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称义

注册日期:2010-08-15
访问总量:11872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本源论与人伦观--浅谈佛教的两大根本性错误


发表时间:+-

错误的世界本源论,佛教认为是“缘起性空”,所谓“万物本来自性空寂”,固然我们看到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有生有灭,如同虚空一般,但是这个美妙的世界叫我们无可争辩的认识到有一位全能全智永生的至高上帝在掌管这一切,是他从无之中创造出万有,佛教错误的抓住了这世界的一点现象--虚空,却没有全面的认识到现象背后的主宰者--上帝,其实上帝叫我们活得如同“一声叹息”,是叫我们认清楚我们自己是如此的软弱,叫我们归向他--创造世界的主,因为“当归回生命的主上帝”这是我们被造的目的。
于是乎佛教似乎成了一种执着于执着的“执着”,即执着于“非法非非法”,“非空非非空”之“法”与“空”的执着,儒家的王阳明称此为“顽空”。
所以《金刚经》说:不以色相,身相见如来,斯是人行邪道。但是佛教拜偶像却是最为盛行的。为什么?因为说的做不到,罪性空不了。

错误的人伦观,这个错误是由上一个错误发展来的,既然佛教认为这世界是源于没有生命,没有道德律的“虚空”,只有各样的“机缘”来变幻成各样的“恒河沙数的”事情。所以也就无所谓天理,于是也就无所谓人伦,对佛教来说,人伦的一切似乎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佛教的根本经典是否认家庭的,否认伦常的,否认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的重要性,以功利主义的了脱生死为目的,虽然说在华人的佛教圈里面也有一些儒家化的以孝道为内容的经书,但是根本上的方向是无法掩饰的。这样的人伦观发展下去,佛教到后来就错得离了谱,什么“孽力”论说前世是人,后世是“六道”了,或前世是“六道”,后世怎么着就成了人了,六道一阵轮回,错谬就没有边际了,不需要实证,不需要逻辑,信口说就可以了。

佛教错误的这种风格,佛教错误的本源论与人伦观,与印度文化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印度教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视佛教为异端,但是无疑的两者之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作为典型的多神偶像崇拜体系,从信仰的角度讲,佛教无疑是相当混乱的。

胡适曾经相当实事求是的严词批判印度文化与佛教,现在都不太有人像他一样说话了,甚至都不太有人像他这样去考证了。


浏览(646)
thumb_up(0)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因信称义
    出世,入世这个提法,很佛教,也是很不合常理的。
    今日就算一些佛教的人士,比如星云这些人,都提倡所谓人在世间,心在山林,出入之间,原无一定之论。
    其实出世又如何,释迦又何尝能够解脱,人的一切罪性,无论出世入世,都无法洗净。
    人能够得救的,唯有靠耶稣基督的宝血。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岸
    一般说来,用一种宗教的观点与评价另一种宗教的观点的方式是不可取也是毫无意义的,以为任何宗教都具有排他性的基本特点,因此是没有交集的。
    从哲学的角度讲,世界是可以用数学来描述的,那么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交集如何比较?
    这就是你这里的误区。
    至于佛教或佛学,本质上是提倡出世的概念,而与一神论的上帝有关的宗教,不论基督还是伊斯兰,都是教导人们入世的理论,两者没有任何相干性。选择出世的生活哲理,还是入世,那是个人的选择,不是上帝规定的,否则上帝就不要使人有选择的能力才对。这是关于上帝虚无的一个很有名的argument。

    所谓虚无主义,具体的表现就是假设前提,因此形成与现实的隔离从而失去意义。你这里的假设前提就是造物主的存在,这个东西在现实世界是不被认为有确定的事实的,因此学校里不能讲授,这是法律定义的。

    出世的概念给人一种对事物解脱的方式,金庸写过为什么会学佛,是因为在儿子死后怎么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而佛学给了他另一种解释,大概只有人在某种情况下才会如此认真地考虑这类问题。
    而无关的人是不能够理解的。
    入世和出世的本质区别在于入世就不得不遵循世人的生活环境下的规矩,这就是上帝为核心的宗教,不论犹太,基督还是伊斯兰都有过社会道德规范指南的作用。
    入世不得不趋同,比如承认上帝的存在和作用。。。
    因为你的行为和思维影响他人,所以叫入世。
    而出世则完全是个人的事,如何才是体会出世,怎样做,都是没有共性的,因为出世不会对他人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没有必要趋同。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