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huasan

注册日期:2025-02-21
访问总量:37637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枪炮与石油--俄印关系的延续与变迁 (1)


发表时间:+-

image.png

Photo: Mikhail Svetlov/Getty Images

 

上周五,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了蒂娜·多尔巴亚 (Tina Dolbaia)、瓦萨布吉特·班纳吉 (Vasabjit Banerjee) 和阿曼达·绍斯菲尔德 (Amanda Southfield)的长文 “枪炮与石油--俄印关系的延续与变迁 ”。该文深入探讨了俄印关系并非直线性的轨迹及关键关切,旨在为美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提供参考。在美印关系面临破裂的今天,值得一读。

引言

20247月,就在一枚俄罗斯导弹击中基辅最著名的儿童医院的同一天,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莫斯科附近的郊区官邸会见了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访问期间,两位领导人讨论了加强两国贸易和能源联系的途径。几周后,印度总理在基辅会见了乌克兰总理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承诺向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强调印度的立场并非中立,而是和平。

莫迪的外交走钢丝反映了印度在两个竞争集团之间的谨慎立场。一方面,新德里显然对莫斯科公然无视基本国际原则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印度对俄罗斯的态度仍然受到两国历史渊源以及印度在外交政策中追求战略自主的影响,这种策略试图避免与任何一个权力集团结盟。尽管莫迪如此断言,但在国际舞台上,新德里在俄罗斯乌克兰战争问题上基本保持中立甚至亲俄的立场,通常对谴责莫斯科行动的联合国大会决议弃权。在双边关系方面,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将俄印关系描述为“世界政治中不变的因素”,新德里的许多人对莫斯科对这场战争的描述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这种描述将这场战争与北约扩张到俄罗斯自认为的势力范围联系起来。入侵之后,印度也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

然而,西方专家界越来越相信,俄印关系正在经历“可控的衰退”,其原因是莫斯科不断恶化的国际和地区地位,以及其与新德里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北京关系的加强。与此同时,印度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包括在历史上由俄罗斯主导的国防安全领域。

本文深入探讨了俄印关系并非直线性的轨迹,首先概述了冷战时期两国关系对印度当前对俄看法的深远影响。随后,本文探讨了新德里对莫斯科根深蒂固的军事安全依赖,以及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两国能源贸易的复苏。最后部分概述了俄印关系中的关键关切,并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关切来推进美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利益。

追溯俄印关系的根源

莫斯科与新德里的外交关系始于1947年,即印度独立前不久。然而,印度的反殖民革命者与苏联共产党之间此前也存在联系。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包括印度未来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也钦佩苏联计划经济在快速工业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功,并试图将其推广到印度。这种联系在新独立的印度与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在冷战的背景下,苏联对印度的态度受到传播共产主义和在世界各地与美国对抗的愿望以及中苏关系发展的影响。斯大林的继任者尼基塔·赫鲁晓夫将印度视为“天然盟友”,因为印度不信任西方和资本主义模式,并且愿意运用社会主义原则来制定某些经济政策。例如,为了实现经济自给自足,印度欢迎苏联对其采矿、能源和钢铁行业的投资,并以苏联的五年计划为基础制定了其经济计划模式。赫鲁晓夫时代也见证了中苏意识形态和战略的分裂,莫斯科与新德里日益密切的关系加剧了这种分裂的后果。例如,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期间,苏联保持中立政策,激怒了中国。在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印苏伙伴关系达到了顶峰。起初,莫斯科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扮演了调解人的角色。然而,1971年,当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开战时,苏联坚定地支持印度,而美国和中国则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同年早些时候,苏联领导层与印度签署了《和平、友好与合作条约》,其中规定,在任何一方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两个签署国将“采取适当有效措施,确保各自国家的和平与安全”。战争以新德里的决定性胜利告终,东巴基斯坦随后独立,成为孟加拉国。据信,该条约在限制美国和中国向印度施压,迫使其在战争期间停止在东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勃列日涅夫时代后期,印度也成为苏联武器的主要购买国之一,莫斯科向新德里提供了比西方国家更具吸引力的付款方式,以换取政治筹码(详见下一部分)。因此,尽管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努力通过拒绝苏联海军基地来保持自治,但其对苏联武器的依赖却成为一个压力点。例如,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访问印度,提出了一项价值16亿美元的苏联军火交易,其中规定将还款期从通常的10年延长至15年。这一提议促使新德里默许了这场广不受欢迎的战争。

