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注册日期:2006-10-26
访问总量:27727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京剧《柳荫记》选段“悲切切惨凄凄”-菊舍学唱


发表时间:+-

瑞来壮怀激烈精忠报国,北雁南飞花样年华,羡慕啊。我这里费了许多功夫,可高音怎么飙也是悲切切惨凄凄的。刚学了这一段,贴出来跟两位老朋友凑个热闹,还望同好多多指教。好久没来了,也问新老朋友好!

[mp3 w=350 h=45]http://www.bbsland.org/upload_music/5846656.mp3[/mp3]

京剧《柳荫记》选段“悲切切惨凄凄”-菊舍学唱

【反二黄导板】悲切切惨凄凄,

【反二黄回龙】止不住泪湿罗衣。

【反二黄原板】梁兄啊,你好比断线风筝飘无际,

弟好比笼中之鸟有翅难飞,这凄凉有谁知?

呀,我那苦命的梁兄啊!

我岂能忍辱偷生来负义,使你在黄泉受孤凄。

弟与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决心与兄黄泉会,

【反二黄散板】做一对生生死死 永不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外闻名、家喻户晓,中国戏曲几乎各个剧种都有其版本,光京剧就有三出。其中京剧《柳荫记》由马彦祥先生1953年根据以梁祝为题材的同名川剧整理改编,王瑶卿先生任唱腔设 计,杜近芳、叶盛兰担纲主演,轰动一时,该剧继而成为中国京剧院的经典剧目之一。

近年国家京剧院复排《柳荫记》,秉承小改大变样的复排宗旨,在保持杜近芳、叶盛兰版剧本、唱腔原有韵味风貌的同时出新求变,由李胜素、江其虎主演。这版《柳荫记》添加了西洋乐器,像大提琴、电子琴、小提琴等,同时, 人们耳熟能详的小提琴曲《梁祝》旋律经过京剧化编曲,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呈现出中西合璧、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时尚气息。舞美方面,江南水乡风情的画卷 以及丛丛柳条替代了传统的单一白色二道幕,清新而富有诗意。

另一版本京剧《英台抗婚》是1954年程砚秋先生参考地方戏剧种改编而成,这出戏也是程砚秋先生的最后一部新编剧目。其中的观礼、拒婚、祭坟三场,独具风格。 京剧《英台抗婚》与《柳荫记》在场次设置、情节安排上各有侧重。《英台抗婚》一戏以[观礼][抗婚][祭坟]三场为主,而《柳荫记》在[相送][思兄][访友]三场独具匠心。

 最新的版本则是前几年为张火丁量体裁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张火丁的程派表演如火纯清,人物刻画深入细致。

几年前我曾与京歌翻唱过的一小段对唱就出于其中。好了,闲话少说,听戏听戏。

浏览(1311)
thumb_up(0)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新竹
    “生怕西皮,旦怕二黄”新解:

    意思是说,生的西瓜皮踩着容易摔跤,双黄蛋中秋节更惨,都做双黄月饼了。

    京歌师兄一声吼“蠢材!” 嘿嘿。以下是官方的说法。

    (zt)京劇聲腔板式:旦角的二黃原板唱腔

    因为男女(生、旦行当)声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演唱用大、
    小嗓的区别,及演唱音域的不同,使旦角二黄原板与老生行当的旋律不同,从旋律上分析,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如果也演唱同老生一样的旋律,会有音域不适的压抑感,不便演唱,将旋律上移四度,正好适于旦角的演唱音域,老生二黄原板唱腔移调,形成的旦角二黄原板唱腔,既很别致又与其它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有对应,也很协调。

      旦角二黄原板的唱腔与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基本相同,是四度关系。旦角二黄原板的上、下句的落音与老生的二黄原板落音,有同也有异,比如:老生二黄原板的上句可以落1、也可以落6和3音,而张派旦角十字句二黄原板唱腔《状元媒》“自哪曰与六郎阵前相见”,上句全部都落在1音上,老生二黄原板下句可以落2、5音,旦角二黄原板的下句与老生相同,也落在2或5音上,但以落5音的句子为多。这是由于旦角的演唱音域所决定的。

      京剧行内,素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之说,其原因是由演唱者对唱腔音域高度的感觉而来。所谓“怕”,是音域高度给演唱者带来的思想压力。举例说明,老生常用调门是F调或E调,如果用F调演唱二黄唱腔,音域较高的“3”音是A,而演唱用得最多的音是G和F,(也就是F调二黄上、下句的落音“1”和“2”的实际音高位置),用得比较多的是由F往低的下行音E、D和C(也就是老生二黄唱腔的常用音域范围“1”“7”“6”“5”)演唱起来不太费力。如果用相同的调门演唱西皮声腔,由西皮唱腔所决定的是A、G和F是常用音,(也就是西皮唱腔的常用音位“3”和“2”)而西皮声腔多表现激昂的情绪,激昂起来演唱行腔自然会往高处发展,因此西皮的演唱音域比二黄的实际音域要高,老生西皮唱腔的音域在“中、高音区”,而二黄的音域是在“中、低音区”,西皮的常用音,等于二黄唱腔少用的高音,所以老生演员有“男怕西皮”一说。

      旦角二黄唱腔比生腔高四度,音域自然要比老生的高,有了“女怕二黄”一说,因此旦角的二黄常用调门,比西皮常用调门要低。

      下面我们介绍唢呐二黄原板,对用管乐伴奏的二黄原板做个了解。

      在京剧传统戏中的唢呐二黄,用G调演唱正宫调。对伴奏主乐—唢呐的调门,应有严格要求,传统式的伴奏是用降E调的唢呐变“正宫调”(G调)把位演奏,也有就用D调唢呐变把位伴奏的。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京剧器乐唢呐的调门,从降E调的传统唢呐,已变成了E调的唢呐(有时因器乐本身,或演奏水平造成的唢呐调门偏高现象比较普遍)用E调的唢呐、正宫调(G调)的把位演奏唢呐二黄,实际上已不是G调,而是A调了,也就是传统调名的乙字调。如果说E调唢呐本身就偏高,虽是变把位演奏,结果不是G调,往往比A调还要高小二度,问题就会更严重,用这个调门,演员很难演唱原本音域就高的唢呐二黄唱腔。

      这一点值得演员和伴奏员注意。

      上面我们分别介绍了京剧表演各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因二黄原板是二黄所有板式的根基,请牢记二黄原板的唱腔结构特征:老生、老旦、花脸等用大嗓演唱的行当,二黄原板上句的第一分句落“2”,第二分句落“1”,第三分句(也就是上句的落音)落在“1”、“6”“3”音。二黄原板下句的第一分句落“7”、“3”,第二分句落“6”,第三分句(也就是下句的落音)落在“2”“5”音。

      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和小生行当,二黄原板上句的第一分句落“5”,第二分句落“1”,第三分句(也就是上句的落音)落“1”。二黄原板下句的第一分句落“7”、“5”,第二分句落“6”,第三分句(也就是下句的落音)落“2”、“5”。

      二黄原板是二黄声腔的基本板式,我们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为后面介绍二黄的其它板式的唱腔打下了基础。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