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huasan

注册日期:2025-02-21
访问总量:14969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全球化的衰落与北约的未来


发表时间:+-

在川普总统一个月前宣布征收互惠关税后,世界各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长期盟友的欧洲各国不得不面对美国对北约兴趣减弱的现实。很多人包括我都对美欧关系的走向和北约的未来感到擔憂。恩里克·施奈德先生近日在【地缘政治情报服务】发表文,提供了一些他他对这一议题的分析和未来的走向,可供參考。

施奈德先生是瑞士中小企业联合会经济政策主管, 也在德国埃尔姆斯霍恩的北方学院教授经济学,并定期发表有关奥地利经济学、亚洲和国际政治的文章。

施奈德先生认为全球化正在瓦解,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如果它曾经存在过的话——正在崩溃。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宣布了“解放日”互惠关税,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国际市场暴跌,各国外交官蜂拥与美国谈判,媒体评论员则在解释和愤慨之间挣扎。“川普关税”远非一场简单的贸易战,而是朝着瓦解我们所知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主义迈出的关键一步。

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美国退出北约会是下一个吗?

全球化曾被誉为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的手段,如今却日渐式微。自柏林墙倒塌和中国经济开放以来,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日益紧密。国际供应链帮助许多非洲人摆脱了危及生命的贫困,并培育了日益壮大的全球中产阶级。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联系的脆弱性骤然显现,进展戛然而止。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供应链进一步中断,各国政府不得不更加注重增强国内韧性。因此,各国采取了新重商主义的方针,优先发展出口,保护本国产业,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中国于2020年推出的“双循环”战略旨在平衡国内自力更生与全球贸易参与,就是这一战略的一个例子。欧盟名为“绿色协议”的全面产业政策则是另一个例子。川普总统对贸易逆差的担忧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趋势,即经济全球化的衰落。

全球主义的最后防线

施奈德先生发现,全球主义,即对共同制度和规则的追求,也已摇摇欲坠。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植根于二战后建立的体系,该体系建立在共享的制度、一体化的经济以及以美国为中心、苏联为中心、西方为中心、东方为中心等全球安全架构之上。随着这一秩序的消亡,美国仍然是其保障者。然而,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其主导地位。

这种安排是否基于既定规则尚待考证。或许更确切的说法是,它通过国际组织引导系统性竞争。联合国实际上已成为美国和苏联相互对抗的平台。

如今,美国和中国通过国际组织进行竞争。然而,在过去十年中,这种竞争已扩展到贸易、军事、技术和信息等其他各个领域。这两个全球大国都经常无视多边组织的规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两国对国际法院的贡献微乎其微。

全球化的衰落并非仅仅源于川普总统的拒绝,而是由来已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制度框架,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策略。欧盟致力于建立一个以规则和民主原则为主导的世界,挑战联合国内部谈判达成的任何秩序。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并暂停向多个联合国机构提供资金,标志着全球化的进一步衰落。

孤立主义的回归

作者将美国对北约兴趣的减弱定义为孤立主义。而我对此持有保留。这是因为,川普先生对北约欧洲一些大国的批评是基于常识--盟友不应该长期占美国的便宜而对自己的防务不用力。

施奈德先生很坦诚:从欧洲的角度来看——从地理角度而非政治角度——美国孤立主义的新动向尤其令人担忧。美国孤立主义指的是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盛行的外交政策方针,其特点是不愿参与国际冲突或建立联盟,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

美国的孤立主义根植于乔治·华盛顿总统1796年的告别演说,他敦促美国“避免与任何外国结成永久的联盟”,并避免“将我们的命运与欧洲任何部分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因为这可能会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被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幽默或反复无常的泥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孤立主义逐渐兴起,优先考虑国内事务,并尽量减少对外军事和政治承诺。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达到顶峰,但在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消退,开启了干涉主义和全球领导的时代。如今,随着这种角色似乎正在减弱,欧洲面临着在没有主要盟友的情况下如何在碎片化的安全格局中前行的挑战。

北约是美国全球领导时期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牵头建立了一个重要的防御联盟,以对抗共产主义威胁。该联盟为欧洲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即使在共产主义垮台后,北约依然存在,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往往不情愿的全球执法者,在巴尔干半岛、中东和亚丁湾等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尽管一些东欧国家渴望与北约结盟,但该联盟主要围绕美国利益。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欧洲更加意识到其脆弱性。与此同时,美国几乎没有表现出保卫欧洲的政治意愿,也没有利用其主要资助和推动的北约来维护全球秩序。美国领导人的言论,包括川普总统对北约成员国国防开支的批评,都凸显了这种转变,引发了人们对北约未来的质疑。

