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的趣事》之四:聪明与智商(下)
不过我倒是教过一个顶级聪明的女孩子,叫做敏夷。除了中文英文以外,她还会流利地讲三种方言:广东话、潮州话和马来话。我从二年级开始教她中文、珠心算和数学,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几乎每次上课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因为我们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做好玩有趣的事情,比如玩数字游戏、讲成语故事、翻漫画书、看录像、背唐诗宋词、读小说看杂志、听流行歌曲等等。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居然是她的主意!要知道新加坡学生的学习压力绝对不比中国学生小,每个年级都分快、中、慢班,而且年年考试重新分班,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当敏夷提出要把大部分该学的内容带回家自己解决,而想学更有趣的东西时,我心里直打鼓,但答应偿试一下,不过前提条件是她要保持班上前几名,而且每星期的生词听写雷打不动。
开始的时候我们主要读一些带图画的故事书,后来《还珠格格》风靡一时,她迷上了赵薇, 还跟她外婆一起加入了赵薇歌迷会,成了正宗追星族。所以我们就开始重看《还珠格格》的录像,同时读原著。她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紫薇怎么说,尔康又怎么说,甚至还会背小燕子的打油诗:“前不见蹄膀,后不见烤鸭。念肚子之空空,独怆然而涕下。” 后来我们又读《神雕侠侣》,虽然配有漫画,但对话几乎是金庸的原文,很有挑战性。读完以后,我觉得她的中文程度跳到中学都游刃有余。 不过我有点担心她家长的态度,会不会觉得我们不务正业,有一次就跟她妈妈开玩笑:“你的学费都花在小燕子、杨过身上了。” 她妈妈哈哈一笑:“她喜欢就好。小孩子学习的动力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也不是逼得出来的。” 再后来我们又开始读《基督山伯爵》,但没读多少,升学考试要来了,这可是非同小可,我不敢马虎,给她全力做模拟题,她就跟别的孩子一样呱呱叫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离开的时候,她已考进了新加坡排名数一数二的莱佛士女中。我预料她会前途无量,因为她 ——聪明绝顶!
到美国以后,我的功夫主要就花在儿子身上了, 他刚来美国时三岁多,只会讲一口地道的乐山话。我总觉得他傻乎乎的, 除了不停地在幼儿园闯祸和一天三顿闹着要吃土豆以外,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我觉得教他特费力,常常忍不住对他大吼大叫:“ 教你一个人比教十个学生还累!” 不过没办法,教一点算一点吧,学点儿总比什么都不会的好。
混来混去,转眼间一年级已经读了一大半了,每天看着他背着空空如也的书包上学, 偶尔带回一两页五分钟就做完的作业单,忍不住摇头叹息,不知他究竟在学校学了些啥。有一天突然通知要考试,考三天,我们也没在意。后来拿到成绩单一看,傻眼了:一门九十多,一门六十多,还有一门21,平均分不到七十。更吃惊的是这些成绩也用作“天赋班”(Insight Program)的第一轮选拔。谢天谢地,儿子有一门上了九十,有资格参加第二轮的智商测试。这下我紧张起来,不知那个21分的该怎么办?四个选项随便瞎猜一个也有25%的概率啊!估计是完全读不懂题,所以赶紧临时抱佛脚,在网上找了一堆题,每天给他练,会不会做无所谓,关键是要知道在问什么。两星期后儿子去考IQ了,我们忐忑不安地等他回来,急急地问:“考得怎么样?难不难?” 儿子一脸无辜的表情:“不知道。一个字也没有,全部是图。你让我做的题一道也没用!” 完了完了!我垂头丧气,一点儿希望也不报了,因为一年级能考进天赋班的比例大概也就百分之十左右。
几个星期后,成绩下来,我们又大吃一惊,儿子居然考进了天赋班,而且IQ成绩还相当高,我算是彻底被搞晕了。后来更吃惊的是,听说只要这次合格了,以后年年都能进天赋班,不用再考。而没过关的孩子第二年只有很少人才有机会被老师推荐重考,能考上的是凤毛麟角,因为第二年的考题更难,而且智商的计算公式是分数除以年龄。再后来跟相关人士谈起来,说是智商在相当小的年龄就基本定型了,错过机会再怎么补也没用。再后来有人问我,怎么给儿子开发的智力,我说不知道,从没特意花钱让他学什么,只是教了中文和珠算心算,因为我只有这两刷子。后来调查发现我们这里好多个进天赋班的中国孩子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看来真应该做个研究课题: 中文/珠心算与智商的关系.
经历得越多,我好像越茫然。智商是不是等同于聪明?或者成绩好就肯定聪明吗?什么样的孩子才真正聪明?我们怎么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智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变聪明?……我越想越糊涂,看来可能是我自己的头脑不够聪明,所以还是请大家指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