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化

注册日期:2010-09-21
访问总量:417977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被歧视,可能不过是错觉


发表时间:+-

 

施化

 

歧视与被歧视,千百年来,是人类矛盾冲突的最大缘由之一。这类冲突带来的灾难和悲剧,此起彼伏,从不间断。从校园霸凌到城市骚乱,从犹太焚尸炉到中东战火。对此,凡想做些什么,减少人间痛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思考悲剧的源头,探究其中奥秘。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应当如何应对?

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歧视与被歧视,作为人的一种原始情绪,无处不在。然而每个人在应对的方式上,却存在着天壤地别的差异。某些歧视矛盾可以被避免,被化解,化干戈为玉帛。然而,也有某种意识形态存在,借此大做文章,赋予其仇恨与敌意,点星星之火化为燎原。本来仅限于个人交往之间的小摩擦,莫名其妙地上升为群体或者族群、国家之间的对立甚至战争。

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现在就来梳理一下。

什么是歧视?照字面解释,歧视就是人和人之间,就某种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对方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歧视作为某种负面情绪,在人际关系中普遍广泛地存在着。

稍稍分析一下。首先歧视是一种情绪,且仅仅是出自于偏见的情绪。也就是说,没有经过人的大脑审慎严密思考,缺乏时间和事实的检验,纯属意气用事。比如有城里人歧视环卫工人,可惜歧视理由自己也说不清。皮肤黝黑粗糙?服装不够整洁?文化水平不如自己?总之,凡是像样的理由一个都没有,只不过看着不顺眼,心中不爽而已。究其根本,只因为你不了解对方,与他没有熟悉关系。影响情绪的因素,大概率是社会偏见。比如母亲对孩子说,如不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只能像他们那样去扫马路。久而久之,许多孩子长大以后都看不起环卫工人。

其次,歧视情绪只属于个人,只发生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同一个家庭里,父母兄弟姊妹,对环卫工人的看法可以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任何情绪情感,都非常个人化,量身定制,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不约而同的歧视。即便同卵双胞胎之间。虽说上等人歧视下等人,而实际上因人而异,不可划等号。将军体恤士兵,老板爱惜工人,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一些上等人理性地意识到,想要达到一个目标,必须依赖下等人,离开他们不行,于是歧视就不见了。贵族不见得个个都歧视农奴,托尔斯泰就不是。天然的群体歧视,本属子虚乌有。不过一定有被煽动起来的群体歧视。比如中国人对日本人或美国人。那是另一回事。

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当有同胞问起那里有没有针对华人的歧视时,我无语。因为要说有,确实有过一两次。不过那都是在突发事件的当场,过去也就没有了,而且是不是歧视无法证实。要说没有也没有。加拿大禁止种族歧视,立法非常严格。在职场里,华人之间的歧视反而更厉害。比如曾有香港人看不起大陆人,当然并非所有香港人。现在恐怕反转过来了。总之,我既没有看到过,也无法证实,在加拿大某时某地有着形成定势的大规模种族歧视。坊间虽有对某一特定种族的少许非议,但大部分都在私下背后,谁也不敢公开,形不成气候。

说到被歧视,同样带有很主观的个人的成分。歧视是主观感受,受到歧视也是主观感受,都因人而异。见过不少人,明明别人只是对他某一举止言行不欣赏,他却即刻爆发,上升到歧视高度,剑拔弩张地反击。像一个在国外海关被查到违禁品的华人大妈,反应激烈,让周围的人目瞪口呆。假如换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会认为你说得对,欣然接受,幡然改进。这样既不出现歧视,也没有矛盾,更不会发生冲突。同样涉及歧视,如果换一个视角,性质便神奇地变了,同时也变了结果。很多情况下,被歧视也许只是一种错觉或误会。有人随时随地疑神疑鬼,怀疑别人歧视自己,实际上多少有一点精神障碍。

简言之,不论歧视或被歧视,归根到底,都属于非理性的个人化情绪,都容易受偏见引导,并且只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当具体分析每一个个案时,不同的人,往往会表现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观感。就事论事,一码算一码,显然是化解歧视冲突的最佳途径。

可是,问题来了。从上世纪开始,某种追求正确的社会进步出现。而创造所谓进步的,大多是世界各地的左派。他们针对歧视被歧视这种小小的个人痼疾,采用了外科手术般的大刀阔斧。请读一读联合国人权专署2018年发布的《促进平等并反对歧视》文件中的这段文字,就领略一二:

整个社会乃至全球,人人享有人权。然而,针对宗教、族裔和民族少数群体成员、非洲人后裔、土著人民、残疾人、移民、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性少数等群体的歧视持续存在。长期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偏见,与收入和社会方面的不平等现象结合起来,诱发了冲突、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

我们将努力通过各种法律和体制促进平等并消除歧视,并将鼓励基于权利和包容性的公共宣传;特别关注对妇女、残疾人和移民的歧视;打击数字空间中的仇恨言论;力求确保联合国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工作会采取基于人权的办法来应对歧视和不平等现象,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

听起来,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目标非常高大上,可从根子上,这批专家根本就没搞懂歧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认为,歧视是不同利益群体间发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及行为。注意,这里有严重的误判。歧视确实是一种情感反应及行为,但只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允许在群体中蔓延。我只对个别犯罪的非法移民反感,但并不迁罪于他的同胞,难道也要政治正确地追随?同样,我只恨侵略过中国的日本军人,难道连他们后代的后代也要一并恨进去?

