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6月14日星期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师长汪洋同志(1955年大校,1964年少将;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国务院七机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北京军区副司令等职)和周湘玟喜结良缘
汪洋1920年10月16日出生于陕西省横山县黄城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34年春考入绥德师范学校,参加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入陕北公学,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军事队,毕业时被评为“斯达汉诺夫”式优秀学员。
抗美援朝战争时,汪洋同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编制:八千多人——原第39军116师营教导员李兆书语)师长(由于116师师长吴国璋调到越南当顾问,39军入朝前,116师师长缺员,39军军长吴信泉专程找到东北军区将汪洋要回来当116师师长。汪洋刚回到116师,就研究了美国军队的战术特点,亲自组织了一次成功的营进攻的战术训练在全师做示范演习,把指战员的战术水平提高了一步。汪洋还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对于打坦克的问题解决的较好,于是在116师组织全师掀起了用炸药包、爆破筒打坦克的训练热潮。——详见吴信泉的《朝鲜战场1000天——39军在朝鲜》),率部首批入朝参战。
在第一次战役中,116师担任围歼云山之敌的主攻任务。他针对不同国度、地形和作战对象,大胆坚决地采取有别于解放战争的传统打法,以两个团在约4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实施突击,并以二梯队团一个营实施穿插,迅速攻入百山,在115师的协同下,胜利完成歼敌任务。此战116师歼敌714人,缴获坦克、装甲车11辆,飞机4架,汽车109辆。重创美军骑1师,戳穿了其所谓百年常胜的神话,打出了志愿军的初战声威。彭德怀司令员在总结第一次战役时指出:“美国军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只打了伪军,也打了美国的王牌军,是华盛顿开国组建的骑兵第1师,这个在美国有名、一直没有吃过败仗的军队,这回吃了败仗,败在我们39军的手下!”
在第二次战役中,汪洋同志率116师参加了西线反击作战和阻击美军第25师东援的作战。在上草洞战斗中,116师以武力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迫使美军一个黑人连整建制投降,并阻击歼敌一部,受到志司表扬。此举震惊美军统帅部,导致美军终结白人与黑人分编制度。1950年12月6日汪洋率116师首先攻入平壤。
1951年1月4日116师率先占领汉城。为庆祝胜利,金日成首相命令在平壤、汉城两地各以240门大炮齐鸣24响。
朝鲜民族保卫相崔庸健次帅向金日成首相报告说“116师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好部队”。1952年10月汪洋任39军参谋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汪洋二级自由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
好像记得汪洋在十次突击中说,一、二次战役时,39军的
领导不听汪的建议,只图机械完成任务,放过了一次大
量歼灭美军的好机会,不然战场形势更加乐观。虽时隔
几十年,汪仍然心潮澎湃,直说军领导(军长吴信泉,
副军长谭友林,政务徐斌洲,

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副主任贺大增)为什么不争当主力中的主力。
查到了,是二次战役中的上草洞战斗.本来可以歼敌一个加强团的,最后只俘虏一个黑人连.不然万岁军就可能归39军了,怪不得汪洋几十年后还愤愤不平。
(云山战后,39军又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从正面攻破了美25师的防线,一路南推。在上草洞地区,39军部队喊话迫降了一个美军黑人连,创造了朝鲜战争中的一个记录。)
原39军军领导战前的部署是:各师各以1~2个团对当面之敌“抓一把,抓多少算多少,”,只要完成志司交代的牵制美25师东援的任务就行,由各师自己打去。
美军第25步兵师在朝鲜

Gun crew of the 64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 25th Infantry Division, fire a 105mm howitzer on North Korean positions near Uirson, South Korea, 27 August 1950.

Korean War - 111-SC-343967 25th Infantry Division | by U.S. Army Korea
第39军9个团包围美军第25步兵师一个加强团
后来战场形势发生变化,形成了可以用39军9个团的
绝对优势,对敌一个加强团包围的态势。在116师汪洋
等人的一再建议和请战下,起初军里

