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请关注川普自我角色的新定位
赵晓:从“拯救美国危机者”到“和平缔造者和统一者”
请关注川普自我角色的新定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透过川普的就职典礼演说,能否看出一点门道来呢?比如,川普对于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由此可能引发的川普冲击波……
一、从“救世主”到“缔造者”:角色定位的戏剧性转变
还记得2017年那场“美国末日危机”的开幕式吗?彼时的川普,像个站在火场前的英雄,挥舞着灭火器,喊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号。他将国家危机塑造成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而自己则是唯一的“拯救者”。
时隔八年,当川普再次登台时,台词却换成了“美国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他的自我角色悄然变换,从“危机管理者”变成了“和平缔造者与统一者”。
表面上看,这种角色转变令人耳目一新,展现出他试图用更温和的方式赢得更多民众支持。然而,深究其内核,这一变化延续了川普一贯的“川普式逻辑”:通过高调叙事占据舆论场,并以鲜明的个人形象为核心凝聚支持者。
从火场英雄的危机叙事到黄金时代的蓝图设计,川普始终是那个聚光灯下的“救世主”,只不过这一次,他用更光鲜的包装将对抗隐藏在柔性的外衣之下。
二、“黄金时代”:从焦虑到希望的包装艺术
2017年的川普,像一位危机中的消防员,用“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号直戳美国社会的痛点,将恐惧与不满转化为政治动员的燃料。而2025年的川普则换上了“和平统一者”的外衣,用“黄金时代”的愿景替代了当年的末日宣言。
这种变化并非仅仅是口号上的调整,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叙事升级。黄金时代的愿景不仅淡化了他上任以来的争议,更通过激发希望情绪,拉拢了更多支持者。比如,他在演讲中强调“恢复法律与秩序”,不再以清理门户的激烈姿态出现,而是以“和平缔造”的身份推动政策,试图展现一种“大局为重”的领导风范。
然而,他宣布的官方两性政策立场、墨西哥湾更名提议等争议性主张,又在无形中挑动了社会敏感神经。这种矛盾折射出川普政治风格的核心特征——在变革与争议之间寻求平衡,不惧借助对立制造影响力,以推动美国保守主义的回转。
三、麦金莱山的历史情结:象征意义的双刃剑
川普提出的“麦金莱山复名”提议,更是他“历史情结”最直接的体现。麦金莱山原名“德纳利(Denali)”,意为“高高的山”,是阿拉斯加土著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1896年,为支持当时竞选总统的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这座山被改名为“麦金莱山”。
麦金莱是美国第25任总统,以保护主义和扩张政策闻名,其任期内美国占领了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夏威夷,被视为美国扩张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015年,奥巴马政府将麦金莱山恢复为“德纳利”,此举象征着对土著文化的尊重与全球平权潮流的呼应。而川普的复名提议则将其推向了另一个方向:不仅是一种“传统价值”的投射,更是对扩张主义“黄金时代”的致敬。他借此强化民族主义情绪,向支持者传递“美国巅峰将重现”的信号。
这一提议的象征意义不容小觑。它不仅直接对抗了奥巴马的政治遗产,更试图通过“历史象征”强化其对“强势美国”的叙事。这种高调操作无疑会在国际社会引发争议,甚至可能导致新一轮外交摩擦。
四、改革与挑战:高调叙事背后的冲突与风险
川普提出的政策蓝图注定充满争议。他计划终止庇护权、修改出生公民权,这些提议与美国宪法直接冲突,势必引发法律诉讼与政治对立。也因此,他的改革风暴更像是一场“政治推土机”运动,试图用高调而具象的举措制造影响力。
除了法律挑战,他还将改革与象征性操作相结合。例如,墨西哥湾更名为“美国湾”这一提议,直接挑战国际关系的微妙平衡,也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民族主义叙事。川普用这些象征性举措,不仅为支持者提供了情感共鸣,也试图通过制造话题在国内外赢得更多关注。然而,这种手段短期内或能奏效,长期来看也可能让他陷入更大的对立与孤立,就像他第一任时期,与盟友的疏离一样。
五、全球外溢效应:川普式强硬外交的再升级
川普的改革不仅停留在国内,更直接外溢至国际领域。从格陵兰岛购岛梦到巴拿马运河问题上的强硬表态,他的每一步操作都充满了“川普式”的戏剧性。这种外交风格高调夸张,犹如漫天要价,似乎已经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但也很可能激化国际社会的矛盾,引发更多反制。
例如,格陵兰岛的购岛提议被丹麦断然拒绝,但川普借此凸显了美国的全球野心。巴拿马运河问题上的强硬表态,也表明他试图以“美国优先”的姿态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然而,随着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加剧,这种单边主义操作或将遭遇更汹涌的舆论批评,更大的国际联合反制。
赵晓评论:川普从“救世主”到“和平缔造者”的角色转变,像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他用“黄金时代”的愿景替代危机叙事,看似缓和了对抗的语调,但实质上依旧是高调而争议的“川普式对抗”。从政策到象征,改革与争议齐飞,期待与不安共存。川普2.0的开篇——就职典礼演说,便是这场大戏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