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访华并非和与川普的紧张关系有关
从不结盟到多边结盟。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正在使其外交政策选择多样化(米哈伊尔·斯维特洛夫/盖蒂图片社)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让·卢普·萨曼 (Jean-Loup Samaan) 周五(8 月 29 日) 在《解读者》发表观点称, 莫迪访华背后有更大故事——并非有关印度与川普的紧张关系; 新德里的外交政策仍然以多元化为基础,而非美国对特殊伙伴关系的期望。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预计将于本周末访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在美国,此次重启的中印对话——这将是莫迪七年来首次访华——常常被误解为近期美印紧张关系的结果。但这其中蕴含着一个远为复杂的动态。
印度外交官们对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威胁要对印度进口产品征收更高关税以惩罚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的举动无疑心存芥蒂。川普与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元帅的明显交情也引起了印度的不满。这为以下观点提供了佐证:川普对莫迪政府的施压正在促成中印关系缓和,最终将为北京带来巨大利益——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印边境冲突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
事实上,印度从未完全站在美国一边对抗中国。最近与华盛顿的紧张关系只会让新德里那些长期以来主张维护其不结盟外交政策的人更加坚定。
印度将与美国的伙伴关系视为其贸易和安全战略的支柱。自2008年布什政府签署民用核协议以来,两国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该协议为更广泛的合作铺平了道路。这其中包括自2017年以来重启的“四方安全对话”。
此外,川普的政治品牌对纳伦德拉·莫迪的支持者很有吸引力。 “美国优先”的论调得到了印度人民党活动人士的热烈支持,他们认为这与他们自己的民族主义纲领如出一辙。莫迪在川普第二次就职典礼后不久于2月访问华盛顿,被誉为一次成功之举。
与此同时,印度从未成为美国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的“天然盟友”。2018年,印度与第一届川普政府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通信、兼容性和安全协议》(COMCASA),旨在增加美国与印度的国防贸易。
但其承诺并未兑现。俄罗斯仍然是印度军方的主要武器供应国(36%),其次是法国(33%)和以色列(13%)。
印度国防合作伙伴的这种分化表明了这种伙伴关系面临的结构性障碍。过去15年来,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日益密切,但其外交政策精英认为,这种转变并非是为了将印度固定在美国的轨道上,而是为了使其选择多样化。印度昔日的“不结盟”口号已被“多边结盟”理念所取代。
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等单一大国,是维护国家战略自主的一种方式。正因如此,即使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之后,印度仍不愿与俄罗斯断绝关系。这也解释了印度和美国在印太地区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莫迪在2018年香格里拉对话会的主旨演讲中明确表达了这一点。他宣称:“印度并不将印太地区视为一种战略,也不将其视为一个有限成员俱乐部……我们绝不认为它是针对任何国家的。”这番言论明确针对的是美国决策者试图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的意图。
正因如此,印度有时更倾向于与法国这样的欧洲中等强国建立伙伴关系,而非美国。巴黎和德里在寻求战略自主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法国对印太地区的看法较少针对中国。与法国工业的军事合作并不像与美国工业合作那样产生同等程度的依赖。
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也应从同样的视角来看待。正在进行的外交磋商旨在缓和边界争端,该争端曾在2020-21年一度威胁爆发。但缓和紧张局势并不意味着解决争端,这仍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更现实的目标是将问题置于次要地位,以保护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2025年,中国仍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撇开边界问题不谈,其他安全问题也限制了印度与中国的交往。北京与伊斯兰堡的长期军事合作就是一个问题。据报道,在今年5月的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了中国制造的战斗机、导弹和无人机对付印度,这使得伊斯兰堡能够击落印度飞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存在也令印度感到担忧。解放军在吉布提建立军事基地,以及中国参与波斯湾和东南亚的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加剧了印度对被包围的担忧。
因此,不应夸大中印关系解冻的后果。如果两国外交官能够通过谈判找到缓解喜马拉雅山军事对峙的途径,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这并非美中印三角关系的重大转变,该三角关系的动荡程度一直比华盛顿战略家们预期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