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钢琴:美国老师? 中国老师?
新学年开学前,也就是8月份的时候,小子换了钢琴老师,从音乐学院的美国老师手里转到了在家里教课的中国老师手下。
给小子换老师,不是美国老师不好,相反,是太好了,脾气尤其好。美国老师是个温文尔雅的中年女士,说话和风细雨,不急不慢,在她的眼里,小子就是一个可爱无暇的小天使。老师说过很多次,她很享受给小子上课的过程,愉快,有趣。两年来,老师以她的耐心爱心,变着花样的鼓励加赞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小子领进了学习钢琴的大门,也把小子学习钢琴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仍记得两年多前,小子说要学弹琴时,我心里是没谱的,不知道他能坚持多久,抱的是走着瞧的态度。现在两年都坚持下来,从小子对学习钢琴的态度和平时练习的自觉程度上看,学琴之路有望可以继续延伸。。。。
是不是该给小子换个老师呢?这样的念头不禁冒了出来。考虑到小子在美国老师的蜜罐里腻着,有些被“宠坏”了,老师偶尔委婉的“批评”声音显得太单薄,穿透力不强,钻不进小子的耳朵里去,一个练习曲磨叽好久才能通过。从那么些年观察丫丫弹琴的体会来看,小子的基本功、手型也有问题,美国老师很注重对孩子乐感的培养,但对孩子的指法和技巧的要求很少。 要想把小子往上提溜提溜,需要一些来自老师的“挤”和“压”。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说了: “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还有,音乐学院的学费,不管经济是不是景气,通货膨胀率是高是低,年年照样匀速上涨,今年的小时收费就要冲破三位数的关了,这可是外面多数私人老师双倍的价码。一小时一百美刀,秒针动一下,一个半美刀就从指尖上流走了。虽说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资是不计回报的,但是在有不同选择的情况下,“支出”和“回报”难免就被摆到天平上称量计较一番了。
领着小子去跟中国老师面试。以前和中国老师就认识,丫丫曾在她那里短暂地学过一个暑假。中国老师在本地是有名的严格,有时候训起孩子来是不留情面的,但有一点,大家都承认她的钢琴课确实教得好 。中国老师收孩子比较挑剔,去之前,对她能不能看中俺家小子心里没底。跟小子交代,老师可能比较严肃,她问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不要害怕。没想到,这次跟中国老师再见面,发现她跟几年前比大不一样,变随和了,也许是家里两个孩子都上大学去了,轻松了的缘故。老师跟小子的对话进展很顺利,随意,之间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换老师啊?小子眼睛都不带眨巴的:You are cheaper。俺在边上暗暗叫苦,额滴天。。。这也太赤裸裸了吧。俺尴尬,老师倒很坦然,被孩子的直率逗得哈~哈~大笑。
中国老师没犹豫,收了小子。接下来是跟美国老师写信,商谈转学之事。这个过程很纠结,知道美国老师舍不得小子,会难过,我心里也很内疚,觉得自己罪过呢,硬生生把小子从老师手里给“抢”走了。果然,老师挽留,一封接一封的信,最后使出的杀手锏:按30分钟付费,每次给小子免费加时。那天坐在办公室里,读到美国老师发来的那封信,我深深地被老师的诚意感动得泪眼婆娑。。。只好答应,等我们再回到音乐学院学琴时,一定把她和小子的师生缘给续上。
小子在中国老师这儿受训三个多月了,老师对小子虽严格,但还是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老师常跟小子开玩笑:小子,我俩现在是“蜜月期”,等过了“蜜月期”,交代的作业不完成,或是完成得不够好,我是要吼人的哦。小子在中国老师的“挤压”下,指法和技巧改善了不少,几个月内已经pass了好几个曲子。能记住曲子,弹的时候不出错,通过老师的检查就算是pass。写到这里,想起一句话:You only get what you inspect, not what you expect。很多时候,这句话很实用。
昨天,小子一口气通过了 Sonatina Op36 No 1 (Clementi)三个部分的演奏,回家的路上高兴得嘢~嘢~的。下面是弹奏的录像,有影像,有证据,呵呵。
Sonatina Op 36 No 1 Spiritoso (M. Clementi)
Sonatina Op 36 No 1 Andante (M. Clementi)
Sonatina Op 36 No 1 Vivace (M. Clementi)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