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

注册日期:2009-02-07
访问总量:854728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Apple的经营理念与“苹果”粉丝


发表时间:+-

Apple 的经营理念与“苹果”粉丝

怡然

 

说苹果铸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神话,一点都不为过。看看苹果的销售业绩,毛利率连续数年维持在40%以上。目前它的市值已经超过3350亿美元,取代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跃居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如果分析苹果公司成功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始终保持其产品价格的坚挺。当其他同类科技产品在竞相杀价比拼得你死我活时,苹果却是一枝独秀,其系列产品iPhoneiPadiPod不仅分毫不降,还呈现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强劲增长势头。

有机会到Mall里去逛一下苹果的专卖店,发觉那里从未冷清过,总是人头攒动,顾客络绎不绝。如果你把目光转向中国,当Ipad2在中国推出时,北京的苹果专卖店门前因为蜂拥抢购,居然还发生了一场打斗事件,足见苹果产品的巨大魅力!

据《金融时报》报导,苹果在中国的四家专卖店,已经成为全球所有门店中最为繁忙的,其平均销售额也是最高的。苹果正计划在上海开设它的第五家专卖店,而且它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家苹果连锁专卖店。那些迷恋苹果产品的人,很象娱乐界惯常称道的“粉丝”,没错,这些粉丝在中国干脆被称作“果粉”,据说“果粉”的阵容随着苹果公司向中国的全面进军,正在日益壮大。

那么,苹果到底是凭借什么力量,维系了如此经久不衰的消费群体?当然,毫无疑问,这首先应该归功于苹果产品的独特性。比如它的平板电脑(iPad),直到目前仍未出现一款能与其抗衡的产品,苹果的平板电脑在同类产品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仅从硬件角度讲,三星(Samsung)的产品与苹果还算有的一比,但因涉嫌刻意模仿等知识产权纠纷,三星公司在欧洲市场面临着被法院禁售的威胁。再看苹果的iPodiPhone,通过不断推出一代代更新换代的产品,苹果精心打造出了纵向整合型商业模式。通过掌控硬件和软件,苹果紧紧抓住了它的粉丝群,并且不负众望地不断给它的粉丝们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

在当今这个世界,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它不间断地创新,对此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疑问。问题是怎么理解这个创新?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就等同于技术发明,然而刚刚辞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史蒂夫.乔布斯,对于创新却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这样阐述:“创造力只是把东西联系起来。如果你问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会觉得有点羞愧,因为他们并没有真的去创造,他们只是看见了某种联系,……,他们能把以前的经历联系起来,以合成新的事物……”。

知识产权专家Stephen G. Glazier也曾这样诠释过技术发明,“发明就是规则的例外而非规则本身,新思想总是罕见的。”可见,任何创新的东西都是不多见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乔布斯所说的发现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当然也是一种创新,“联系”本身就构成了另一种新鲜的东西。

对于苹果而言,这种“联系”就是在具有独特技术特征的产品与如何将其转化为畅销商品之间寻找一种模式。而独占高端产品峰巅,打造粉丝的营销理念,便是苹果经营模式的具体体现。要打造名牌,引领时尚风潮,就必须坚守价格。既然是时尚的东西,就不能太便宜了,俗话说得好,“便宜没好货”。这里面既有消费心理在起作用,也有消费观念的潜移默化。

“技术永远要服务于一个更高层次的理念,不应‘为了技术而技术’。”乔布斯把这一理念成功地运用到了苹果的经营思想当中,并且发挥到了极致。正如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对乔布斯的评价,“他别具一格地融汇了艺术家的灵感与工程师的视野,打造出一家出类拔萃的公司……”,这话概括得十分形象生动。当你利用一件商品的技术特征,并把它转变为一件引领社会时尚风潮的东西时,你所从事的就不仅仅是开发技术或推销商品,你是在打造一批忠实的消费者,或者说是粉丝,与你一道去领略新潮产品的独特风景。

所以说,苹果的成功应该是技术与商业成功的完美结合。把苹果的商业实践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追随吧!苹果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写于2011 910

 

  中国山寨产品背后的文化解读

 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一点看法

 谈谈中美知识产权博弈

 走过9.11, 愿爱与和平永驻人间!

