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称义

注册日期:2010-08-15
访问总量:11872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儒家的上帝与以色列的上帝


发表时间:+-

当我们说到至高上帝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上帝是不分国界的上帝,他是独一而超越的上帝,他不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也不只是中国人的上帝,也不只是美国人的上帝,而是全人类的上帝,乃是普天下的上帝,所以他也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中国的上帝,乃是万国万民的上帝。

儒家从他们的角度所认识的上帝,到今天似乎是一位隐藏了的上帝,他沉默已久,曾经他的子民只有借助皇帝在天坛祭祀皇天上帝才隐约的知道他的存在,现在皇帝已经没有了,祭祀也没有了,尧舜禹汤文武的上帝似乎已经完全隐身了。

但其实,那位全人类的上帝,也是中国人的上帝,乃是已经选择在以色列, 完全的启示他自己,就是那位上帝的赎罪羔羊,他的独生子,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自己。这就是上帝,很特别的上帝,他广有天下,却选择了一个弹丸小国的以色列,一个小到不小心就要亡国的小国来启示他自己,而不是其他的强大帝国, 因为他本是强大的上帝,三位一体的上帝他独自行事,掌管着世界与历史。

只是他所选择的这小国以色列民,并不顺服,他们以为他们有律法可以夸口,就像儒家以为他们有道德性命,也就是有良知良能可以夸口;但是上帝叫律法与良知这两样都落了空,告诉人们只有耶稣基督,也就是上帝的独生子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如同《罗马书》所说的,以色列的圣徒和外邦的圣徒,都是籍着主耶稣基督的宝血,才得以洗净罪恶,得称为义,他们在主耶稣基督里面合而为一,都是因信耶稣基督而称义。

上帝一定要叫所有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就是整个非犹太的所谓外邦世界,都明白自己是无法自救的。然后耶稣基督的钉十字架才有意义,因为那是上帝自己的拯救,当初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时候,有一只公山羊预备在那里,就是耶和华以勒,意思是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那预备的是上帝自己的儿子要作为祭物献上。如果人的仁义道德与良知有用,上帝的儿子就白钉十字架了,而且其实上帝的独生子本是仁义道德的源头。

所以到哪里去可以找到寻找那位尧舜禹汤文武的上帝呢,必定要在犹太的伯利恒,在以色列的拿撒勒,不然的话,就没有地方可以找到他了。若不仰望那位钉在十字架上承担我们罪孽的赎罪羔羊, 就再也不会找到尧舜禹汤文武所敬畏的上帝,那位乃是仁爱的极致,万国的君王,君尊的祭司,永远的基督。

浏览(11744)
thumb_up(0)
评论(27)
  • 当前共有27条评论
  • 因信称义
    挖泥baba提到在儒家的上帝信仰中,没有中保,也就是天人隔绝,上帝与人的隔绝。

    以色列的上帝,才是启示自己的上帝,才是设立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作为中保的上帝。
    屏蔽 举报回复
  • 因信称义
    天不变,道亦不变,归根结底是上帝不变。
    屏蔽 举报回复
  • 因信称义
    救恩出于上帝自己,这是东西方的一神信仰该有的一个共同归宿。
    屏蔽 举报回复
  • 因信称义
    儒家的四书从来就没有将善和德放在第一位,不知道你何来这样的看法?

    《大学》《中庸》之所以列为四书之首,恰恰是他们将至高之天,也就是至高之上帝尊为第一位,是一切良善良知与美德的源头。
    儒家的问题不是没有上帝,而来他们失落了对上帝的信仰,找不到那位赐人美德与良善的上帝,直到耶稣基督来,才完全的完美的启示了上帝自己,就是良善与美德的本体与源头。
    屏蔽 举报回复
  • 玄野
    天不变,道亦不变,只是社会环境不同了。当年朱熹将大学列在首位与当时的儒学独大有直接的关系,而他自己也并非将善与德放在最高的位置。作为中国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降一格,或者对其在天道与上帝层面的信仰视而不见,然后用基督教的神学再来批判一番,远远超出我等的理解能力。
    屏蔽 举报回复
  • 因信称义
    玄野兄,

    你的文章已经拜读,不能苟同。
    恕在下直言,玄野兄的问题是对儒家的经典把握不够,讲儒家,讲孔孟之道,离不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离开四书去谈儒家,很抱歉,那就不是孔孟之道,也就无从谈起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玄野
    信义兄将上帝理解成对所有人类万物的上帝,的确很合耶稣的圣训。愚者也是同样的认识。如果儒家的思想真的如同仁兄所见到的自以道德性命为义的话,中华文化归于基督教可能是很好的归宿。但是,问题是这个大前提并不是事实。中国的儒教核心并不是停留在道德上,而是更多的建立在天道上,是可以和上帝完全对位,而且又没有亚伯拉罕系宗教从其种族角度出发添加给上帝的那些属性,是纯净得多的信仰。认为儒教以道德为根本是肤浅的误解,主要出在孟子和朱熹的身上。倒不是二人将中国信仰从天道降低到了道德,而是他们对道德的强调导致了后世的片面理解。这种强调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的,有体用合一的味道,但后人却认为是最核心的信仰了。孟子这人很善良,提出性本善的观点,但是其信仰根基却依然如同孔子的天道。朱熹将提倡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大学放在儒学的第一部经典的位置也导致了后代的误解,但是他所信仰的绝对是天道,在其他的著作中,他的这一信仰表现得很深刻而且坚固,从那句被人广泛误解的"存天理灭人欲"就可以看出来。关于大学的问题,愚者有一篇短文,请指教。
    http://blog.creaders.net/vinsonqu/user_blog_diary.php?did=72012
    屏蔽 举报回复
  • 因信称义
    确实,唯有通过作为中保的耶稣基督,人才能够认识上帝。
    儒家的思想里面,有没有中保这个概念呢?儒家只有率性之谓道,儒家的道还是在于遵行天命,并没有救恩与赦罪之中保。不过孔子似乎有点这么样的感概,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也,这里的道基本上是有点救恩的影子的,就是胜过死亡的道,是生命之道。
    孔子的问题是对性命与天道,很多是不知道其详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因信称义
    回玄野兄:

    如何说是从普世角度来讲,上帝本来就是普世的上帝啊。
    屏蔽 举报回复
  • 因信称义
    回山哥:

    孔子的整个思想是建立在“天命谓性”这个基础上的,现代的考古发现,郭店竹简有“性自明出,命自天降”的记载,所以孔子的“天”明显是对上帝之至高与尊贵的一个尊称。

    孔子的问题确实是对信仰有表面化解读的倾向,但是并没有法利赛人这么严重,但是后代儒家法利赛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孔子很难说没有责任。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