军长吴信泉 (1912年3月26日-1992年4月2日)
同意了,後又变卦了,不顾116师主力已过江,无法
后撤背水的态势,断然将115、117师的部队都撤走,失
去了难得的歼敌战机。
岂止汪洋几十年后对此还愤愤不平,当年39军参战的许多师团干部都为失去一个可能创造典型战例的歼灭战、一个可能成为“万岁军”的歼灭战,而感慨和永远的遗憾。我曾多次听当时的343团团长(原344旅687团)王扶之将军说过:“……本来‘万岁军’应是我们的。”(王也是一位出色的战将,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他率343团在龙头洞打阻击,先于主战场与美军骑兵第一师骑五团交火,消灭敌骑五团团长以下400余人,是我军第一位与美军交火的团级指挥员)。
当时,王扶之率部打下了上九洞东边的233.5高地,发现下面的敌人密密麻麻,到处乱串,正要继续打下去,接到师长的撤退命令。王不撤,师长说,你听我的命令,这不仅是军里的命令,而且是志司的命令,你先撤回来再说。王无办法,不知道上面有什么部署,师里给他交代任务的时候,根本没讲116师的战斗行动,只能服从命令撤回。王扶之将军说:“如果知道116师打到了那里,我就要非打下去不可了。”
用生命雕刻的书
——《众里寻她》编后感 责编:李家晔
策划和出版《众里寻她》这部书后,一直想写一篇编后感,想法早就在肚里拟好了,前段时间忙,所以等书上市一段时间后再写。一是因为这本书很厚重、有价值,需要斟酌,二是她纪录一段珍贵绝无仅有的爱情经历,三是编辑这本书确实不容易。

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一个大院里,开着大片的红花,一幢两层的楼里,有些暗,第一眼所及就是门楣上的一块匾:新勿忘庐,正面是两个年轻的战士牵手在朝鲜山坡上的大幅扩写照;一架钢琴摆在其下,钢琴上陈列着亲人儿孙们送的架卡;屋内影姿卓约,一个艰难晃动的身影挪至我面前,老人悄声软语,极为客气地请我落座,几上已添好了茶水和果品。这就是我见到《众里寻她》作者周湘纹的第一印象,老人家思维敏捷,口齿清晰,记忆力非常好,从1950年到今天的每件大事和细节,都能记忆犹新,他和汪洋生命中的一些重要镜头和场景,都能清晰描述。她记得住,还在于保留了从他们第一封信以来大部分信件、日记、照片,还有录音资料,这些第一手资料,完整清晰地还原了汪周婚恋最初的波折,是多么真实,惚如昨日发生。

(汪洋和周湘纹在朝鲜西线战区)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有平静如水的人生。86岁高龄的周湘纹老人,之所以要出版这部书,是要纪念从朝鲜战争结缘的这段刻骨铭心的婚恋。下面是原话:
汪洋曾动情地对湘玟说:“这一辈子能找到你,而且白头到老,没有遗憾了。”“我这一生其实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打仗,一件是找你。”病重期间他郑重地嘱托湘纹:“还是把它写出来吧,不(需)要太长,一万五千字左右就可以……我知道你不愿回想那些事,你会扒皮扒骨地疼。”这是他们第一次这么谈这件事,而且是他第一次对她说,知道她写作过程中会疼,扒皮扒骨地疼。湘纹掂量出他这些话的分量,他实在是非常看重他俩的这段婚恋,思虑过后,她答应写了。这一写,就是14年,并经过一年的编辑打磨,由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公开出版了《众里寻她》,书名由作者亲笔题写。
书名叫《众里寻她》,一看就很容易产生联想——“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人灯火阑珊处”。没错,它是一部爱情文学书,而且是实录,不允许有任何虚假和矫作的成分。不过,由于主人的特殊性,这部书包含了四小册:《众里寻她》讲汪周婚恋、《抱朴抒真》是追忆汪洋和朋友真情、《旅美小札》是带着汪洋遗愿去美国旅行的见闻和感受、《光影有痕》是周湘玟电影研究文集,作者把人生四个精华篇章全纳入,虽然有点儿庞杂,但不失为一部厚重的人生回忆录,记录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全书配有多篇书信日记和多帧历史珍贵照片。可以说,它是用生命雕刻的一部精彩人生大作,我心中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要去完成它,很艰辛,也很磨人,所幸,我做好了它,倍受鼓舞;作者也很满意,以书为宝。
美好的爱情,就是这般任性——男方在众里寻她,女方在众里等她,但过程却是荆棘丛生。在介绍它的内容之前,我先说一下两位特殊的作者:
汪洋和周湘纹。汪洋出生于1920年,陕西横山人,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有“常胜将军”的美称,可谓功勋卓著,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国务院七机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北京军区副司令等职,在文革中经受磨难依然屹立,退休后热衷书法金石,写得一手好字,卒于2001年,没有看到这部书,但留下的录音资料成为本书一部分。
夫人周湘纹,湖南新化人,生于1929年,1945年—1949年就读于国立中山大学,期间参加了敌后的民主学生运动,被称为“民主姑娘”,后受党组织安排在香港从事秘密工作(你懂的)。周湘纹的父亲周游(1894-1968,一九四九年任海南防衛總司令中部後勤司令部中將司令;1966年11月1日,林彪元帅、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同志联袂捎信给移居香港的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周游,表示拥戴蒋校长,抬头称呼周司令为“铁兄”)
毕业于黄埔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官至经理处长,后随他的恩师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及李济深(国家副主席,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年仅74岁;五、六十年代,他家居所位于偶家斜对面,其第五个儿子为后来出事被警卫战士张金龙杀害的政协副主席李沛瑶,孙子李保和是同院一起长大的,今年9月3日广场大阅兵,组织特意从美国请来贵宾席上就座;他家楼下二层为郑律成、丁雪松一家)陈铭枢等反蒋,遭到蒋介石迫害,逃亡香港。周湘纹乃周家大小姐(其妹为周湘琦),别以为这场婚姻是大人安排的,相反,周湘纹背叛了她的党国之家,投身到爱国运动中。她和汪洋的婚恋在当时非常时髦,他们通过书信结缘,两相羡慕,当然也被人为阻隔,后来迎来峰回路转,领导牵线,周湘纹奔赴朝鲜战场开始了他们婚恋起跑,抗美援朝结束后他们才得以成婚。如今,周湘纹已86周岁高龄,身有多疾,带病工作,亲自收集整理了这部书稿,还一字一句校对了38万字的全部文稿,可谓认真之极。

