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539198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在虚境中见真光:回应周舆《“信仰”是虚境中的恐惧与懒惰》


发表时间:+-

作者:赵晓

谢谢季大姐转发周舆《“信仰”是虚境中的恐惧与懒惰》一文。出差一周,迟复为歉。

周先生的文章,代表“理性主义者”对信仰的质疑,为基于所谓理性而拒绝信仰打气。请允许我从科学与信仰的角度回应三点。

一、引言:思想的姿态与真理的位格

周舆的文章以哲学与现象学的语言展开对"信仰"的批判,其核心意图是将一切宗教信仰归类为人类概念活动下的产物,称之为"虚境",对比于一种不可言说但自认为更"真实"的"真境"。

在表面上的谦逊与追问背后,文章实际重申了现代思想对理性自足与知识自觉的信念,并将信仰描述为“对未知的恐惧与懒惰之逃避”。

然而,这一说法既在科学事实上有误,在哲学自洽性上也矛盾,在神学上则对基督信仰的核心有根本误解。

二、逻辑批判:作者自身也无法超越虚境

周舆将信仰归为虚境,将虚境定义为语言与概念构造的世界,但他自己所做的一切哲学叙述、语言辨析与理论建构,不也都在"虚境"之内?若他说的真境无法被语言所描绘,则他这篇文章本身也属于虚境中对虚境的再构成。这就是他逻辑上的首要矛盾:

他用语言否定语言、用思想否定思想、用理性拒绝信仰,却未察觉自身操作全都在其批判对象的框架内进行。

这与苏格拉底的"知无知"的理性智慧并不相同。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是面对人的有限性时的自我警觉,不是对绝对真理的否定,而是对开放与渴望。

三、科学界限:量子物理揭示的是理性的尽头

周舆引用量子物理中观测影响观测对象的现象,来论证一种"对未知的开放性"高于信仰,但这正好相反。量子物理揭示的是经验科学与理性主义的极限,即人类理性在微观世界面前的无力与不确定——这是对理性傲慢的敲击,而非"超越信仰"的证明。正如海森堡自己指出的,科学不能证明真理的全部,它只能揭示真理的一部分。因此:

当科学在"测不准原理"面前止步,正是呼唤信仰登场的时候:信仰不是对理性的否定,而是对理性的补全与超越(参见希伯来书11:1)。

若没有这种补全,人类将陷入无根的认知、价值漂泊与道德困境中:

我们将无法确知是非善恶;

无法给出普遍道德的根据;

也无从解释爱、盼望与正义的终极意义。

失去信仰,人类文明的理性架构就如悬浮于空气中的大厦,表面壮丽,实则无根基可依——最终必然在怀疑主义与相对主义中走向崩溃。

历史亦提供了清醒的警示:

从启蒙运动以来,理性被视为万能解方,但在十九世纪走向人本崇拜,二十世纪便在极权主义与战争灾难中破产。纳粹与共产主义皆打着理性与历史必然的旗号,甚至高扬无神论的旗帜,却造成前所未有的苦难。

当代后现代思潮则直接宣告了理性在泡沫膨胀后的崩溃:将理性与真理统统相对化,导致身份混乱、伦理失根、文化瓦解。

历史的结论很清楚:若人类不重新仰望那位既是创造主又是救赎主的神,我们将在理性自大与怀疑崩塌之间永远漂流,并遭致无穷无尽的社会性灾难。

四、信仰的本体:基督为真理的位格显现

周舆将宗教语言视为一种隐喻系统,是为对绝对不可知者的象征表述。这并不是什么新思想,与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宗教就是“讲故事”的说法一致,也与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将宗教理解为人类投射出的幻想的说法一致。

这些当然都是无神论者与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而在基督教中,信仰的对象不是概念、符号或象征,而是一位历史中具体降临的位格——耶稣基督。他说: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这意味着:
1. 真理不是一种可思之物(logos),而是神的道成肉身(Logos)。
2. 我们不是靠思辨而得真理,而是被启示所召唤、以信心回应这位真理的主。

在此处,唯有基督能打破虚境与真境的二元,因为祂既是道成肉身者,又是复活升天者,祂的启示是真实世界的最高峰(参见哥林多后书4:6)。

五、信仰是理性之根基,而非理性之产物

周舆先生可能最没有自省意识到的是:所有人(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其实都在某种基本前设中进行思想与生活。信仰,不是在理性操作后的选择结果,而是构成理性本身的前提。

