV)

 

“But Ruth said, “Do not urge me to leave you or to return from following you. For where you go I will go, and where you lodge I will lodge. Your people shall be my people, and your God my God. Where you die I will die, and there will I be buried. May the Lord do so to me and more also if anything but death parts me from you.””(Ruth 1:16-17, ESV)

 

这段话的美丽就在于, 它用最简单,质朴,通俗的文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地表达了路得对拿俄米至死相随的坚定不移。文字艺术的大家向来如此, 他们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最深邃的思想。

 

1. 语言通俗质朴

 

路得的这段话,没有华丽辞藻和复杂句式,文字通俗易懂又平易近人,句子整齐对称且节奏分明,质朴的语言却异常打动人心,任何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真挚的情感。

 

2. 结构层层递进

 

路得的誓言从行动、到生活、到身份、到信仰,最终指向生死,层层深入,展现了路得从外在跟随到内在归属的完整转变。最终以“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达到情感高潮,强调永远的忠诚。

 

行动的跟随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

生活的融合 “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

身份的认同 “你的国(民),就是我的国(民)。”

信仰的归属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生死的相连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

神圣的誓言 “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3. 情感真挚感人

 

路得的誓言不是理性的口号,乃是生命的相托。它超越了婆媳关系,展现了路得对拿俄米无条件的爱与忠诚。这种跨越民族与文化的忠诚,触及人类对爱、牺牲和归属的普遍渴望,使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表达。

 

4. 文字艺术典范

 

文学上有一种美,叫做“简洁的极致”。 得1:16-17两节经文,希伯来原文37个字,中文和合本91个字,英文NKJV 71个字,ESV 71个字,NIV 69个字。 尽管是散文叙事,这段话却具有诗的凝练与节奏。中文和合本的翻译保留了这种诗意的简洁优雅。同时,路得的誓言在拿俄米劝说“回去吧”(1:11-15)的反衬背景下更显力量。面对分离的压力,路得的坚持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点燃了绝境中的希望,增强了文字的情感冲击力。这两节经文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形容词,最通俗的文字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5. 深厚神学意蕴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不仅是情感表白,也是路得从异教信仰转向耶和华神的灵性抉择。这句看似简单的宣誓,蕴含了深刻的神学意义,预示了神的救恩惠及万邦。而路得的“至死相随”呼应了圣经中神对人的真实不变的应许。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反映了神与人之间的永恒之约,使文字具有超越世俗的灵性美感。

 

 

总之,路得记1:16-17的优美在于其以最质朴的语言,构建了情感、结构和神学的完美交融。路得的这段誓言,是古今中外关于 “忠诚、信仰与爱的表达” 中最动人心魄的一段。这是人类文学对 “忠心到底、至死不渝” 最纯净也最深刻的表达。

 

四、岁月沧桑

 

路得的誓言是神圣的,她舍不得拿俄米,决心不顾一切地誓死相随。然而,正如拿俄米的一席话,摆在她前面的是看不见光明、看不见未来的现实宿命。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得1:19)

 

 

“二人同行”四个字,蕴藏着“生死相随,相依为命”的决绝和凄美,如同创世记22章亚伯拉罕和以撒同赴摩利亚山的情景。“二人同行”正是路得“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的生动写照。

 

“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得1:19)

 

拿俄米终于回到了自己离别了十几年的老家,合城的人都惊动了,妇女们一个个惊愕不已,“这是拿俄米吗?”

 

得1:19带出路得记第三个人生论题——沧桑。

 

拿俄米的境遇让人想起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和豆腐西施。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我”那少年时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伙伴,那手捏钢叉、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闰土,及至三十年后再见面时,“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至于杨二嫂豆腐西施,更是让“我”哑口失语,原先“因为伊,豆腐店的生意格外的好,”如今“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人人都要经历的人间沧桑: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伯14:1-2)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10)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1:2-3)

 

岁月就像一把剃刀,在每个人身上都必然留下无情的印记。

 

 

“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得1:20-21)

 

伯利恒的妇女们已经几乎认不出拿俄米了。“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得1:20)拿俄米是“甜”的意思;“玛拉”是“苦”的意思。拿俄米在此借用自己名字的文辞转换(word play),道出心中压抑不住的苦情。

 

Word Play 举例:“祂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赛5:7b)

 

“He looked for justice, but behold, oppression; For righteousness, but behold, a cry for help.”(Isa 5:7b,NKJV)

 

“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得1:21)

 

这一句话在语法上称为反向对称结构(Chiasm),原文直译,其结构应该是:

 

“我出去(a)——满满的 (b),空空的 (b’)——我回来 (a’)。”

“满满”对应“空空”;“出去”对应“回来。”

 

因为结构像希腊文的字母X (发音为K),故称作Chiasm (反向对称)(A-B-B-A)!

 

反向对称举例:“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祂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赛5:7a)

 

原文直译:“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犹大人,就是祂所喜爱的树。”(赛5:7a)

 

“For the vineyard of the LORD of hosts is the house of Israel, And the men of Judah are His pleasant plant.”(Isa 5:7a,NKJV)

 

“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得1:21)

 

 

本句为同义反复结构 (Synonymous parallelism),即第二行重复并加强第一行的意思,但使用文字却不累同。在此,“耶和华”对应“全能者,”“降祸与我”对应“使我受苦。”

 

得1:16-17路得说出那千古传诵的佳句,得1:20-21拿俄米这同样优美绝伦的妙语,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老一少两个寡妇,何以有如此的睿智和见识?

 

如果劳苦和虚空是人永远的命定,那人活着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可言。然而,感谢神,在耶稣基督里人有满足和喜乐。

 

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使徒保罗说,“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6-17)

 

岁月的剃刀割舍了拿俄米的依靠与指望,却没有割断神的慈爱和信实。正是那些沧桑的岁月,使她的人生最终与神的计划接轨。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得1:22)

路得记第一章结束时这最后一节经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奥妙无比的画龙点睛。

 

路得记第一章的结构,前后呈现显著对比:摩押地对应伯利恒;异地流浪对应归回故乡;早年的饥荒对应如今的丰收。因此路得记第一章的最后这节经文,完成了整章记述的结构完整性。

 

路得记第一章开始,因着失去对耶和华真神的注目,以利米勒带着一家人出外流浪,导致家庭的破落衰败;如今因着拿俄米对耶和华神的定睛信靠,成为拿俄米和路得在绝境中的转机。“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是这种真实盼望的简洁表述,在路得记第一章充满饥荒、死亡、离别、哭泣、岁月沧桑的暗淡中,照射出一道希望的光辉。

 

当然,“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这短短的几个字,也为下文路得记第二章路得和波阿斯在麦田巧遇留下铺垫,承上启下,顺畅自然,水到渠成,实为妙笔生花!

 

任运生 牧师,在美国牧会;生命季刊特约撰人。


更多主日信息,请点击👉主日信息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浏览(114)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