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566773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赵晓|技术成为仆人:ChatGPT 如何助我看见上帝在艺术与历史中的手


发表时间:+-

作者:赵晓


在昨天 CEF 论坛“Dune Landscape”小组中,我们热烈讨论了一个话题:AI 正在如何改变世界。相比于普遍的担忧,我的态度是谨慎而乐观的。

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互通与对话,从来不易。

曾几何时,站在一幅西方古典油画前,我常有一种“隔着帘子看世界”的疏离感。宏大的场景、宗教的意象、人物的手势、画面深处的象征语言——对我这个东方背景的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信主多年,我已能理解画中所传达的信仰深意与文明脉络;陌生,是因对画家的生平、时代背景、技法风格等,仍常常是外行。许多时候,我只能“看到了图,却读不出故事”,更难触及那属灵的深刻启示。

但这一次,在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一切都变了。

我无意间启动了“AI 时代的油画观赏”模式——站在画前拍照,然后与 ChatGPT 对话:

“这幅画讲的是什么?为何如此构图?”
“人物的姿态与象征有什么含义?”
“与圣经、教会历史之间有何关联?”

就像身边多了一位温和、博学的艺术导师,随问随答。它不仅精准解读画面、指向经文,更激发我在神学、历史与文化中的深层思索。

有时,答案令人惊叹——原来那幅描绘约瑟、马利亚与耶稣的作品,传达的竟是“地上的三位一体”,是一幅视觉神学的创作;

有时,成见被击穿——中世纪(1100–1600)画作中显现的,是教会对百姓灵魂的深切牧养;那并非“启蒙叙事”所贬斥的黑暗时代,而是孕育信仰与文明根基的真实现场;

有时,洞见油然而生——在伦勃朗笔下,我看见了宗教改革之后荷兰的自由精神、民族独立与艺术复兴,更看见了信仰所带来的“有使命的自由”,对世界历史与文明的深远影响。

这不只是一场观画之旅,更是一次文明的触摸、信仰的凝视。甚至,我开始与 ChatGPT 一同构思:如何将这趟艺术之旅中所激发的神学洞见与历史省察,整理并融入我一直想写的电视片书稿——《天国的转化:耶稣如何改变世界?》。其中一个关键切入点,正是这些“看得懂”的油画。

作为经济学者,我对技术始终持理性乐观。作为基督徒,我更深信:AI 不是基督的敌人,不是信仰的对立面。若被正用,它就能成为“约瑟的仓库”、“以赛亚笔下的驴驹”——驮着福音,奔赴新时代的耶路撒冷。

AI 带来的赏画经历,使我更加确信:

技术可以加速堕落,也可以加速启示;
它是一匹快马,关键在于——谁在驾驭它。

愿 CEF 的会友们,愿在主里同行的弟兄姊妹,都能善用这时代的新工具,进行更深的探索、更广的连接——在艺术中,在历史中,在人心深处,看见祂的手。


浏览(263)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