因为:
? 若宇宙是随机混沌的,逻辑与科学就无法成立。
? 若人无法信赖其感官与推理,我们就无从论证。
? 若没有绝对标准,则一切价值与真理皆失根基。

也因此,唯有在上帝创造并持续掌管万有、赐予人以祂形象创造的理性能力的前设下,这些才有意义。因此,信仰不是理性之对立,而是其存在的基础(参见箴言1:7)。

事实上,近代科学之所以在西方文明中诞生而非佛教世界或伊斯兰世界,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基督教圣经的世界观为其提供了三重预设:

1. 宇宙有秩序,是由智慧的造物主设计的;
2. 人受造有理性,可以按着这个秩序去探索与理解;
3. 探索自然界是合神心意的,是人类治理受造界的一部分使命(创世记1:28)。

简单说,西方人相信上帝创造了宇宙,宇宙因此不是随机混沌的;相信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赐予了人理性和创造的智慧,因此人可以信赖其感官与推理进行论证;相信人是上帝的管家,因此人探索管理自然界是上帝赋予人的使命——由此,才有了科学在西方的诞生。

相比之下,东方宗教多强调世界的不确定、循环与不可知性,科学便难以兴起;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则使理性成为最终法官,却失去了道德与意义的根基。唯有基督教整全地兼顾秩序与意义、可知与奥秘、理性与信仰,才使得现代科学得以发芽并茁壮。

六、真正的谦卑:降服于启示之下,而非自造虚构之上

周舆呼吁思想的“直立姿态”,反对“匍匐于神的懦弱”,这不是人类的智慧,而是人类堕落的写照(创世记3章)。

“因为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哥林多前书1:21)

真正的理性,不是对理性的无限推崇,而是承认理性有限;真正的谦卑,不是高举理性、拒绝信仰,而是承认自己无法靠自己认识真理、达到救赎——转而单单仰望那位向人显明的神。

七、设想一段苏格拉底与周先生的对话

苏格拉底:周先生,您说人类的信仰只是虚构的产物,是“虚境中的恐惧与懒惰”的回应。但请问,您这个看法本身,是来自于真境,还是虚境?

周舆:我当然知道我所说也在虚境之内,但我承认这是建构,不是绝对。

苏格拉底:那么,您是否承认:若一切信仰只是虚构,那您对信仰的批判,也无非是另一种虚构?

周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的。

苏格拉底:那么,我们要如何从这些互为虚构的观点中,辨别何者更接近真实呢?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一位不受虚构拘限者,来显明真理本身?

周舆:这恐怕已超出理性所能及……

苏格拉底:那么,周先生,您是否因为理性有限,就应该更谦卑地考虑信仰,特别是一位声称自己就是“真理”的位格——基督——是否值得寻求?抑或您要固守您也承认为虚构的立场,来否定他人的信仰?

周舆:……

苏格拉底:请容我多问一句——您是否曾想过,如果人真的如您所说,只能在虚构中思考、在语言中打转,那么我们怎会对“真实”这个概念仍有渴望?那不是意味着,在我们内心深处,有某种呼唤我们超越语言与虚构的东西?

周舆:也许那是人性的幻觉?

苏格拉底:但若真是幻觉,何以幻觉有如此坚定的方向与普遍性?为何所有文化中,人类都在寻求那不可言说的实在?

周舆:……

苏格拉底:而若人心对真理的渴望并非虚妄,而是真理本身的召唤,那么,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我们不是用观念或你说的“虚境”创造了神,而是被神创造来渴慕祂?您是否愿意这样设想呢?

周舆:我……我尚未这样想过。

苏格拉底:我承认我唯一所知的就是一无所知。你好象也发现自己所知不多,那不妨也试试这新的想法。

八、从理性转向启示

信仰,不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的理性主义者所断言的“恐惧与懒惰的产物”,而是在人性有限与堕落的处境中,对那位自我启示之神的回应。在人类生存的意义的“虚境”中,我们不是绝望或自负,而是因主耶稣的真理之光而看见万物:

“因为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哥林多后书4:6)

——在祂里面,虚境成为圣所,有限成为得救之途。


周舆丨“信仰”是虚境中的恐惧与懒惰

https://mp.weixin.qq.com/s/QJXiRruHyOi8dqc6T07xfQ

浏览(180)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