“民主姑娘”周湘纹在1947年学生运运中勇擎大旗(右白衣者)
一位是我军的良将,一位是地下秘工和民主前锋,他们的结合堪称传奇,在最不可能的状态下成就了最美的百合,形成了这部革命军人家庭的爱情、工作和生命感悟的文集。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下,他们相知相爱,也遭受了非议和曲折,凭着对党的忠诚、对美好爱情的执着,不离不弃,最后得以保全他们的爱情和家庭,获得美好幸福的一生。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件事:一是汪洋作为我军的良将,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非常之不易。他在抗日战争中被炮弹炸飞,唯一的一位医官把汪洋放在一块门板上,一边叼着烟卷,一边为汪洋动手术。汪洋右胸锁骨下一处弹片进入较深,那位医官打开伤口后,用手去抠,却怎么也抠不出来。医官气得一边骂娘,一边任烟灰落在汪洋身上。这一切都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次取弹片失败,医官只得把汪洋的伤口缝合上。第二次从五里外把一位卫生员叫来,重新划开伤口才把弹片取出来,其惨痛不比关云长刮骨疗伤轻。汪洋身经百战,不知受伤多少次,2001年去世后,家属在他的骨灰中找到六块弹片,这些弹片全部被打磨了菱角,在汪洋体内折磨了他58年。
二是周湘纹从事地下秘工的一段往事:周湘纹在她父亲身边做卧底,一次戴笠的继任毛人凤(1898年1月5日-1956年12月11日,年仅58岁零11个月)大特务来港拜会她父亲。组织一直不知道他在港的电话和地址,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但需十分小心。周湘纹奉命陪毛人凤的两个女儿在香港玩了两天,让两位女儿十分尽兴,分手时终于不露痕迹得到了这位毛大局长的地址和电话。
三是1960年,因为周湘纹的组织关系没有证明,被认为是香港敌特,被组织强逼离婚,而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最小的才4个月,在三年自然灾害缺衣少食面前,这无异于惊天逆雷。举报文件被送到公安部长手里,军里也批准了他们的离婚报告,为了自证清白,周湘纹多次找相当领导和同事,跑到高等军事学院找人去组织外调。其间的辛苦和磨砺让人终身难忘,但周湘纹始终咬牙坚持,并不失自尊,最终赢得了圆满的结果。外调结果不仅没从事敌特,而为民主战线做了很大贡献,他们的离婚报告才被撤销,家庭也破镜重圆了。可见,自信和坚韧在特殊逆境下,是多么重要,汪洋和周湘纹因相爱和相敬也得以终老,就是一种幸福。
...... (写于2015/7/27)
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王牌”第39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10月21日,开赴朝鲜参战。11月1日,在开进中与敌遭遇,于云山地区打了出国第一仗,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联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一个战车连大部,毙伤俘敌共2000余人。11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第39军先在云山以南的明堂洞,上、下九洞地区阻击北犯之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转入反攻追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地区。12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第39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地段突破敌临津江防线,解放汉城,进占水原,与友军一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 图为1950年9月,抗美援朝出发前第39军党委成员合影。左起:沈启贤、李雪三、吴信泉、贺大增、谭友林。

