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536254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赵晓:高空走钢索却难能可贵——中美贸易谈判速评


发表时间:+-


2025年5月10日至12日,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展开自新一轮关税战爆发以来的首次高层面对面谈判。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团,美方则由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与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葛里尔(Jamieson Greer)领衔,阵容强大,全球瞩目。

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交锋——不仅是对145%与125%高关税的回应,更是一次验证中美之间是否还能说出“共同贸易语言”的艰难试炼。

一、破冰并非轻松,“谈崩”系误传

谈判伊始便笼罩在疑云之中:多家媒体报道何立峰中途离场,而美方代表“面带微笑离开”,舆论一度解读为“谈崩”。但事实很快澄清——中场离席只是例行午餐安排,数小时后双方重新回到会场继续磋商。

这一小插曲,反而凸显出一个根本事实:战略互信早已丧失,信任赤字之深,使得任何动作都能被外界放大为“破裂信号”,这是这场谈判最先需要克服的“情绪障碍”。

二、关税战背景:压强骤升,企业苦撑

自川普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美方持续加码对中征税,税率从最初的45%一路飙升至145%,几乎覆盖所有中国产品,并附带对中企与个人的制裁,理由包括“不公平贸易”、“芬太尼(Fentanyl)原料出口”与“结构性补贴”。

中国则以最高125%的报复性关税回击,致使双边贸易量骤减——4月对美出口同比下滑17.6%,对美顺差减少近25%。但整体出口却增长8.1%,显示出“绕道东盟”的策略依然效果显著。

然而,来自家具、玩具、纺织等行业的反馈已极为严峻,企业倒闭、订单骤减、裁员潮初现。此时重启谈判,既是政治试探,更是一次“经济求生”。

三、谈什么?三大分歧直击制度本质

1. 关税豁免与退坡机制
中方希望比照他国,争取90天的关税豁免期,并探讨关税的逐步退坡机制;
美方则强调,“必须看到中方让步”,才有可能将税率从145%调降至80%甚至更低。

2. 经济结构问题
美国要求中国放弃国家主义与重商主义模式,增加消费、开放市场、降低国企特权;
中国则反驳此举属于干涉内政,并要求美方明确希望中国增加进口的具体商品清单。

3. 芬太尼与政治附带议题
美方坚持将芬太尼问题纳入谈判,要求中方通过党内系统整顿相关化工企业;
中方则视此为**“傲慢无礼”**,触及国家主权底线。

本质上,和一般关税谈判不同,中美谈的不是“价格与贸易额”,而是“制度与路径”。正因如此,谈判不仅难谈,而且极易“踩红线”。

四、可能成果与谈判路径

尽管分歧巨大,但仍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低阶成果”:

1、阶段性“暂停加征”协议,为后续谈判争取时间与空间;
2、中方承诺短期内增加美农产品与能源进口,换取有限关税下调;
3、成立“芬太尼管制对话小组”,象征性回应美方国内政治需求;
4、建立“双轨谈判机制”,将技术与政治层面议题分开处理,防止“一碰就崩”。

最终,是否能达成类似2019年“第一阶段协议”的框架协定,仍待观察。

五、风险与挑战:脱钩阴影未散

即使此次谈判不至破裂,长期风险依旧高悬:

1、结构性脱钩持续深化:供应链“去中国化”、科技与金融领域设防已从口号变为行动;
2、外贸地理重构加速:中方对东盟出口激增20%以上,虽然短期有效,但从长期看,对美直接通道被压缩;
3、政治变量频现:芬太尼、人权、台海、南海等敏感议题,随时可能令经贸谈判“再度翻车”。

六、总结:愿意谈,总是好事;能否谈成,仍是悬念

这场谈判不是终点,而是测温计。温度太高,全球都将发烧;节奏打乱,双方都将滑落。

中美能否谈拢,难点不在技巧,甚至不在一般性的让步,而在是否有足够的制度柔性与战略耐心。此刻的中美贸易谈判,事实上如同在高空钢索上行走——任何微风都可能导致坠落,任何让步都可能引发国内舆论反弹。

但即便如此,正如瑞士经济部长帕姆兰(Guy Parmelin)所说:

“双方能够坐下来谈,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浏览(3415)
thumb_up(12)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洋知青1

    好象谁说的谈判就是跪啦?

    屏蔽 举报回复
  • jincao

    这不是一场短期就能得到妥协结果的谈判。以其目的很复杂,不仅是关税,所以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