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散人

注册日期:2010-11-17
访问总量:29502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美国妈妈值得中国妈妈借鉴


发表时间:+-

热闹一大阵之后,虎妈的话题终于成了冷饭。

然而,教育孩子的事,却是每日每时挂在心头。就此而言,不管炒与不炒,虎妈这个话题永远不会变做冷饭。

诚如一位网友所说,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个孩子、每个妈妈也都不一样,各有各的教育孩子方式。但是,如果虎妈只是一个特例,与别人无关,那么大家决不会为一位炒作自己新书的蔡女士投入如此大量的时间、情感、口舌和笔墨。也就是说,大家心里都明白,尽管中国妈妈们千人千面,却有着鲜明的共性。虎妈的形象极端而且夸张,但中国妈妈们从虎妈身上,或多或少总能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一位网友说得好:一个强大的中国真正走向世界、领导世界,只有中国妈妈们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世界级人才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道出了对中国妈妈的期许,同时也点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中国妈妈而言,这样的作为和成就不但是将来时,而且是虚拟语气。然而,对美国妈妈来说,这种作为和成就则是过去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

有这样一种说法:母亲造就民族。一代复一代的美国妈妈养育出的孩子,构成了美国社会。一代复一代的中国妈妈养育出的孩子,构成了中国社会。中国妈妈们离开中国社会,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把自己和孩子的未来交付给美国社会,这本身就是对美国妈妈教育子女方式的肯定。按照时髦的说法,就是中国妈妈用越洋机票,为美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投了赞成票。

由此可见,尽管美国妈妈看上去远不如中国妈妈那么精明,有时甚至还显得傻乎乎的,其实她们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妈妈借鉴。

古代澳洲有一个部落,以圆柱形头颅为贵为美。土著们生了孩子后,趁头骨尚软,用布带紧紧缠住。所以,这个部落土著的头都是圆柱形。

很多中国妈妈手中都有这样一条布带,或长或短,或松或紧。在美国妈妈那里,较少看到这条布带。这条布带不是用来缠绕孩子的头,而是妈妈按照自己的意愿,缠绕孩子的志趣、事业、生活。

望子成龙,无疑是中国妈妈们的最大愿望。妈妈手中这条布带,就是为了把孩子磨炼、打造成龙。问题在于,并非每个孩子都具备成龙的资质。明明是中马之资,硬要他与上马并驾齐驱,并非绝对做不到,但只是勉力为之,终其一生都会很累。如果是下马之资,即使囊萤映雪,也无法与上马比肩,而孩子辜负了妈妈“望子成龙”的期盼,心头的阴影会使他多么痛苦。

美国妈妈对孩子的态度看似放任,其实不然。每个孩子的性格、才能、兴趣、志向各不相同,只要把握住大关节处,教孩子诚实、正直、负责任、有爱心,将来他们就会在社会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中国,常听妈妈们这样训斥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念书,长大了卖冰棍儿去!

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很强,中国妈妈自然会贯彻执行。住在山脚可以观花,住在山腰可以听泉,住在山顶可以赏月,各有各的味道。然而,在中国妈妈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赏月高。其实,硬把孩子推上山顶,可能他不觉得美,只觉得冷。

美国社会的等级观念比较淡薄,美国妈妈不大在乎高低贵贱、三六九等,所以对孩子的态度就从容得多。在她们看来,不管孩子成龙成虫,是在华尔街呼风唤雨,还是在街头摆摊叫卖热狗,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北维州有一所托马斯.杰斐逊科技中学,简称TJ,是需经考试入学的公立高中。每年美国全国公立高中都有前一百位排名,而TJ从不参加排名,因为TJ学生的平均成绩远远高于全国排名第一的高中。对本地区这样一所顶尖高中,美国妈妈的态度是:如果孩子对科技感兴趣,就去考一考,事先不做任何准备。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妈妈和其他亚洲妈妈入住北维州,同步出现了越来越多收费不菲的补习班。孩子进入补习班,接受大强度、有针对性的辅导,目的只有一个:考入TJ。亚裔占北维州人口的百分之十一,而去年TJ新生中的亚裔超过了一半。

设置考试的本意,是测试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学习能力,并非测试应考本领。TJ的入学考试本来一直维持着考试的本色,但现在已经变色变味。