然而,印度以低调支持入侵阿富汗换取有利的武器交易,也标志着印苏关系逐渐转变为“恩惠交易”,意识形态趋同日益缺失。此外,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加强与印度的关系不再被视为苏联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戈尔巴乔夫的主要目标是缓和冷战时期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并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因此,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后几年,印苏关系开始逐渐减弱,新德里意识到其地区关切最终与莫斯科的战略考量无关。

苏联解体后,印度于 1993 年与俄罗斯建立了外交关系,签署了《印俄友好合作条约》(取代 1971 年的《印苏和平、友好与合作条约》)和《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后者确保了两国之间武器贸易、合资企业和技术转让的继续进行。自 2000 年普京就任总统以来,新德里和莫斯科签署了更多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莫迪和普京在过去十年中会晤了 17 次,自 2021 年以来,两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之间还举行了所谓的 2+2 对话。在社会层面,苏联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对印度的支持,使印度政策精英和广大印度公众对俄罗斯产生了高度的亲和力。例如,2023年,约有57%的印度人对俄罗斯持好感,这一数字在2024年和2025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分别为46%49%)。

然而,许多专家认为,当代印俄关系无法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苏伙伴关系相提并论。虽然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之后,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六倍——从2022年前的区区100亿美元增至2024-2025财年的690亿美元——但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印度购买折扣俄罗斯原油。相比之下,新德里与华盛顿(连续第四年成为其最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在2024-2025财年达到1320亿美元,其次是北京(新德里的地区竞争对手和长期安全担忧),贸易额达1280亿美元。然而,包括国防和能源领域(如下所述)在内的依赖性领域依然存在,这使得印度对俄罗斯的立场更加受限且矛盾——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此。

从依赖到多元化:俄印防务关系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也是俄罗斯最大的武器出口市场。印度的武器进口政策基于三个要求:质量、成本和时间。对新德里来说,第四个关键因素是本土生产,这也影响着武器的供应,因为一些外国供应商无法或不愿向印度提供获得许可生产武器的机会。因此,印度与苏联以及此后与俄罗斯的国防进口关系史,都围绕着满足这些标准展开。以下章节概述了这一关系,首先从20世纪50年代印度因缺乏西方平台而转向苏联开始,随后追溯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通过采购更多北约系统并专注于国防本土化,努力摆脱对苏俄武器的依赖,实现武器多元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立俄印军备关系

印度首次购买苏联武器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印度采购了苏联的安-12运输机、米-4直升机和M-160毫米迫击炮,这些武器对于在喜马拉雅高海拔地区作战非常有用。印度早在1948年就与巴基斯坦交战,到20世纪50年代末,与中国的安全局势日益恶化。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印度安全问题的日益担忧,包括 1962 年与中国的战争失败以及 1965 年与巴基斯坦的僵局,两国防务关系进一步深化。美国及其传统供应国英国也拒绝向印度提供某些国防装备。

在此期间,有两个项目体现了印度对苏联武器日益增长的依赖以及其与北约供应商的长达数十年的疏离:一是购买苏联超音速战斗机,二是购买潜艇。1961年,在竞争对手巴基斯坦开始使用美国提供的超音速F-104星式战斗机后,印度开始拼命寻求超音速战斗机,并开始考察苏联第二代超音速米格-21战斗机。由于担心印度可能采购苏联的主要平台,英国提出了英国电气闪电超音速战斗机的出口型,但由于印度要求许可生产该系统,谈判破裂。相比之下,苏联提供的米格-21符合印度在价格实惠和自主制造方面的标准——苏联向新德里提供了贷款并同意许可生产。因此,印度空军于1964年开始装备米格-211967年,苏联以比英国、法国和美国更实惠的价格向印度提供了苏-7和苏-7B战斗轰炸机,进一步加强了两国关系,印度随后也装备了这些系统。潜艇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巴基斯坦于1964年从美国购买了一艘二手“丹奇”级潜艇。在新德里试图从英国购买潜艇失败后,它再次转向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采购了苏联“狐步”级柴电潜艇的各种型号。在1965年和1971年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中,印度军队还使用了其他多种苏联武器,包括T-54/55坦克、轻型装甲PT-76两栖坦克(1971年在东巴基斯坦,即现在的孟加拉国发挥了作用)、BTR-50PK装甲运兵车,以及不同型号的牵引式火炮(例如130毫米M46100毫米BS-3122毫米D-30152毫米D-20等型号)。

