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576234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信仰、制度与市场谈真正的文明观--许倬云先生未曾抵达的彼岸


发表时间:+-

从信仰、制度与市场谈真正的文明观
——许倬云先生未曾抵达的彼岸


文 / 赵晓


一、许倬云先生辞世,文明的追思却如此廉价

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去世,舆论哗然,追悼文章如潮水奔涌。人们纷纷称颂他“魂牵中国”、“著作等身”、“文化长者”,甚至有人将其比作老子骑青牛西行,留下了现代版的《道德经》。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不禁要问:这些悼词,真是对文明的缅怀,还是文化自恋式的集体催眠?许倬云毕生潜心历史与文化,进而研究文明、书写文明、忧思文明——但他到底讲的是什么样的文明?他所眷恋的“文化中国”,真的通向现代文明之路吗?

这,恐怕正是我们需要借此时机认真追问的。

二、他讲了很多“文明”,却绕开了文明的根本问题

从《万古江河》到《世界何以至此》,从“中国文化三部曲”到“文明三书”,许倬云以优美温婉的文笔书写了一个宽广深远的文明叙事,但却从未抵达文明的三个根本维度:信仰、制度与市场。

1. 他没有政治文明的概念

文明的本质就是“把人当人看”,而这绝不止于人文情怀或礼乐教化,而是要建立起保障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制度性安排:保障私产、权力分立、法治至上、自由宪政等。

真正的文明是政治治理的文明,是权力如何受到约束,是人民是否有权说“不”,进而告别野蛮生长,进入文明演化。

遗憾的是,许先生从未触及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也未敢直面制度暴政对文明的系统性摧毁。事实上,中国自”周秦之变“,2000年来始终未入文明,现在仍困于“文明三峡”。

2. 他没有经济文明的理解

经济文明不是富裕与否,而是以市场制度、产权保护、包容性创新为基础的制度文明。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正是对“包容性增长”的肯定,这背后是现代经济制度的胜利。

许倬云关注传统农业、市场伦理与人情经济,却无视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文明的根基——产权保护、竞争机制、制度激励与创新生态。

没有市场制度的“经济文明”,只是一种怀旧的田园梦,不足以回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挑战。

3. 他没有信仰文明的灵光

文明不仅是制度之上,更是灵魂之上。没有信仰,就没有文明之根。

托克维尔早已指出:美国民主的根基不在制度设计,而在全民共享的信仰民情(moeurs)——信仰上帝、尊重律法、敬畏自由、守护责任。

而许倬云对宗教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层面,从未真正理解信仰的超越性与启示性。他心心念念于儒道佛,却未能遇见十字架。

三、他的文明观,是文化自恋,也是集体催眠

许倬云念兹在兹的是“文化中国”,他最常说的词是“温良恭俭让”“安顿自己”“融合包容”“边疆互动”……听上去柔软可亲,但细想之下,这些都只是温柔地沉睡在一个没有信仰、没有自由、没有制度保障的文明梦里。

他所描述的文明,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是文化的,不是制度的;是温情的,不是公义的。

他似乎是梦中最清醒的讲述者,但他讲的和许多中国抱残守缺的学人一样,仍是梦,不是路。

四、真正的文明观:信仰、制度、市场的三重支柱

我们需要的是不再沉睡的文明观:以信仰为根、制度为体、市场为用。

信仰带来人的尊严与自由的源头:人是上帝所造,因此不能被践踏;

制度保障信仰自由与权力约束:政府必须受限,法律必须独立;

市场创造繁荣,并赋予人以自立的尊严:通过劳动获得尊重,而非依赖统治者赏赐,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增长。

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真正现代文明的“黄金三角”。

五、结语:梦已深,但我们必须醒来

许倬云的一生,并非不值得尊敬。他以学问存身,以文化传灯,他的努力和思考不容抹杀。但文明之路,不只是讲述历史以及说一通梦话,更是建构未来。

他站在西方,却未能真正跨越文明认知的迷雾;他满怀温情,却始终未能握住真理的火炬。他关爱中国,但并未给中国指出一条正确的文明转型大道。

如今,我们悼念他的去世,但更应悼念的是一种“文明幻想”与“文明梦话”的终结。文明不能靠温情疗愈,不能靠文化修辞自救,不能靠人文诗意续命。

文明的出路,不在梦中,而在真理的光中。


浏览(456)
thumb_up(6)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馋师五代

    哎,赵晓此篇文章,不只是对许倬云的评价 ,也是对绝大多数中国知识阶层的评价。


    这些人号称顶尖知识分子,然而,终其一生,却在知识的大门外。


    还自以为牛逼得不得了。


    还被一大批人膜拜,这才是瓷国最大得悲哀。


    完全赞同赵晓此文!


    许倬云以95高龄辞世, 被国内看作是 No1 的人物,然而, 说啥好呢!


    他的万古江河等著作, 早年都看过。


    就学术创见而言,他还不如黄仁宇。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见解精辟,洞若观火,这也是许多中国文化人的通病,可能是长期避开险阻的雷区和复杂的暗礁造成的自欺欺人,作者有西方文明体系做参照,因此一目了然,总结得全面且深入,直击文化盲点。。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