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

注册日期:2008-09-10
访问总量:41465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八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的不是我们中国人


发表时间:+-


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经整整65周年。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对于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胜利的,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我年轻时候在大陆所受的教育告诉我: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内战”,抗日的主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最终战胜日本的是苏联红军。由于苏联出兵东北,才最终打败了日本。

直到5年前,中共领导才对这段历史提出了新的说法,不再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作用”,承认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贡献,把颠倒了整整60年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日本不仅侵略了中国,也侵略了朝鲜、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方,它所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甚至包括澳大利亚、新 西兰和印度。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中国战场又只是太平洋战场的一部分。那么,日本战败的关键是因为苏联出兵? 还是因为美国参战的结果?这一段历史应该怎么看?

今天的年轻人,也许根本就不知道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不仅没有参战,反于 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直到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美、英两国的催促下,斯大林在获得各种战后承诺条件(苏联获 得库页岛、千岛群岛和旅大海港的使用权)之下,才在1945年2月4日的雅尔塔会议上,同意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宣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8月8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大使,正式对日宣战,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苏联南下中国东北的150万大军,不是从西线调运过来的,而是早就屯兵西伯利亚,眼看中国艰苦抗战,它却严守“中立”,按兵不动。显然,斯大林是在最后一分钟拣了一个便宜。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竟能在出兵后一个星期之内打败日本?现在想想真是神话,但那时我们都信以为真。

美国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立即对日宣战,到1945年9月3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整整4年零9个月,美国几乎是独力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英国忙于欧洲战场,无暇分身。美国在太平洋西部很多岛屿进行浴血争夺战,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岛屿全面切断日本的海上通道,对日本进行战略封锁。从1945年年初开始,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67个城市进行了战略封锁,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美 国B-29轰炸机在日本所投下的两枚核弹,也许是促成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核弹,8月9日在长崎投下第二颗核 弹。仅广岛的那颗核弹,当场炸死7万人,后来因各种相关原因又增加死亡人数9-14万人。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是“惨无人道”,但是对比日本人侵略中国和其它国家的野蛮和惨无人道,也只能用“其人之道”还之。

当年在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中,虽然竭力贬低美国核轰炸对日本投降所起的作用,但是从中国后来“宁可不要裤子也要核弹”的气势来看,实际是承认了核武器的极端重要性。

日本的投降仪式,是9月3日在美国的《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的。接受日本投降的国家有很多个,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但是大家公认以美国为首。战后正式占领日本本土的,也是美国。

本文强调美国在对日战争中的主导作用,其目的是把过去颠倒了的历史颠倒过来。我们不能因为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矛盾,就不承认历史。

正当我们中国人还在争论国民党和共产党谁对抗日贡献大,我从来没有听说美国和苏联争论他们的贡献谁大谁小,即便是在后来的“冷战”之中,他们都互相承认对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力了。也许这就是大国胸怀。

转载


浏览(853)
thumb_up(1)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白凡
    说实话,我不明白作者拼命表彰美苏的“大国胸怀”想说明什么。如果是想否认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的话,西岸的评论已经说明了一切。至于美国占领日本,我想原因是一目了然的。中国其实并不是不可以或者没有权利占领日本,据说是蒋委员长拒绝了美国的邀请。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从作者的几篇博文看来,作者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就是凡是中国的,就是不好的。纪念抗战胜利的时节,也可以为作者提供抹黑中国的机会。真是服了您那。
    屏蔽 举报回复
  • 西岸
    记得高中的时候看第三帝国的兴旺,大概是最后的部分有一段论述苏联在二战的作用,引用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的话,“我们用俄国人的血赢了欧洲,用中国人的血赢了亚洲”。

    二战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是基于大致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在太平洋跳岛战役过程中美军平均每天死伤数千人,如果进攻日本本岛,预计死伤数量可以达到两百万,这是无法忍受的。

    后来日本投降,在太平洋地区投降美军的日军是190万,但包括了本岛的近100万人,就是没有投入战场的后备役,许多是15岁的孩子兵。
    而在中国大陆向中国政府投降的是113万左右(不包括像俄国人投降的),都是正规军队,尽管不都是第一流的的师团。但假如这一百多万当时可以投入太平洋战场,美军要有多大的代价?