20世纪80年代:印度国防工业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初步努力

美国中央情报局1986年的一份评估指出,印度“严重依赖苏联武器”,约“65%的作战飞机、40%的坦克和70%的军舰”均来自苏联。苏联相对于北约竞争对手的关键优势在于其融资条件——低息贷款,并以印度卢比而非硬通货支付。例如,1980年签署的16.3亿美元印苏武器协议的条款规定,印度“有两年的宽限期,之后15年偿还援助……利率为2.5%”。相比之下,大多数北约/西方供应商提供的还款期为10年,利率更高。这一时期,印度从苏联获得的空中资产亮点包括用于空中侦察的米格-25、米格-27对地攻击战斗机和米格-29空中优势战斗机。在海军平台方面,新德里于1987年从苏联租借了一艘20世纪60年代的查理级导弹核潜艇,这有助于印度“发展核动力潜艇的基地、维护和操作能力”,并创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辐射监测、安全服务和废物管理生态系统”。印度还于1979年开始使用T-72M主战坦克(MBT),并在1982年至1986年间大批量列装,并获得许可生产升级版“阿杰亚”(Ajeya)。

苏联相对于北约竞争对手的关键优势在于财务条件——低息贷款以及以印度卢比而非硬通货支付。

尽管印度主要依赖苏联系统,但20世纪80年代也标志着印度首次尝试与北约/西方国家重建防务关系。新德里在使用苏联装备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技术问题。例如,在 1971 年印巴战争期间,印度无法阻止巴基斯坦空军的法国幻影 III 战机的空袭。高级军事领导人还指出,在马岛战争和 1982 年以色列的黎巴嫩战役中,西方空中平台更为先进。第二个问题是政治问题。由于依赖苏联武器,印度在国际上表现得像苏联的卫星国,并且正在失去不结盟的地位。这种力量组合促使印度渴望实现本土化生产,并使用先进的西方零部件升级其苏联系统。因此,印度开始购买北约飞机,包括为其海军航空兵购买英国海鹞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印度还试图通过从北约国家引进潜艇来使其当时完全由苏联组成的潜艇舰队多样化。结果,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的政府于 1981 年采购了德国 HDW 209 型潜艇的印度版本,称为 1500 型,其中前两艘由德国建造和交付,另外四艘在印度本土制造。

在设计和零部件方面,印度转向西德的MTU公司为其停滞不前的国产“阿琼”主战坦克项目提供发动机。到1990年,“阿琼”的关键零部件均来自北约供应商,包括西德、荷兰和美国公司。这方面最大的突破关系到印度空军的未来——具体来说,印度采购了美国GE 404发动机,用于当时正在研发的国产轻型战斗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正在考虑的另一款发动机是RB-199涡轮联盟发动机,这是一家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合资企业——这表明印度设计师并不认为苏联的替代产品适合该飞机。1991年苏联解体后,现有飞机面临持续零部件供应的危机,这证明了印度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20世纪90年代:印度国防采购的衰退

20世纪90年代,印度的武器采购和自主研发项目因“博福斯丑闻”而遭遇重大挫折。该丑闻的核心是瑞典博福斯公司涉嫌向印度国大党政客提供回扣,以获得1986FH77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的合同,该合同还允许印度获得生产许可。该丑闻在1989年印度大选中成为焦点,并导致总理拉吉夫·甘地政府下台,使政客们对接受重大武器交易持谨慎态度。另一个障碍是1991年的印度国际收支危机,该国以硬通货支付从北约国家进口商品的能力下降。这场危机的部分原因是武器采购耗尽了外汇储备。俄罗斯方面的第三个问题是苏联时期的海陆空平台及零部件供应链崩溃,导致交付延误多年。然而,与俄罗斯的主要合同仍在继续,包括1998年签署的苏-30MKI飞机的许可生产协议。印度还通过一家名为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公司的合资公司(成立于1995年)与俄罗斯启动了巡航导弹的研发和生产项目。最终产品是名为“布拉莫斯”的超音速巡航导弹,至今仍在生产中,并于2016年获得了越南的出口订单,2022年获得了菲律宾的出口订单。(此外,印度还在持续研发名为“布拉莫斯-II”的高超音速版本。)