借用联合国文件的原话,请容许我把真实和真相还原如下:正由于长期被洗脑,从来不是、也绝对不是歧视本身的原因,(歧视)与社会不平等现象结合起来,诱发了冲突、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在这里,因果被人为错置。歧视心理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为什么无法避免,日趋激烈?背后隐藏的原因大致是,有人试图利用歧视,推波助澜,动员群体,来实现自己操控一切的野心。其后,大批群体无意识的芸芸众生,无形中成了被他们驱赶和待祭的羔羊。

回到歧视本身。如果有人问,你有什么灵丹妙药,比联合国文件还有效,能够消除歧视?回答是没有。歧视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之一,一并被上帝创造。靠人类自己消灭不了。不过,一旦意识到歧视的危害,每个人自己都能找到消解歧视和应对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只用两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来佐证。片名不重要,故事却很打动人。

一个故事说的是英国女子格特鲁德·埃德尔,历史上首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她比当时的男子纪录快了两个小时,曾在1924巴黎奥运会上摘得一金两银。她不求任何组织帮助,只凭自己的意志,冲破当年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的藩篱,向世界证实了女性的能力。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橄榄球教练,以一己之力,冲破重重世俗干扰,协助一个略带智障的黑肤色穷孩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橄榄球助理教练。让一个自卑的残疾孩子拾起自信与成就感。在这里,无论横渡的女子或智障的孩子,他们所做的一切,没有别的,唯有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而并非大声疾呼,要求别人停止对自己的歧视。后者却是所有左派正热衷推行的。

纠正歧视心理,克服被歧视情绪,也许不需要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只须每个有头脑的人自发地,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润物细无声,最终能将传统陋习演变于无形之中。

有这可能吗?

 

 

2024-07-31

 


浏览(2688)
thumb_up(14)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施化

    几天来,还是没有看到有人读出这篇短文的用心。只好最后补充一下。

    歧视本身确实存在,并且给人带来不少困扰。但一般性的歧视,都是有办法化解的,比如不理会世俗眼光,专注做自己的事。最新的影片《指挥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对社会造成极大伤害的,另有所指。其实是某个势力利用歧视,借歧视为自己谋利。美国的民主党就是这样的一个势力。中国也不少。他们的利用与大众的不良心理相呼应,一拍即合,这才是人间苦难的主要助推剂之一。

    屏蔽 举报回复
  • 施化

    补充一句。其实所有变态心理,与个人的智商情商无关,本来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只不过大环境把他们扭曲成现在这个样子。至于大环境指什么,不便点明,心里有数就行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施化
    嗯。感谢互联网,感谢Free Speach,让很多人在公开场合说出自己的内心。事实印证了我想表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的周围,总是充满怨愤,偏见,狭隘和戾气,只因为变态的心理。

    坦白地讲,我在这里写作,只是为了跳出个人经历的超验探索,不会跟任何人分享我的生活现状。至于处在什么样生活状态中的人,才有闲心考虑我在博文里讨论的这些话题,自己想象一下就可以。

    另外,我对所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保证有出处,有根据,不会信马游缰地编造。比如关于歧视的定义,都是一个字不差抄来的。可以查证。

    屏蔽 举报回复
  • 右撇子

    哈哈,支持!

    本人早就有类似的看法。歧视和偏见,其实是人性的一部分,就象自私自利一样。歧视,其实就是民族品牌效应的体现。有的手机只卖100美元,但苹果手机却卖了1000多美元,这也可以说是歧视,是品牌岐视。品牌有歧视,人也有歧视!详情见本人以前的博文:


    https://blog.creaders.net/u/7046/201608/262789.html

    屏蔽 举报回复
  • 水蛇 回复 山货郎

    一大原因是:很多中国人出国多年,也进不了主流社会。

    在华人和新移民环境中,可能还会有生存链上端的感觉。

    屏蔽 举报回复
  • 山货郎

    "什么是歧视?照字面解释,歧视就是人和人之间,就某种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对方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歧视作为某种负面情绪,在人际关系中普遍广泛地存在着。"


    老兄: 您这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您这是把个人层面的歧见和族群, 文化的歧视混为一谈了. 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个人的好恶, 后者是得到制度,文化和法律庇护的歧视. 前者受到场景, 具体事件和道德价值观差别的影响, 这种歧见不是一成不变, 会因为这些因数的改变而改变. 城里人看见农村人随地吐痰会心生厌恶, 这是对于个体行为的歧视, 同样, 城里人对于农村人的悲催生活处境也会萌生同情和施于援手的意愿.


    可种族之间, 文化之间的歧视往往是制度性的, 意识形态性的甚至是法律体系上的歧视, 美国的排华法造成了华人百年制度上的被歧视, 加拿大上世纪中期大批印第安儿童非正常死于加拿大政府办的寄宿学校, 美国黑人遭受的歧视更是全面化的, 制度性的. 这种歧视无论你少数族裔如何改进自己, 如何卑躬屈膝地向主体白人族群靠拢, 都没有用.


    现在虽然制度化的歧视已经不明显了, 但观念上的, 族群意识上的歧视依然无处不在, 这种歧视只有当你在美国或者加拿大的"主流"社会

    讨生活时, 才能够切身感受到. 这是一直隐性的歧视, 让人难受, 却也 无法发作.


    你老兄是不是一辈子都生活在加拿大的社会边缘? 所以没有享受这种隐形歧视的福气?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