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喊口号不如讲局势——从博弈论看中方贸易战的策略选择
许多人将中美贸易战想象为“斗鸡博弈(Chicken Game)”:两辆车相对迎面高速驶来,谁先转方向盘,谁就是“胆小鬼(Chicken)”;如果都不让步,就同归于尽。
博弈特征:
双方都有让步或对抗的选择;
最优结果是“我坚持你让步”;
最坏结果是“都不让步→双输”;
因此,这是一种“高风险博弈”,讲究心理战、信息传递与误判成本。
然而,中美并非对等博弈,也因此不是拼胆大的“斗鸡博弈(Chicken Game)”。要精准理解真实局势,我们需要换一组更贴切的博弈论模型视角。
一、四种更贴切的博弈模型
1. 惩罚性互赖博弈(Punishment-based Asymmetric Interdependence Game)
一方高度依赖,一方掌握主导,贸然对抗只会令依赖方自损更大。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4389亿美元,顺差达2954亿。出口占中国GDP增长贡献近三分之一。现实:中国离不开美国,美国却可以转向东南亚和墨西哥。
所以,中主是依赖方,美方是主导方。这就像一个外卖员,八成订单来自某平台,平台要提价,外卖员很决定拉黑平台。谁慌?
2. 宿主—寄生依赖模型(Host-Parasite Dynamics in Trade)
在美国一手打造的全球秩序中,中国更像全球制造系统的“寄体”,美国则是“宿主市场”。一旦宿主脱钩,寄体更快衰竭;宿主虽受损,却有恢复和转向能力。
虽然这个比喻未必完全恰当,但在经济依赖外,更从体系角度形象地揭示了中美博弈中双方“不对等”的依赖关系。
3. 委托—代理失衡模型(Principal-Agent Imbalance Game)
中国好比是制造商代理,美国是委托加工的全球消费主导者。双方合作关系本应稳定,但一旦代理人反向对抗主导方,机制就会崩溃,但先伤的是代理人自己。
4. 自毁型纳什均衡(Self-defeating Nash Equilibrium)
“纳什均衡”:在某种策略组合下,各方都认为自己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不会单方面改变策略。
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做**“自毁型纳什均衡”:即便各方在当前策略下都“理性选择”了自己的应对方式,但这些“理性反应”叠加起来,却导向了集体的非理性。
也就是说,中美双方明知合作双赢、冲突双输,却在情绪裹挟下,一起冲向悬崖。
贸易战,若演变成民族意志的较量,很容易堕入这种“理性下的集体非理性”。在美国,尚有宪制体系制衡。在中国,目前缺乏刹车系统。
二、中国的三种策略选项:从最优到最糟
1. 最优策略:韬光养晦 + 结构调整
关键词:降依赖、保市场、强内需
含义:对外稳住基本盘,对内加快改革,缓解结构性失衡
定位:构建新均衡,回避危险区,是理性胜出的唯一路径
2. 次优策略:以牙还牙 + 制造对抗
关键词:嘴硬手软,维稳面子
含义:象征性回击美国,满足国内“强硬期待”,但避免实质脱钩
风险:短期维稳,中期受损,非合作性均衡,易陷入内外夹击
3. 最坏策略:全面对抗 + 脱钩冲突
关键词:脱钩、强硬、对抗到底
含义:将贸易战当作国家生死战,走向孤立
代价:出口塌、外资逃、结构崩、增速失血,堪称“自毁型纳什均衡”
三、经济学的启发:重要的并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谁能活下来
贸易战,从来不是“谁赢了谁”的简单剧本,而是“谁能撑到最后,谁能构建新均衡”的复杂博弈。
情绪、口号、吹牛、喊话统统掩盖不了结构现实。
真正决定胜负的,从不是对抗姿态,而是:
谁更能降低依赖,构造替代;
谁更能激活制度活力,化解内需焦虑;
谁更能从全球的结构变动中,找准落脚点。
中国的选择,不该是呈一时之气,而是让自己站得更稳、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