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huasan

注册日期:2025-02-21
访问总量:28460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国“一带一路”2.0:小项目,大影响


发表时间:+-

image.png

20231017日,星期二,与会者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经过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经历了十年的大型项目之后,似乎正在变得更小、更环保。这些大型项目促进了贸易,但也留下了巨额债务并引发了环境问题。(美联社/Ng Han Guan摄)

 

周一 (714),拥有国际关系硕士学位的伊姆兰·哈立德 (Imran Khalid) 医生在《国会山报》就中共的“一带一路”发表评论称,“一带一路”2.0做小项目,有大影响。

71日,一列来自中国西部的货运列车抵达秘鲁钱凯——这是北京方面低调却更清晰的新全球基础设施战略的一个象征性里程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港口、铁路和数据电缆正逐渐取代喧嚣,转而成为功能主导。自4月下旬以来,广州港开通了直达钱凯的海上航线,为中国和拉丁美洲出口商降低了近30%的运输成本。

随着航运时间的缩短,这个曾经沉寂的渔村已然蜕变为一个物流枢纽,成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皇冠上最新的一颗明珠。拥有钱凯港60%股份的中远海运集团,已将该码头定位为区域物流枢纽,预计到2030年,年吞吐量将超过100万个集装箱。

这是北京全球战略的新面貌。与其说是剪彩拍照,不如说是重塑世界。

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余年以来,中国已重新调整战略。喧嚣的大型项目时代正在让位于一个更安静、更环保、战略更清晰的阶段。拉丁美洲的智慧港口,非洲的光纤走廊,东南亚的红树林修复中心。所有这些都带有中国资本、代码和互联互通的印记。

不妨称之为“一带一路”2.0。它规模更小,但更智能。在传统外交缺位或分心之处,中国正在赢得影响力。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到202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将超过19万亿美元。但单靠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中国如今的战略既注重规范制定,也注重国家建设。它输出标准,嵌入监控技术,并重新调整援助的政治语法。一座发电厂可能附带数据共享条款。一个港口可能兼作安全前哨。

在东非,中国建造的电信骨干网如今不仅承载着带宽,还承载着依赖性。在印度尼西亚,红树林保护与与中国公司挂钩的碳补偿市场紧密相连。可持续性、监控和治国方略之间的界限正日益模糊。

这并非纯粹的利他主义——但在西方重视国防合作的诸多地区,中国在民用基础设施方面的努力填补了另一种空白。尽管美国主导的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计划(PPI)和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都试图参与竞争,但它们都无法与北京在一致性和规模上匹敌,常常因执行不力或地缘政治谨慎而受阻。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已承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全球基础设施融资超过6790亿美元,远超美国同期760亿美元的投资额。自2013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完成369个海外电力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56吉瓦——其中70%在亚洲,15%在非洲。

这些投资正悄然将中国融入数十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能源生态系统——这与许多西方国家被动且分散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像美国主导的“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PI)这样的倡议仍然缺乏动力——部分原因是华盛顿继续优先考虑军事合作,而非持续的民用基础设施参与。

而且,这种扩张并不局限于海岸线。20255月,中国和巴西开始就修建一条连接钱凯和巴西内陆的横贯大陆铁路进行探索性谈判——此举将把中国建造的太平洋基础设施与拉丁美洲的大西洋贸易路线连接起来。这种地区雄心反映出,基础设施——而非军事合作——正日益决定着其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

中国最新的策略也更加模糊。最近在太平洋地区实施的几个项目——据称是民用港口和飞机跑道——带有军民两用设计的特征。中国最近在瓦努阿图附近举行的海军演习虽然引发担忧,但也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事实: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先于存在——而不一定先于冲突。

与此同时,中国“小而美”项目的重心转移也同样意义重大。仅在2024年,北京就签署了340项新的“一带一路”协议,总价值12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1%。这些协议包括中亚的智能物流枢纽、东非的人工智能海关系统以及中东的绿色氢能试点区。

对于东南亚来说,中国既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其数字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其影响尤为深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已经是人工智能港口系统和光纤走廊的试点地区。

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40%100%的关键矿产加工能力,例如锂和稀土——这些材料是电动汽车、卫星和下一代国防系统的基础。在全球南方的许多地方,这并非偏好问题,而是存在感问题。而目前,只有一个参与者始终如一地出现。

分析人士将此称为“隐形基础设施竞赛”,静悄悄的物流走廊和人工智能连接的港口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影响力——北京刻意打造的这一策略,是其规划者所称的“小而美”互联互通战略的一部分。

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博弈。基础设施正迅速成为地缘政治结盟的货币。公路和铁路不仅运输货物,还塑造未来。它们决定着谁的软件运行你的电网,谁的债务构成你的经济,以及谁的治理模式填补了这些空白。

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许多国家面临着气候、产能和资本等多重危机——北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条生命线,更是一份蓝图。

这一雄心壮志的核心是一项新的倡议:今年7月,中国和巴西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将共同探索一条4500公里长的横贯大陆的铁路,连接太平洋沿岸的钱凯和巴西大西洋沿岸的伊列乌斯港。这项可行性研究预计将耗时五年,反映了北京基础设施外交的规模和战略意图。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人员已认识到亚马逊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并提出了倾向于南部路线的方案,以避免森林砍伐和原住民土地的破坏。

应对中国基础设施外交的关键不在于建设规模,而在于建设更智能的路线。这意味着透明的融资和地方能力建设。每一份合同都应体现环境完整性。最重要的是,项目在实施前要先倾听各方意见。

随着中国筹备202510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计将加倍推进数字化和绿色一体化进程。随着钱凯等走廊的建设以及通往巴西大西洋沿岸的潜在铁路连接,这不仅为贸易奠定了基础,也为重新定义南南合作奠定了基础。西方面临的问题是,它能否提供一个同样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一个不仅植根于承诺,更植根于行动的方案。

浏览(559)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