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宗将把天主教带往何处去?
新教宗将把天主教带往何处去?
——从利奥十四世的上任,看教会路线与时代张力
文 / 赵晓
川普曾公开表示,希望美国能出一位教宗。如今,他如愿了。
2025年5月8日,红衣主教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当选为利奥十四世(Pope Leo XIV),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美国籍教宗。
但这位来自芝加哥的新教宗,并非“川式保守派”的心头好。他并不是捍卫教义的“保守狮王”,而是一位温和左倾、延续“方济各路线”的全球主义者。
这位身披白袍、通晓六国语言、从拉美教会走来的领袖,将把全球最大的宗教共同体带往何处?
一、新教宗是谁?
? 籍贯与成长:芝加哥出身,来自美国天主教传统深厚的中西部地区。
? 语言与学历:精通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可阅读拉丁文和德文,拥有数学学位,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
? 教会履历:
o 曾任秘鲁奇克拉约教区主教;
o 2023年起任“主教部”部长,主掌全球主教任命;
o 同时担任“拉丁美洲委员会”主席,深度参与南美教会事务。
? 教宗名号 Leo XIV:
o 或致敬19世纪强调社会正义又坚守教义的利奥十三世;
o 或象征“新时代的狮子”——以温和改革之姿驯化教会传统边界。
二、他的路线:延续方济各,还是温和转向?
初步判断:Leo XIV 属于“温和左派”,是方济各路线的继承人:
? 在移民与边境议题上:强调怜悯、接纳与跨国责任,对“筑墙政策”表达异议;
? 在社会正义议题上:关注南方国家贫困问题,强调“教会必须与被压迫者同行”;
? 在教会治理上:主张“协同治理”与“地方教会共议”,延续方济各的去威权化路线;
? 在信仰立场上:对性别、婚姻等敏感议题态度含混,遭到保守派批评为“WOKE教宗”。
三、Leo XIV 上任后的五大走向
1. 继续“拥抱世界”
他将进一步推进教会在气候、难民、LGBT、公共伦理等议题上的话语权,与联合国、人道机构协作更深。
2. 压缩传统教义的“边界感”
在性别、婚姻、性倾向议题上,以“陪伴”、“包容”取代“标准”、“分别”,教义轮廓恐进一步模糊。
3. 拉美与“全球南方”成为资源中心
作为拉美教会的长期牧者,他可能将资源向南方教会倾斜,推动“去欧洲中心化”的教会生态重组。
4. 教会治理继续去中心化
他不会回到“教宗至上”的时代,而是继续鼓励“共议制”、“透明制”,以避免权威性僵化。
5. 保守张力持续加剧
教义模糊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欧美保守教区、非洲教会或将与梵蒂冈日益拉远,“属灵裂缝”恐不断加深。
四、伯克未能当选:保守派的挫败与未来
美国红衣主教雷蒙德·伯克,被称为“教会最后的铁卫”,此次再度与“彼得宝座”失之交臂:
? 曾任教廷最高法院——宗座签署院院长;
? 坚决反对同性婚姻、女性侍祭、疫情强制接种;
? 强力捍卫拉丁弥撒,是传统主义者的精神堡垒;
? 多次公开批评方济各在教义与治理上的“松动”与“迁就”。
预料之中,伯克为何难以当选?
1. “红线型人物”难获中间派认同;
2. 红衣主教团结构剧变:来自拉美、非洲、亚洲的新红衣主教在意社会正义多于神学纯正;
3. 主流媒体控制舆论,传统派声音被边缘化。
五、保守派的下一个希望在哪里?
? 穆勒(Müller):前教义部长,德国神学家,温和而正统;
? 艾尔多(Erd?):匈牙利枢机,中东欧教会守门人,保守而沉稳;
? 非洲、东欧、东亚的新兴红衣主教:未来十年,随着“信仰人口中心”向南转移,保守派可能重新崛起。
六、属灵意义:福音,是分别为圣,不是拥抱世界
这场教宗选举的结果,显示出今日天主教会继续选择了左派路线:更愿意走向世界,而非分别出来转化世界。然而:
? 教会不应成为全球NGO的“宗教部门”,而是十字架的见证群体;
? “爱罪人”不能变为“容罪而不悔”的借口;
? 教会若只讲包容、不讲悔改,最终会失去盐的味道、光的能力。
最终评论:
保罗二世时代,福音是照亮铁幕的火炬;
而今日,铁幕虽散,迷雾却起,文明冲突不断加剧。
教会若在温柔中失去锋刃,终将沦为这个世界的附庸。
一个不再敢讲悔改与十字架的教会,无法拯救一个正在沉沦的世界。
也因此,我们所盼望的,不是一个顺应时代的教宗,而是一位——以基督为元首、以真理为中心、以十字架为荣耀的属灵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