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中马前卒

注册日期:2022-07-08
访问总量:86311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香港大火“竹棚是否易燃”争议与陆港对立情绪


发表时间:+-

11月26日夜,香港宏福苑发生火灾,迄今已造成10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人受伤和失踪。关于为何发生火灾的问题,是各方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本次火灾发生于这几栋大楼外墙修缮期间,起火也源于楼外的施工脚手架。而由于脚手架是以竹棚搭建,又铺着防护网,引发许多人对竹棚导致或加剧火灾的质疑。

IMG_8024.jpeg

   而以竹子搭建施工棚架,是香港长期的传统。不少大陆人对竹棚安全性的质疑,引发了许多香港人的不满和反驳。不少香港人积极论证“竹子不具有易燃性”、“竹子燃点高”等反驳质疑。而主要是大陆网友的另一批人则论证“竹子当然是易燃物”、“相比钢铁,竹子不安全”。双方唇枪舌剑,逐渐从说理变成立场先行、人身攻击。


  之所以竹子问题引发如此争议,根本源于十多年来大陆人与香港人累计日久的矛盾,是陆港对立冲突的延续。


   中国大陆和香港因为政治局势和国际形势原因,曾经长期分离,属于不同管辖者和迥异的体制。虽然可称得上“同文同种”,但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也有不小差别。


   1997年香港回归后,本来陆港应当更好的融合、相处更融洽。但事实是因为双方分离很久,制度不同、文化有别,纷争反而越来越多。从意识形态到生活习惯,都相互排斥和不满。而大陆人赴港读书、工作、购物,许多港人感到资源被挤占、空间被入侵,更加不满大陆人。大陆人也看不惯港人的文化和规矩。


  而大陆和香港经济、生活水平、地位和影响力的相对变化,也改变了陆港双方的心态和激化了矛盾。从2008年之后开始,陆港冲突日益增多,如不少大陆人不文明行为和部分港人对大陆人的无差别歧视,不仅网上对骂,还酿成现实冲突。一些香港人甚至把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干预、大陆人的涌入、大陆文化习俗对香港的冲击,看成“殖民主义入侵”。


  正是这样背景下,香港本土主义势力一度崛起,成为香港政坛和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诉求不止于传统民主派的民主和普选,更侧重于香港人的主体性、自主权,以及对大陆人的排斥,激进者还提出“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等思想,并主张香港独立。他们也不像传统民主派较关心大陆,而是集中关心香港,并对大陆和大陆人持明显排斥态度。如曾是香港风云人物的黄之锋、罗冠聪等人即是本土派代表,以及“本土民主前线”、“青年新政”等本土派组织。


   2019-2020年的反修例运动,是香港本土排外(主要针对大陆)的高潮。当时的口号“反送中”、“光复香港”,即明确表达与中国切割、厌恶大陆的立场,而非仅仅为了自由民主。期间香港发生了不少对大陆人的殴打事件,动员抗议的手段也是香港本土主义、港人身份认同。


   后来反修例运动被平息,《国安法》颁布。进入“新常态”的香港,表面上没有了对大陆人的歧视和攻击。但在表层安宁之下,香港人对大陆人的不满并未消失。只要有机会,反大陆的潜流就会涌出。而另一边,大陆人也更看不起港人,一些大陆人带有政治优越感,觉得香港是前“殖民地”,前几年又“被打服”,更加鄙夷和嘲笑。


  本次香港大火事件对“竹子是否易燃、安全”的争论,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双方基于身份认同、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对立。大陆人一向厌恶香港独特的、不同于大陆的文化特色,又自豪于自身现代化和基建成就,便借机嘲讽香港人因循守旧、“违背科学”舍弃钢铁而使用竹棚,暗示香港落后而大陆先进。而香港人竭力为使用竹棚辩护,并不只是为了竹棚,更是要保卫本土文化和传统习惯、对抗大陆“文化霸凌”,所以才千方百计论证竹棚使用的合理、竹子的“不易燃”。


   于是,事实和是非变得不重要,立场大于一切,“竹子和钢铁”之争成为陆港部分民众展示认同、表明立场、秀优越的机会,也是发泄怨恨的借口。双方在口水战中也越发情绪化,从还讲道理到纯粹谩骂,本就不好的陆港关系又蒙上一层阴影。


  根据港府公告及各方最新调查,较可信的情况是,首先是用于修缮大楼的竹棚架上的安全网被引燃,之后围绕大楼玻璃窗的发泡胶板因易燃而剧烈燃烧,玻璃在高温下碎裂,火势蔓延至楼内,最后失控导致火灾。竹棚确实并非火灾诱因和主要燃烧物。但多方也指出竹棚架确实不如钢铁支架安全,在一定条件下会燃烧。不过围绕竹棚问题争吵的,大多不愿看这样复杂事实,而仍然坚持己见、攻击对手。


  不止竹子问题,本次香港大火发生后,陆港和国际上许多人积极救灾、捐款、关怀,但同时很多人也在把事情转向政治、将责任归咎于敌对方。


   如不少香港人和中国反对派人士,就将大火视为中共/中国政府及港府压制自由、缺乏监督、失职渎职造成。而中共/中国政府支持者则归咎于NGO“捣乱”、既得利益社团死守陈规陋习、反修例之前民主派残余未被清理干净的恶果。虽然就事论事,本次大火并没有政治原因,与各方指责的对象起码无直接关联,但类似的归因和相互指责甚嚣尘上、遍及互联网和部分媒体平台。


   这样的现实是令人遗憾和忧虑的。由于中国政治问题和香港社会弊症,数十年来的香港都在冲突的漩涡中。一百多年来大陆人和港人共同参与民族民主革命、反抗帝国主义、团结抗战,“大逃港”时港人倾力帮助饥荒下的逃难同胞、改革开放后“前店后厂”相互成就繁荣,以及九七回归、汶川地震、零八奥运时陆港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流露,如今却充满隔阂、互为仇敌,有识之士怎能不扼腕叹息。


   曾经,大陆和香港、建制派和泛民主派还能做到“和而不同”的有底线竞争。但后来冲突白热化,双方为了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不顾公共福祉和香港长远,让香港民主付之东流、繁荣不再。最近几年香港在高压之下看似宁静,实则郁积不满,反对派“不敢言而敢怒”,执政者刚愎冷漠。


   如果这样的现实不改变,政治对立不消解,未来陆港之间、政府和亲政府人士与反对派之间,在各种事件上会继续出现立场大于是非的对立,既不利于具体问题的正视和解决,更有害于香港真实的稳定和谐。


  


浏览(30)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