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散人

注册日期:2010-11-17
访问总量:29502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请不要为马克.吐温整容


发表时间:+-

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问世已经一百三十多年,其间曾多次再版,而内容分毫不变。

然而,定于今年二月上市的新版《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却是一个经过整容的版本。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二百多次的字眼“黑鬼”(N-words),都被代之以“奴隶”(Slave)。

为什么要这样做?出版商(Newsouth)的理由是:“黑鬼”这个字眼与时代潮流不符,会使很多读者感到不快。换句话说,就是“黑鬼”这个字眼有悖“政治正确”的原则。

马克?吐温的小说反映的是十九世纪美国的社会现实。为了取悦读者,为了“政治正确”,不惜让一面反映历史的镜子变得模糊,恐怕并不妥当。

如果为了“政治正确”,就可以对马克?吐温的小说做手脚,那么,需要整容的岂止是马克?吐温。口子一开,就会越开越大,文学这面反映历史的镜子势必支离破碎,不堪为“鉴”了。

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遭遇,想到《欧阳海之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几乎是人人捧读的革命小说。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欧阳海读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茅塞顿开,心中无比畅快。刘少奇变成叛徒、内奸、工贼后,《欧阳海之歌》的这个情节也随之改变:欧阳海读《修养》,越读越来气,终于一气之下把书丢出窗外,不偏不倚,这株大毒草恰好掉进窗外的垃圾箱里。

为政治正确而修改文学作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不可取。在“政治正确”后面,往往都是对历史、观点、情感的扭曲。只图一时方便、轻忽真实的做法,通常会引人偏离正道,去绕弯路。

历史是永存的,而政治是权宜的,因此历史比政治更值得尊重。历史不仅仅写在教科书里,而且也反映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那二百多个“N-words”里。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所以,还是不要为马克?吐温整容吧。

1/6/2011

浏览(1518)
thumb_up(0)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钟楼散人
    西岸兄说的很有道理,教科书里有什么,学生自然就会学什么,所有很多文学名著不适于做中小学生的教材。如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这个“洁本”只是作为中小学生的教材,自然无可非议,小孩子长大了,还有原著可读。但是,这个修改过的版本似乎是面向所有读者的,所以出版商和编辑的初衷还是为了政治正确而不顾历史的真实。这种做法如果可以被接受,那么需要修改的东西就太多了。

    我想,不管历史是什么样的,不管历史的某些片段是多么丑恶,保持历史原貌应该是最高的原则。按原则办事总会有代价,但权衡下来,还是得大于失。

    多谢西岸兄指出问题并讨论,我觉得获益很多。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岸
    正好昨天在车上听了NPR的讨论,觉得有点意思,如果熟悉美国社会的“潜规则”的话,事情并不是你这里说的这样简单。
    从文学作用和历史观的角度讲,这个修改是非常负面的,因为人们是不可能否认历史的,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可能永远根据如今的现实需要而永远修改,但是。。。

    什么事情都有个但是,就是这次修改针对的读者对象是什么?
    上面的观点,对于具有成熟世界观和伦理基础的成年人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理解的,书里的N word人们是可以接受和能够用今天的political correct的观点来认识,但是对于世界观和生活经历还没有形成的孩子呢?
    那就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其实不仅仅是可能,根据墨菲定律,是一定。
    美国的社会定律是指要不是禁止的,就是合法的。对于学校的孩子来说,把教材里的内容用在现实生活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使用N word来形容黑人族裔就被认为是无所谓。孩子未必认为这是正确的,但在表达对生活现实里的冲突时(比如与黑人孩子的冲突),用这种方式来贬低对方会被认为是合理的和不可以干涉的。这种现象是美国这种法律体系和社会习俗的特点的结果(就是law does not represent common sense,你不能因为一件事不符合社会认知而宣布不可行),在昨天的讨论里有一个中学教师就是这个意思。
    但这种可能的现象会使双方的孩子从潜意识上受到伤害,无论是黑人还是非黑人,这个结论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而其伤害会在很久以后,在孩子长大有了报复社会或个人的能力后才会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社会可能要承担损失。这也是为什么在多数国家学校里对孩子的书籍内容是有选择的,一般与成人不同,连法律的适用性也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昨天call in 的教师的谈话内容看,如今学校基本都回避使用这本书作为教材,因为这个因素而把美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书籍排除在学校之外显然是出于为了降低可能的在学校范围里发生的种族歧视现象的无奈,当然也是可惜的。
    有一种观点是如果教师在使用这类书的时候事先解释N word在书中的作用和与现实社会观念的冲突就可能避免这种负面影响,但从call in的教师的解释里证明很多孩子并不能理解。
    从这个角度讲,避免原著中的N word并非没有理由。
    大概唯一更“合适”的解决方法是产生针对不同读者的版本,比如所谓“洁本”的概念,这是我的看法。
    墨菲定律是if it could,it will,就是说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发生。如果在学校里有N word作为正常的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就会发生学生用这种不被如今社会认可的非政治正确的语言来攻击黑人学生的现象,而且会被比分学生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客观上形成种族歧视的现象,违反宪法体现的民权精神,而作为一个教育体系是应该避免这种可能的。
    这个事件实际上是体现事物的适用范围的概念,因此不能只从成人的角度来理解。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