事实与数据

美国现役军人数占北约总军力的38%, 军费开支占北约所有国家的66%

美国退出北约的可能性

美国退出北约——无论是正式的还是事实上的——都代表着全球孤立主义复苏的关键一步。美国在增强北约战略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核威慑、空运行动、情报收集、后勤和快速反应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没有美国,北约将成为一个空洞的组织,迫使欧洲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面临集体防御的前景。

法国

法国拥有欧盟最先进的军事能力,包括独立的核武库和全球远征军。它已展现出在海外部署和维持行动的能力,尤其是在非洲和中东。然而,尽管拥有这种军事投射能力,法国的规模仍不足以取代美国在北约的地位。由于人力有限、预算紧张以及不利于大规模军事化的政治环境,法国无法提供全面的大陆防御,尤其是在东欧等高风险地区。

土耳其

土耳其拥有北约第二大军事力量,包括强大的地面部队、不断发展的国防工业和丰富的区域作战经验。然而,安卡拉的战略重点与欧洲大陆的防务并不紧密相关。其主要关注点仍然在东地中海、中东及其周边地区。鉴于土耳其与希腊和法国等其他北约成员国之间复杂且往往对抗的关系,以及其以交易为主的外交策略,土耳其不太可能在欧洲防务中发挥领导作用,也不太可能为遏制北约东北翼的威胁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东欧

美国撤军将对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造成重大安全冲击。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美国的保证来遏制俄罗斯的侵略。如果没有这样的保证,它们可能会加大重整军备的力度,深化与剩余军事强国(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的双边关系,并可能形成新的区域防御安排。尤其是波兰,已表示愿意承担更重要的军事角色,并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国防采购和支出目标,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尽管这只是推测,但考虑到日益增长的安全隐患,波兰发展核计划的可能性或许已不再显得遥不可及。

德国

德国经济实力雄厚,但军事发展滞后。尽管近期德国在言论上有所转变,并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承诺增加国防开支,但德国联邦国防军仍然面临结构性效率低下、战备水平低下和政治犹豫不决的问题。德国无力填补美国留下的领导层空缺,其内部分裂以及和平主义传统,使其采取更加强硬的国防姿态的努力变得复杂。

可能的结果

最有可能的:美国大幅减少与北约的接触

在第一个也是最有可能的情况中,美国不会正式退出北约,但会大幅减少与北约的接触。以战略再平衡为借口,美国将把军事重点转向印太地区,减少在欧洲的驻军规模,并减少参与联合演习和北约决策。公开的言论将强调欧洲必须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同时美国将削减用于欧洲行动的国防开支。

其直接影响是战略模糊。北约第五条仍然合法,但其可信度将被削弱。欧洲盟友,尤其是北约东翼的盟友,可能会开始怀疑美国承诺的可靠性。法国可能会再次呼吁欧洲战略自主,而东欧国家则可能会寻求其他安全保障。

在这种冷却的情况下,北约形式上虽然存在,但会进入一个日益空洞的暮色阶段。该联盟的威慑价值将减弱,而对手,尤其是俄罗斯,可能会通过混合威胁或施压行动来测试其韧性。

可能性较大的:美国实质上退出北约

第二种情况是,美国无需援引《北约条约》第13条即可有效脱离北约。该条款允许成员国通过向美国发出正式通知即可退出,退出将于一年后生效。美国将关闭主要军事基地,撤出部署在欧洲的核武器,停止参与一体化指挥结构,并宣布不再参与集体防御规划或行动。

尽管北约名义上可能存在,但其核心职能——美国——将不复存在,迫使欧洲填补这一真空。受制于自身能力有限和优先事项分歧,主要的欧洲北约成员国将难以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因此,北约将失去其实际行动意义。这一真空无法迅速或有凝聚力地填补,从而加剧了分裂和战略误判的风险。

最不可能的:美国援引《条约》第13条正式退出北约

第三种也是最戏剧性的情况是,美国援引《条约》第13条正式退出北约。华盛顿将宣布退出北约,并声明不再受北约共同防御义务的约束。为期一年的撤军期将开始,在此期间,美国军队和核资产将撤出欧洲,其在北约指挥结构中的职能也将被解除。

其后果将是直接而深远的。即使北约作为一个法律实体继续存在,其作为一个机构的实际意义也将崩溃。法国将成为欧洲领先的战略参与者,将其核威慑力定位为欧洲防御战略改革的基石。然而,其野心将受到资源匮乏和欧盟内部政治分歧的限制。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应对措施,规模较小的区域联盟将开始出现。北欧-波罗的海-波兰集团可能围绕共同的安全关切而形成,而法德主导的核心将试图维护欧洲集体防御的残余。土耳其将正式留在北约,但会逐渐走自己的路。一些中欧国家可能会倾向于中立,或寻求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这一正式的断裂将标志着战后跨大西洋安全秩序的彻底终结。尽管欧洲最终可能会重建其防御架构,但它将面临多年的战略迷失、脆弱性和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

浏览(761)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