空巢期,“如焉”,上网女人

 

浏览(6056)
thumb_up(0)
评论(7)
  • 当前共有7条评论
  • 怡然
    expertise:
    谢谢你的评论!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也喜欢使用android 的产品,大概是基于与你一样的理由。但也有人特别迷恋苹果的产品,简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迷恋”一个品牌的产品,这大概就叫作粉丝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怡然
    葛瑜:
    我也听到过和你一样的预言,Google联手其他硬件公司与苹果的对峙比拼,自然是对苹果的莫大威胁,但这对消费者来说应该是好事呢。
    谢谢你的评论。
    屏蔽 举报回复
  • expertise
    感谢博主的议论。但我个人认为google的android更有前途。我有过iphone3g,但用了2年就转为android的产品了,现在从手机到tablet,我一直是android的支持者。android更开放,更方便和电脑联系,更符合电脑的操作习惯。
    屏蔽 举报回复
  • 葛瑜
    我觉得苹果即将进入一个败退的阶段。倒不是因为乔布斯退场,而是因为欧阳峰提到的开放平台。
    目前由GOOGLE提供软件平台加上硬件公司的群攻,跟当年微软和PC公司合手,导致令人喜爱的苹果电脑被边缘化的情形如出一辙。
    如果苹果不能开辟全新战场并推出一连串新产品,将来也就能守住少部分最坚定的粉丝。
    屏蔽 举报回复
  • 怡然
    欧阳:
    刚才在回复时忽略了你谈到的第四点,就是在新经济模式下如何进行社会再分配的问题,“精英”毕竟是人群中的极少数,当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效率的极大提高,这好象是个必然趋势,怎么样寻求最合理可接受的分配方式,确实值得思考。在你的“政经随想”系列里是否有涉猎这个问题?
    谢谢你提出的这许多引人思考的问题。
    屏蔽 举报回复
  • 怡然
    欧阳:
    谢谢你的评论!你从多个侧面对苹果模式的探究和评价,见解独到!

    对苹果“软件硬件一起做”,这种以封闭式为其技术特征的模式,有很多人提出过疑问。正如你分析的那样,它需要靠不断地“创新”来支撑,就象一部战车那样,一旦停顿下来,就有失利的风险。

    目前苹果与三星的专利大战,在欧洲、美国和日本都拉开了帷幕。苹果作为平板电脑的早期创始者,其专利权项要求保护的范围宽应该属于正常,这也是企业常用的IP保护策略,以防止竞争对手的“后来居上”。据悉德国法院已经做出三星在德国禁售的判决。

    我想起来那句话,“成功是不能复制的”,我想苹果模式就有很大的不可复制性。比如它的营销策略,还有它培育起来的消费群体,与其他同类技术产品相比,是很不同的。有人开玩笑说,微软没有比尔盖兹照常营业,但是苹果一旦失去了乔布斯,还会是Big Apple吗?

    苹果模式的可持续性,的确得靠时间来检验了。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永远的“神话”的。

    你的那篇书评,关于“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以前就读过,写得非常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当今日益变迁的世界。谢谢你的提示。
    屏蔽 举报回复
  • 欧阳峰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苹果的“创新”的确令人印象深刻。iPod,iPhone等虽然在技术上并非革命性,但的确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硬生生地创造了巨大的新市场。这种能力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我想再补充几点。

    1.苹果“硬件软件一起做”的模式,给“创新”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使它可以推出突破性的新产品而不用受到平台的限制。但这种模式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支撑。一旦创新停止而进入“逐步改进”的阶段,它在成本和开放性上的劣势就显示出来了,如乔布斯离开苹果那段,苹果在麦金塔计算机上的困境就是一个例子。

    2.一个大公司不能靠一个人(乔布斯)或一组人来支撑创新。如何建立一个可以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不知道苹果是否做到了。 

    3.这种设计上的创新如何转化为可以被保护的知识产权,也许也是一个新课题。目前苹果与三星的专利官司,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三星抱怨苹果的专利诉求过于广泛。目前苹果靠着不断的创新始终领先一步,但它的竞争者也跟得非常紧。而作为领先者,它的研发成本要比别人大得多。靠着短暂的“垄断”地位是否能收回研发投资?这对于苹果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可以持久的商业模式。让时间来证明吧。

    4.能创造“苹果”这样传奇的是极少数人。这些人为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自己也得到了不菲的回报。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但问题是,我们无法事先知道哪些人是乔布斯那样的“天才”,所以必须给很多人机会去尝试,而希望其中出现成功者。而推而广之,我们必须让很多人受到好的教育,尽管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创新”为主题的新经济里恐怕不能贡献什么价值。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机制,让目前贡献很少的人群也有一个好的生活和教育,才能期望他们之中产生下一个“乔布斯”。这就需要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产品分配方式。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以前写过一篇书评“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也许可以和你的博文呼应一下。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56604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