志愿军第39军的机枪阵地。

云山战斗中,志愿军第39军116师山炮营进入阵地。

志愿军第39军攻击部队正向云山之敌发起进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第39军在云山以北的阻击阵地。

在云山战斗中缴获4架美军飞机的第116师348团2营4连1班合影。

39军在云山地区痛歼美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和韩军第一师。图为被俘的美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被我俘获的英军。

美军第25师24团3连(黑人连)官兵投降后的合影。

第116师进入平壤后担负卫戍任务,遵守纪律,秋毫无犯。志愿军政治部12月26日,发出“第一号政工通报”表扬了116师。图为恢复了秩序的平壤市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667865_1.html/ ]

1950年12月,39军参加第三次战役。图为指战员冒着敌人炮火突破临近江敌人防线。

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穿越三八线,向北纬37度线上的水原市挺进。

注岩里战斗中被39军部队击毁的美军坦克及车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第116师在汉江截获美军榴弹炮等大批军用物资。

第116师官兵向汉城搜索前进。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39军取得重大胜利,吴信泉军长、李雪三政委带着胜利的喜悦合影于军部山洞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官兵在汉城国会大厦会师。

机枪手严阵以待。

117师官兵疾行在山路上,向横城以北穿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667865_1.html/ ]

117师向鹤谷里之地发起进攻。

将被俘美军压下战场。

向我军投降的联合国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机枪手孙树军用机枪打掉一架敌机。

被我军俘虏的美军官兵。

志愿军战士击退敌袭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军政委李雪三的指示,军直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阵地,歌颂英雄,鼓舞士气。图为39军文工团的小演员为战士演出节目。

官兵在坑道里包饺子,度过1952年除夕。

116师348团国士峰阵地的“尖刀连洞”坑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667865_1.html/ ]

战士亲手装饰坑道,乐观地给坑道起了“愉快之家”的名字。

1951年7月,平壤各界慰问团向第39军首长献花。左起:政治部主任石瑛、军长吴信泉、政委李雪三。

1951年,在朝鲜第39军司令部驻地。右起:李雪三、楚农田、张子修。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1951年8月1日,李雪三在朝开城。

1953年,志愿军后勤部部分领导在驻地普光寺。右二为李雪三。

1953年,志愿军后勤部领导班子在朝鲜香枫山。左起:罗文、李雪三、张明远、洪学智、贺大增、霍嘉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连夜无伤员做手术。

满载坦克的列车通过修复的铁路开往前线。

热烈欢迎文工团来部队慰问。左起:洪学智,贺大增,李雪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667865_1.html/ ]

与获得奖旗的志愿军后勤部文工团员合影。前排左二为李雪三。

1953年7月,于朝鲜香枫山。志愿军后勤部文工团发了新演出服,李雪三特地来看望大家。站立第一排右十一人为李雪三。

祖国人民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荣归国。

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副主任方进和汪海耕博士
(1955- ;汪洋将军的大儿子,二儿子汪海欢,1957/58-)
进行交流
2005年9月26日,中国软件 (600536) 独立董事汪海耕由于
个人原因提出辞去该公司独立董事职务。

