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终结于一堵看不见的不自由的制度之墙
自由贸易,终结于一堵看不见的不自由的制度之墙
文 / 赵晓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正式推出“对等关税”新政,全球一片哗然。
一些浅薄的观察者将此视为川普式民粹主义的又一次发疯,一些崇拜权力的人把它当作“选举政治”的权宜之计,一些“黑板经济学家”则痛斥这是对自由市场的背叛。这当然全是胡扯!他们根本没有看清楚,这并非偶然的逆转,而是历史的必然——自由贸易死了,而杀死它的,不是一纸税文,而是制度的不自由。
一、一篇理性好文,可惜深度分析不足
徐瑾的长文《自由贸易已死,一个时代的终结》是近年来少见的理性好文。他指出:
自由贸易的理想,建立在“技术优势+制度平等”的前提上;
然而现实中,美国等大国单方面承担了“自由”的代价;
东大式权贵国家却靠高税负、国家补贴、压低消费、人为操控等方式,占尽制度红利;
美国推行“对等贸易”,实属被迫,意在捍卫制造业、保障就业、恢复国家主导权。
这一分析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但问题在于,它仍止步于经济结构分析,没有深入到背后的制度原因与文明张力。
因为,如果我们看不见自由贸易所依赖的制度土壤,看不清中美所谓“自由贸易”为何从一开始就是伪命题,就会错判现实,继续沉迷幻梦。
二、自由贸易不是工具,而是文明共识的体现
徐文也提到“制度差异”、“权利结构”,却未点破:自由贸易根本不是一个中性的市场工具,它是一种制度性的文明机制。
它的运转,必须以法治、契约、产权、信息公开为基础。这是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国家在血与火中建成的现代制度之魂。
我们必须明白:
没有独立司法,契约就不受保护;
没有新闻自由,违规者就无从揭发;
没有产权保障,企业就不会长期投资;
没有个体尊严,消费能力也无法释放。
自由贸易,必须生长在自由制度,展开于自由国家之间。没有自由前提与彼此间的制度信任,哪来市场信任与自由市场可言?
中美之间所谓的“自由贸易”从一开始其实就是西方白左与全球主义“乌托邦幻觉”:一边是开放的自由社会,一边是封闭的权贵体制,这种“贸易自由”不过是“虚假的自由贸易”,是在沙滩上建大楼,也是对不自由制度的纵容和奖励。
它的结果,只能是被利用、被掏空、被颠覆,坐等全球化的巴别塔崩塌的那一天!
三、制度鸿沟,终结自由贸易
自由国家与权贵国家之间,重要的不是产业差距,不是关税差距,而是制度鸿沟,是价值裂谷。
自由国家,把权力关进笼子,让市场说话;
权贵国家,把市场关进笼子,让政权说话。
自由国家,企业靠创新赢市场;
权贵国家,企业靠权力赢倾销。
自由国家,产品由消费者投票决定;
权贵国家,产品靠补贴、汇率操控与出口退税支撑。
从芯片到光伏,从电动车到钢铁,所谓“国家队”的优势不是技术,而是制度黑箱。
这不是自由贸易,这是制度倾销,是“压榨劳工+扼杀竞争”的联合作战。
在这种结构下,所谓自由贸易,注定走向三种结局:
虚伪的自由贸易:一边开放,一边关闭,最终积怨成疾;
失败的自由贸易:表面繁荣,实则“全球割肉”,工业空心化;
崩溃的自由贸易:幻想破灭,关税报复,文明进入冷战。
四、“中国没有被自由资本主义改变,却改变了资本主义”
为什么中美“自由贸易”不能再持续?因为自由贸易没有给中国带来自由。
为什么自由贸易没能改变中国?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演讲《中国改变资本主义,美国必须刀口向内》中给出了一个关键答案:因为中国不是西欧,也不是日本。
冷战之后,美国深信一个公式:“经济融合 → 价值趋同 → 政治盟友”。他们以为,自由贸易会带来繁荣,繁荣会推动民主,最终让全世界变得像美国一样。这一套,在西欧、日本都奏效了。于是美国人想当然地以为,只要让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资本主义自然会“改造中国”。
但卢比奥一针见血地指出:错了!不是资本主义改变了中国,而是中国改变了资本主义。
中美贸易关系最终沦为零和博弈:二十年过去,美国的工厂倒了、铁锈地带荒了;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更关键的是,中国没有变得像美国,反而用自己的体制走向全球,并向第三世界输出所谓“高效中国模式”。从互利走向对抗,从接纳走向警惕。
卢比奥痛批,美国不是输在中国太强,而是输在自己太天真。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美国的制度,是为企业资本服务,而非国家利益。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赚,却在华盛顿反对任何强硬政策。这不是中国“收买”了美国,而是美国主动出卖了自己。
所以,卢比奥说,别再幻想“用自由贸易改变中国”。中国不是日本,也不是德国。它是一个有实力、有意志,要重塑国际秩序的对手。
也就是说,白左与全球主义导演的虚假的“自由贸易”,反过来成了不自由制度的“全球放大器”。
也因此,中美之间早已不是市场互补,而是制度对抗。要赢,不是禁一个应用,不是打一个关税,而是刀口向内,重建国家主导权,改革失控的体系。
看清楚了你就知道,卢比奥认为,不是自由贸易不好,美国错在自己,错在开始:对一个制度敌手盲目开放!