    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当时十几万日军就可以稳定与国军的前线,而为什么这一百万日军无法投入太平洋战场?

    蒋百里在77事变前给委员长的关于如何对日作战的方针里针对历史上蒙古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占领了中国的教训,要求国府“胜也罢,败也罢,坚决不与他讲和”作为对日作战方针。其理论基础是,日本是资源贫乏国家,无法支撑长期战争,因此占领中国必须像蒙古人那样以战养战,从北向南逐渐蚕食,东北立足后,会在华北建立伪政府,同时与中国政府和谈停战,经营数年后,把华北作为继续进攻的后方补给基地再向南进攻。这个方针也是田中奏折的内容(这个奏折的真伪一直有争议,但其内容是借鉴了蒙古人占领中国的方式)。因此一旦抗战爆发,国府就必须通过全面抗战,在全国到处开花,避免日本人用从北向南蚕食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国府主动发动淞沪抗战的原因,迫使日本不得不在中国南方同时开战。尽管淞沪抗战失败,但破坏了日本的战略条件,使战争落入了蒋百里的计划。
    蒋百里死的太早,并不知道后来国府的军队实在是无能,最精锐的也无法抵御日军的进攻,因此全国开花是个理论,是否可行尤其是可持续他并不知道。

    但几乎在蒋百里给委员长进谏的时候,毛在延安对外国记者的谈话中讲解了论持久战的概念,其理论根据是,日军要控制一个县城至少需要一个小队约50个兵的规模,因此只要有一定限度的抵抗和破坏,日军就无法把这50人撤走用于他处。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重要交通线,各类城市,如果全国敌占区保证最低限度的破坏抵抗使得占领日军无法用在其他地方,日本需要至少一千万军队才能控制中国,而这是日本国力无法做到的。
    毛的理论等于是与蒋百里的互补,满足了蒋百里希望的全国到处开花而且可以维持的要求。两人的理论都是在77事变之前完成的。
    蒋百里的最后一个观点就是一旦日本失去了以战养战的能力,5年内日本必然会出兵东南亚获取战争资源,因此必然触及西方国家利益(毕竟是英法美的殖民地),因此西方大国不得不卷入战争,则中国必胜。
    后来整个中国抗战过程没有超出蒋百里与毛的预计,日本侵华输在战略上,但如果没有全国尤其是敌后的任何档次的抗战,蒋百里的这个战略也无法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100万日军无法用在太平洋战场的原因。

    在38年以后,日军基本没有了继续进攻国军前线的能力,国府正面战场稳定。而日军在后方发动了几十万日军参与的对华北地区的大扫荡,力图稳定后方,以实现稳定华北伪政府的目的。

    对于苏美来说,亚洲战场不是其二战的主战场。美国是使用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区,而海军陆战队在美国军队里属于轻装备军队,兵员数量也比陆军少得多,今天的说法属于快速反应部队,从来不是大规模战争主力,因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并没有投入主要力量,毕竟日本充其量只是占领了阿拉斯加的两个无人刀,而德国的实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在欧洲实现了以战养战的局面(只有荷兰政府没有投降,其他都投降了)。

    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抵抗,日本不会铤而走险侵犯西方列强在东南亚的利益,因为没有必要,自然也无必要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参战。而西方国家最大的可能是与日本和平共处以保证在华利益,而中国人从此像朝鲜和东北那样说日语。而在中国经营N年后,日本也许继续向南,夺取法国的殖民地越南,再夺取英国的缅甸,最后是美国的菲律宾,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届时西方国家可能无力与日本抗衡,因为日本已经是有整个中国作为后方基地。

    这就是中国抗战的意义和对二战的贡献,这是当时一个世界弱国能做到的最好的结局了,也是为什么后来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包括了中国,唯一的工业水平很低国家的原因。
    没有中国的抗战,美国根本不会参与战争,因为不会有人去偷袭珍珠港。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