海智专家汪海耕博士(左),新华社技术局吕锐局长(右)
汪海耕先生,美国国籍,1977年吉林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1983年在中科院计算所获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尔湾校园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硅谷信息总线软件公司担任研究程序员、博士后研究员、主管设计师等职务,参与和主持了多项科研和工业产品设计工作,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过十多篇经过评审的论文。还曾经在美国硅谷创立软件公司,现任北大资源集团IT顾问。汪海耕先生在企业级基础设施软件和应用软件体系结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计、高性能并行分布计算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国际软件技术发展趋势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软件企业的运作和国际融资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加大尔湾校园计算机科学系,美国同学叫他“our department’s golden child”(我们系里的金童子,意思是发表文章多且水平高)。Nicolau教授开玩笑说:如果我们两人十年前合作有了这个成果,那图灵奖的历史就改写了(图灵奖是计算机科学界最高奖)。而汪海耕自己,在解决了那个问题之后,整个人仿佛新生了一次。
在美国创立公司
1993-1996 ,汪海耕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计算机系统实验室(Computer Systems Laboratory)任博士后研究员。
1998-2002 ,汪海耕在美国硅谷和伙伴共同创立了一个软件公司,担任CEO 兼CTO。大家共同出种子资金,他领导公司从0做到2,900万美金的价值(由美国硅谷风险投资公司定价)。领导公司融资共计1,470 万美金。其中有近800万美金用于建设在中国的子公司,形成了150 人的规模。公司解决方案阵列包括制造、政府、电力,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采购系统,信息中转系统,企业交易系统等等。期间曾在国内承担近二十个总金额数千万元人民币的项目。
我们的二儿海欢毕业于大连海军水面舰艇学院,长期从事美国战略外交的研究。在父亲住院的半年间,他亲伺汤药,并且在病房内开始进入父亲写作的酝酿和讨论。他崇敬并热爱父亲的革命生涯与战斗业绩;父亲的每一次讲话,他都做了详细记录。最初的计划是写二十五个战斗。进入2001年3月以后,由于病情发展得比预计的快,曾减为二十个,以后又减为十个。在父亲精神较好的一天,海欢请父亲亲笔写下了《十次突击》四个毛笔字,作为书名。也就在这前后,海欢开始为父亲的文稿打字。常常是我按着原稿念,他在电脑上打,父亲在病床上听着,随口告诉我们辨认不清的人名和地名;三个人都感到很愉快,很充实。海欢的打字从早晨起床即开始,深夜才结束,哒哒的打字声,令病房充溢着生气,也给父亲带来很大的安慰。这打字声伴随着父亲的最后时日,也伴随着母亲的悲情岁月——这是在失去父亲回到家中以后,我在儿子不停歇的打字声中,把悲痛的空间压缩到最小,和他一起完成父亲的这本书。三十万字难以辨认的书稿的打印,大量的资料的查阅、核对还有注解,是海欢在三个多月的亲侍汤药、料理后事的悲痛日子里完成的。海欢信守了他对父亲的承诺。
我们的长子海耕和小女儿海姝也都在成书的过程中,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起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 引自汪洋夫人周湘玟为汪洋遗著《十次突击》写的后记

作者:(美)布兰克利 著,汪海欢 译
汪海欢: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战略与外交专业硕士,美国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曾当过兵,任海军福建基地某艇班长,大连海军学校战术教员。旅美期间潜心研究美国内政和外交,提出“中衡之道”和“竞略融衡”的理念,并运用它来研究中美关系。2004年与妻子周梅合作出版了小说《八月桂花》,翻译作品有《天职苦旅》,现旅居美国。
再如《使命之旅:克里传》(道格拉斯·布兰克利著,汪
海欢译,东方出版社二零一四年版)关于“萨缪尔·亚当
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译者注也有部分错误,
译者注指出“萨缪尔·亚当斯”是美国《独立宣言》和美
国宪法的签署人,其实他根本没参加过美国制宪大会,更
没有在美国宪法上签名;又指出“亚历山大·汉密尔
顿”不仅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而且是《联邦党人文
集》的主要作者与纽约中央花园的建设者,其实在汉密尔
顿死后差不多四十年,记者布莱恩特、建筑师唐宁亦才有
在纽约修建大型公园的提议。
—— 引自《重视“译者注”》甘正气

