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兰

注册日期:2009-02-11
访问总量:41881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谈谈《中国远征军》的软伤和硬伤


发表时间:+-

谈谈《中国远征军》的软伤和硬伤

文/苍兰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看完过半,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遗憾。

感慨的是中国军人在国家“极贫极弱之极”的背景下打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而这段历史在被尘封60多年后,在大陆终于得到了相对真实的反应。遗憾是有很多的软伤和硬伤,使这部电视剧很难成为《人间正道是沧桑》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品。

感慨,留在后面慢慢分享。

这里先谈谈《中国远征军》中令人遗憾的软伤和硬伤。

我相信,无论是编辑和导演都是要力求还原历史的。电视剧中很多有关远征军的细节,包括战士们身穿的草鞋,包括英军的自私和无能,包括败走野人山的惨烈,都可以在凤凰大视野和央视探索与发现的《中国远征军》记录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力求还原历史的同时,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也犯了很多让人难以接受的历史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如同一盘好菜中的异物,使盘中的美味顿时让人难以下咽。这些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低级错误就是《中国远征军》硬伤。令人遗憾的是,只要是影片的历史顾问稍微有一些常识,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硬伤之一:伊丽莎白女王提前登基? 第十集,当英军在仁安羌被围时,英军断粮断水,士气低落。军官查尔斯呵斥士兵鼓励士气。令人震惊的是查尔斯竟口口声声称英军是属于英女王“her majesty" 的部队。其实在二战时期,英国的国王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即本年度或奥斯卡最佳影片和男主角奖的《国王的讲演》中的国王)。而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在1953年才登基。所以,查尔斯应该说英军是属于英国王(his majesty)而不是女王(her majesty)。一个反应二战历史题材的作品竟然弄把主要同盟国的国君弄错,这种低级的错误实在是不能让人原谅!

硬伤之二:史迪威将军与孙立人将军是校友?史迪威将军毕业于西点军校,孙立人将军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两人虽然都是美国军校毕业,但是确并不是师出同门。在第十一集中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总指挥罗卓英竟然称史迪威与孙立人是弗吉尼亚军校的校友,而史迪威也没有否认。这样的错误,让人吃惊。

硬伤之三:玛丽莲梦露早熟? 为了表现英军的腐败堕落,剧中反复显示在英军的营房中有大量玛丽莲梦露的风骚照片。其实在1942年的时候,梦露只有16岁,还没有出道,更没有拍出她那些经典的照片。剧中显示的那些照片实际上都是二战后梦露拍的。如果用在朝鲜战争美军军营倒是并不为过。

硬伤之四:抗战之时中国已经痛失外蒙? 另外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在第二十九集中国驻印军军营的中国地图上,外蒙的颜色居然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所以中国的地图过早地变成了现在的雄鸡状,而不是民国时期的枫叶型。这样的错误,也是太不应该!!!

一个以反映史实为宗旨的电视君,却接二连三地出现这许多非常低级的历史错误,已经注定了《中国远征军》很难成为《人间正道是沧桑》那样的精品。

谈完硬伤,再谈谈《中国远征军》的软伤。

最大的软伤,就是有关《新华日报》的情节。我可以理解编导们为了保证影片能够通过政审,不得不加入这些情节。但是,相关情节加入得非常牵强,而相关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生硬。每每看到这样的情节出现,我就不禁要跳过。呵呵,没有办法。虽然被迫吃夹生饭,俺总有将生米挑出来的权利。

另外,韩绍功于何玉姝之间的感情纠葛也不大和情理。韩绍功深爱的妻子刚刚在一年前为了救何玉姝而牺牲,他的母亲和妹妹就都盼着韩绍功迎娶何玉姝。婆婆和小姑对故人薄情至此,也让人难以接受。

除了细节上的软伤外,《中国远征军》在剧情的精炼和镜头的精致程度上也与《人间正道是沧桑》有着不小的差距。

 

不过,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软硬伤,我还是为剧组选择《中国远征军》这样的题材而叫好。而且,该剧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如戴安澜将军的朔造就相当感人。有时间,我会写一写这个让我泪流满面的  "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第一人”的一代儒将戴安澜将军。

(谢绝转载)

苍兰有关《中国远征军》影评

《中国远征军》随感:有关敬畏

浏览(1698)
thumb_up(0)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苍兰
    logicalworm 好,
    对于新华日报的相关情节,与你有同感。不过,因为懂得这样的影片要面对的压力,也就只好无奈的一笑了之。
    倒是那些历史常识的错误,实在是让人遗憾。这样接二连三的历史常识的错误凸显了制作团队的粗糙和浮躁。只要是编,导和顾问,审片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好好把关,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就可以避免。
    这些荒谬的错误,如果出现在一个不是历史题材的片子还好,但是对于《中国远征军》这样一个悲壮而严肃的历史题材里,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对远征军将士的不尊重。
    屏蔽 举报回复
  • logicworm
    那几处硬伤其实倒没什么,对情节和主旨没什么大的影响。

    倒是那个“新华日报”的软伤,确实让人觉得倒胃口。哈哈,不说也罢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