当自由贸易不再自由,一切将被清零。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不仅是一句古训,也是一场世纪较量的真相。
而背后更加根源与悲哀的问题在于:中国不是不懂自由,而是拒绝自由。
因为——这不是统治者某个人的选择,而是中国人共同的默认选择:
中国人只要财富,不要自由;只想发财,不想问责;只盼升官,不求改革。
中国制度之所以不自由,根源不在上,而在民。
不自由的制度背后,是不求自由的人民——一帮灵魂上自愿为奴的人!
不求自由的国民,没有希望;不自由的国家,没有自由贸易可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今天中文世界无数的人在骂川普,知识界如此,民间更如此,许多糊涂的基督徒也如此!然而,说白了,这不就是“一切责任皆在美方”的翻版吗?这样拎不清的脑子,这样糊涂的心灵,这样硬结的土壤,不是刀郞唱的“黄泥地”,也不是一些人批评的盐碱地,实在是沙漠地啊!沙漠地,能长出自由之花,能结出丰硕的自由之果——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吗?
做梦去吧!
“文革”的教训,中国人从未深思!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人从未反思!今天全球关税战打成了中美贸易决战,中国人还是没有反思。
在同一块石头上摔倒两次、连撞两次脑袋的,请问放眼全世界,还有谁?
五、历史的先声:鸦片战争就是“自由贸易”在东方的第一次失败
很多人以为今天的中美贸易战是第一次,其实早在1840年,自由贸易就已经在中国碰壁。
“鸦片战争”这个名字取得十分邪恶,因为掩盖了问题的真相。中英战争哪里是什么围绕着“鸦片的战争”,这就是一场贸易冲突好不好!本质上呢,则是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遇上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第一次碰撞。
英国要求“自由贸易”,中国坚持“朝贡体制”;
英国希望市场交易,中国坚持国有企业专卖;
英国讲“契约和平等”,中国讲“天命与圣旨”。
一边是法治商业文明,一边是权力等级秩序。两者鸡同鸭讲,南辕北辙,根本不可能相容。
所以,鸦片战争一开始就不是经济之战,而是制度冲突、文明冲突。今天的中美贸易战,则是新时代的“鸦片战争”,但与鸦片无关——表面是贸易冲突,本质是制度冲突,根本是文明冲突。
第一次中英冲突,是自由贸易之梦在中国的幻灭;
今日中美冲突,是自由贸易乌托邦在全球的清算。
全球化的失败,不是因为市场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制度没跟上。
自由贸易,终结于一堵看不见的不自由的制度之墙。
说白了,权贵国家与自由国家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市场与自由贸易可言。
六、结语:自由贸易不会死亡,但充满活力且正在重建,但它只属于自由国家与自由人
徐文说自由贸易已死,仍没有看清世界大势。“自由贸易”在东西方两个大国之间是失败了,但自由贸易仍将存在——但它将只在自由国家之间展开。
死掉的,是那种想在不自由制度中搞“全球通吃”的妄想。
死掉的,是那种对制度差异视而不见的白左经济乌托邦。
未来,不会是乌托邦“地球村”,而是“制度联盟”。
全球仍将互联,但基础必须是制度同质;
市场仍将扩展,但条件必须是自由先行;
合作仍然可能,但不能继续假装彼此信仰相同。
自由贸易不会永远向不自由国家敞开。
自由制度,才是进入全球自由市场的真正硬核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