2000年代至2010年代:印度在俄罗斯挫折中的转变

21世纪初,印度的采购模式发生了缓慢转变,主要集中在持续存在的安全挑战和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上。新德里重新强调本土化,源于199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卡吉尔小规模战争,以及随后在2001年和2008年发生的两起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袭击,在这些袭击中,印度过时且不足的武器阻碍了其常规应对措施。另一个促成这一变化的催化剂是印度与美国蓬勃发展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20亿美元,到2010年更是达到460亿美元。乔治·W·布什政府时期签署的2005年《印美民用核协议》也允许美国和印度在民用核设施开发方面进行合作。

因此,一方面,印度继续依赖俄罗斯维护其遗留设备以及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无法或不愿以可承受的价格或政策优惠提供的平台。另一方面,印度的国防采购立场发生了戏剧性的亲北约转变,在 2014 年俄罗斯非法吞并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之后,这种转变变得更加明显。这场战争危及了印度与乌克兰的国防进口关系,乌克兰为从俄罗斯进口的舰船提供互补产品,最主要的是舰船推进系统,包括在印度海洋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克里瓦克级护卫舰的改型。2022 年之后,俄罗斯再次入侵乌克兰影响了印度的国防采购,这种分歧进一步加深。2014 年对俄罗斯实施的金融制裁以及 2022 年制裁的加剧,使得支付俄罗斯武器费用更加困难。与此同时,与传统的北约国家相比,俄罗斯装备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失败加剧了印度对俄罗斯武器性能的怀疑。莫斯科还多次推迟S-400系统的交付,克里瓦克级护卫舰型号的延迟交付也刺激了印度水面舰艇建造的本土化进程(印度的本土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获得许可生产英国利安德级护卫舰的型号)。印度对俄罗斯供应延迟的担忧甚至导致其取消了米-17 V5直升机和卡莫夫卡-31机载预警直升机的订单。不过,印度和俄罗斯达成协议,在当地生产零部件,解决了其中一些问题,同时允许俄罗斯制造商持有印度公司 49% 的股份,从而解决了付款问题。(尽管关于利润如何汇回俄罗斯的信息仍不得而知,但除非遵循将收入以印度卢比存入印度银行的既定方法,否则这些俄罗斯公司可以通过印度子公司持有的印度账户接收以印度卢比支付的款项,然后以印度公司的名义将这些款项以硬通货的形式汇往第三国。)

印度脱离俄罗斯的最大转折点是2016年采购了法国“阵风”多用途战斗机,此前该战机不仅与北约对手竞争,还与俄罗斯的米格-35竞争。值得注意的是,米格-35是米格-29的最新升级版,印度已装备米格-29二十多年,这明显表明印度倾向于脱离俄罗斯。2014年后的另一个重大转变是印度放弃俄罗斯柴电潜艇,转而使用法国和德国的改进型。这些潜艇将在印度制造,其中很大一部分零部件为国产。因此,未来十年,印度可能拥有一支完全以北约为基础的常规潜艇部队。

俄罗斯对印度的武器出口进一步受到印度自身国防本土化努力的影响——具体而言,印度重组国有企业,并鼓励国内私营企业制造和出口从装甲运兵车到火炮等各种平台。

尽管如此,印度仍在继续从俄罗斯采购关键装备。其中包括购置新系统,例如2018年采购的S-400防空系统和克里瓦克级护卫舰,以及2019年升级T-90主战坦克和2020年升级BMP-2步兵战车。新德里方面声称其需要这些系统是为了遏制和打击中国未来的侵略,并获得了华盛顿方面授予的CAATSA制裁豁免。2025年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危机暴露了印度对苏俄武器的依赖程度。印度空军拥有苏-30MKI和米格-29战斗机,而S-400防空系统是该国防御巴基斯坦战斗机的关键部分。印度还使用 S-125“涅瓦河”/“伯朝拉”导弹系统和 9K33“黄蜂”导弹系统对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和导弹进行防空防御,并使用配备雷达的 ZSU-23-4“石勒喀”自行高射炮击落无人机。印度利用其西方舰队对巴基斯坦进行海上施压的战略同样依赖于苏俄装备,包括苏联克里瓦克-III 级护卫舰的国产版本和苏俄基洛级潜艇等系统。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中国的担忧——尤其是在 2017 年和 2020-2021 年发生一系列军事化边境危机之后——与美国及其亚太盟友(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的担忧相吻合,从而加速了印度向更先进的西方系统转型的进程。这一转变也提升了四方安全对话(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之间的一项谅解)在印度战略考量中的重要性。然而,印度仍然严重依赖苏联/俄罗斯的武器——最近的印巴冲突就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要完全取代这些系统需要时间、精力以及人力和财力。

(未完待续)




浏览(245)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