传奇将军汪洋同志的女婿—美国华人教授首富—李凯
美国国家工程院日前公布了2012年新当选的66位院士和10位外籍院士的名单,其中包括3位华人学者,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李凯(如图)名列其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授予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目前在任院士总数2249人,华人院士约有80余人。
1954年出生的李凯,初中毕业16岁就进入长春第二有色金属冶炼厂当工人,在工厂两年,他当过炉前工,也当过电解铜车间工人。1973年大学招考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李凯成为了中国恢复高考前少数的幸运儿之一,他进入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毕业以后第二年,李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在北京就读研究生期间,李凯从外教那里获得如何到国外读书的信息,但在那个年代,李凯甚至不能从银行换到外汇支付美国学校的申请费。李凯于是向美国一些学校提交了申请,但没有提交申请费。即便如此,最后他还是获得了耶鲁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校的全奖录取通知书。他选择了耶鲁。1983年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后,李凯师从世界上第一个“图灵奖”获得者艾伦·佩利斯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提出了分布式共享内存思想,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新领域。随后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现任该校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喜欢动手是李凯自小的习惯。9岁那年就用晶体管组装收音机,在大学里自己动手用半真空管和半导体组装了一台电视机。李凯一直是那种觉得学校教的太少,自己主动去学习一些知识的人。2001年前,李凯发现许多公司都存在数据存储问题。“美国公司在此前四十年时间内,一直用磁带保存数据,但磁带保存容易丢失、不容易找、重复保存、耗人工又占地方。李凯2001年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重复数据删除产品,产品体积小,可靠性强,渐成市场主流。该公司2009年被人以21亿美元收购,李凯教授也因此获得了美国“华人教授首富”的称号。
Now I know why venture capitalists walk the hall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you never know who you might run into. My timing was impeccable yesterday as I sat down with Kai Li, the co-founder and chief scientist of Data Domain (NASDAQ: DDUP), the Santa Clara, CA-based data storage company that just got bought by EMC (NYSE: EMC) for US$2.1 billion in cash.
今年2月8日,李凯收到了美国国家工程院寄给他的一个邮件,才得知他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称,李凯当选理由是他在数据储存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Memoirex Fin:
没想到,这对从战争中走过来的患难夫妻的后代们,全
部都是父辈的叛逆者,都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
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父辈打创下来的政权的最主要的敌对
方添加砖瓦,注入血汗。直接或间接挑战他们父辈为之
奋斗成果。他们的父母在地下有知,不知应该为他们的
子女感到自豪还是沮丧。
Pascal:
尝试回复身居New York Memoirex Fin同志的疑惑:首
先更正:别把在世的母亲说成地下,86岁老人家尽管身
有疾病,但精神矍铄。
偶现在以为,地下地上的父母有知,心底里无比自豪。
英语有一句习语,Act your age. 是什么年龄,就要做
什么年龄该做的事。依此思路引申,一代人做一代人自
愿/无奈该做的事,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尽管有时一
切长久被蒙在鼓里。
党说联合国军是侵略军,那我们就跟它拼。少灭一个美
军加强团,没能实现毛老人家成营、成团、成旅、成
师、成军整体建制地灭掉美军的战略构想,窝火一生,
懊恼终生。尽管2001年4月17日离世之前许多许多年,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早已前往早年与之厮杀的敌国,留
学居住甚至成为敌国公民,尽管难免有一丝下一代儿女
全体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欣慰,但不影响未能歼灭一个整
团编制搓火的思绪,仍然,一想起来,气就不打一处
来:吴信泉军座、李雪三委座唉。
说母亲周湘玟为女儿女婿自豪,是有文字为证的:
“临风万里祝婵娟”——旅美小札 《中华魂》2002年
11期 周湘玟 汪海姝
文中以崇敬的口吻提到女婿在普林斯顿大学居住的楼就
是爱因斯坦居住过的故居。那是2002年探访女儿,距离
女婿2009年卖掉Data Domain公司、进项21亿美元现
金,还有七年呢。
概括地说,早年为侵略者灭掉“侵略者”,神圣自豪;
当今为“敌国”贡献青春和才干,更有一种弃暗投明、
卡尔(Karl Marx)所说“为人类工作”的自豪。两代人
的战斗目标,互不冲突。党说咋办就咋办。
Memoirex Fin同志的说道,传统意识,老旧思维,老朽
了。呵呵。
德国陆军元帅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Friedrich Paulus)
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保卢斯
(AKA 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
出生: 1890年9月23日(23-Sep-1890)
出生地点: 黑森的布赖泰瑙镇(Breitenau, Germany)
死亡: 1957年2月1日(1-Feb-1957)
死亡地点: 德累斯顿(Dresden, Germany)
死亡原因: 不明癌症(Cancer - unspecified)
Remains: Buried, Stadtfriedhof, Baden-Baden, Germany
Ethnicity: White
Sexual orientation: Straight
父亲: Ernst Alexander Paulus
母亲: Bertha Nettelbeck
妻子: Elena Rosetti-Solescu (m. 4-Jul-1912, three children)
可你说,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德军第六集团
军总司令保卢斯元帅(战后移居东德,被邻居们骂死、
咒死)的后代们,谁最有可能为第三帝国时期父辈的战
绩战功,从心底里不言而喻地深感自豪无愧呢 ?最不
可能的就是保帅的后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