TJ只是展示全豹的一斑。

培育、维护一件好东西很难,而毁坏它则很容易。在毁坏的过程中,可能会使某些人暂时获益。但凡是对群体有害的做法,到头来总会伤及所有的人。

如果中国妈妈能和美国妈妈一道,为孩子们保留一个宽松祥和的生活、学习环境,不把牧歌变成战歌,不把牧场变成战场,那该多好。

1/24/2011

浏览(4959)
thumb_up(0)
评论(10)
  • 当前共有10条评论
  • 钟楼散人
    谢谢多思留言和鼓励。

    我也听过一些你说的那种情况,当父母的实在应当有所警醒。国内社会、观念的不正常,造成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正常,孩子们很受苦,也是无可奈何。既然到了美国,还是应该让孩子过的舒畅一些。
    屏蔽 举报回复
  • 多思
    非常赞赏博主好文,也非常赞成以上留言所表述的观点。我有两个好朋友,他们的女儿都很出色、很优秀。一个进了托马斯.杰斐逊科技中学,但那里的亚裔比例实在很高,本人的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压力也很大,最终她被杜克大学录取;另外一个没有进托马斯.杰斐逊,只是进入一个比较普通的高中。那里亚裔比例很低,个人优势得到较大发挥,先后担任学校的网球队队长和校刊编辑,后来被宾大沃顿商学院录取。

    这两位女孩子的经历似乎可以提醒我们:除了个人爱好与天资以外,还应注意扬长避短。正如文中所说“为孩子们保留一个宽松祥和的生活、学习环境,不把牧歌变成战歌,不把牧场变成战场,那该多好。”
    屏蔽 举报回复
  • 钟楼散人
    多谢马黑兄美言鼓励。

    前几天读了马嫂回忆兵团驯马的文章,非常喜欢。
    屏蔽 举报回复
  • 钟楼散人
    多谢欢乐兄鼓励。

    读了你的文章,很受启发。孩子最需要的是寻求幸福的能力,说得太对了。我们努力做得一切,都是在为自己、为孩子寻求幸福,可是我们的很多同胞好像越来越看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成年累月地努力打拼,结果是南辕北辙。
    屏蔽 举报回复
  • 钟楼散人
    同意昭君的看法,中美教育应该取长补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看到并且承认人家的长处,而中国妈妈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你提出的“拔苗助长”很重要,我在这个帖子里忽略了这一点。妈妈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在这个“拔”的过程中,让孩子损失了太多的东西。

    “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最重要,完全同意。

    多谢昭君的鼓励和留言。
    屏蔽 举报回复
  • 钟楼散人
    谢谢芹菜的鼓励。

    你可能没有注意,其实我这次已经接受了你上次提出的建议,把这个帖子放在童坛了。无论如何,还是谢谢你的支持。

    同意你的看法。东亚和南亚的妈妈们身上都有虎气,而中国妈妈的虎气可能最重。
    屏蔽 举报回复
  • 马黑
    我喜欢这句:

    “中国妈妈们离开中国社会,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把自己和孩子的未来交付给美国社会,这本身就是对美国妈妈教育子女方式的肯定。按照时髦的说法,就是中国妈妈用越洋机票,为美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投了赞成票。”

    作者写的文章思考的角度都很独到新颖,文章都不长,但句句都在点上,观点鲜明,没有任何多余无用的话,读起来流畅痛快。喜欢!
    屏蔽 举报回复
  • 欢乐颂
    “不把牧歌变成战歌,不把牧场变成战场”,散人写得好!

    我两个邻居的孩子都在TJ,想不到现在就开始有针对TJ的补习班了。我去年还写了一篇文章,就怕这种应试教育,果然狼来了。
    http://blog.creaders.net/odetojoy/user_blog_diary.php?did=65884
    屏蔽 举报回复
  • 昭君
    顶好文!中美教育各有所长,如能取长补短,则为上选:)。

    对文中这两段话尤其有同感:

    “问题在于,并非每个孩子都具备成龙的资质。明明是中马之资,硬要他与上马并驾齐驱,并非绝对做不到,但只是勉力为之,终其一生都会很累。如果是下马之资,即使囊萤映雪,也无法与上马比肩,而孩子辜负了妈妈“望子成龙”的期盼,心头的阴影会使他多么痛苦。”

    “美国妈妈对孩子的态度看似放任,其实不然。每个孩子的性格、才能、兴趣、志向各不相同,只要把握住大关节处,教孩子诚实、正直、负责任、有爱心,将来他们就会在社会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所以“拔苗助长”也许能让孩子一时有出众表现,但不可能让他一直出色,因为家长的“拔”,最多也只能在中小学阶段有作用。孩子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就得靠自己啦:)。当然,“虎妈”的观点是,好的习惯和坚韧的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小时候“培养”的,这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说到底,还是“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最重要!
    屏蔽 举报回复
  • 芹菜
    同感。如果把不同族裔的妈妈们放一起阅读虎妈妈的著作,我相信中国妈妈这一群应该是最能relate的。

    又一篇好文。我转去童坛了,不管你同不同意。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