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注册日期:2015-01-10
访问总量:144526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为什么既不懂文化、更不懂哲学的山货郎,敢于妄议他人的专业?


发表时间:+-

为什么既不懂文化、更不懂哲学的山货郎,敢于妄议他人的专业?


近日读到“山货郎”针对高伐林先生的文章,通篇非驴非马、逻辑荒腔走板,既无文化根基、更无哲学修养,却胆大包天地对他人的专业指指点点。此类“外行的自信”并非新鲜,但山货郎的文字已经突破了常识的底线,亟需点破。


一、最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无知者的自我膨胀


山货郎自诩能“看透”高伐林,却连最基本的学术判断都做不到。


一个:


不懂文明史,


不读哲学原典,


不具备跨文化理论框架,


不具备基本学术训练的人,



却敢轻率评判一位长期深耕史学和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这不是勇气,而是盲目的自负。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者以为自己比所有专业人士都高明。这种心态让他必须不断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用攻击取代论证,用嘲讽掩盖空洞,用“拍案惊奇”的语气掩饰理论贫乏。


这不是批评,而是无端妄议。


二、“书呆子气”“视野狭窄”——廉价标签替代不了深度


山货郎对高伐林的指责,充满了网文式的标签化语言:


“书呆子气”


“视野狭窄”


“终身成就只能是万维大V”



这些不是论证,而是情绪化的刻薄。


要论证高伐林对文明、历史或民族性的理解是否有缺陷,需要:


对文明比较理论的把握(如亨廷顿、汤因比、艾森斯塔特)


对中国、伊斯兰、西方文明源流的结构性认知


对民族心理与文明性格的哲学背景分析


对史学方法论的了解



这些山货郎一样都没有。他没有知识储备,却敢论断“谁能当哈佛教授、谁不能”,这是典型的坐井观天。


用一句话概括:

他连问题是什么都没弄清楚,就开始给别人下结论。


三、对民族性格的理解需要哲学深度,不是茶余饭后的道听途说


山货郎的文章最显著的问题,是他根本不知道“民族性格”这一主题的复杂性。


民族性格的分析背后牵涉:


文化心理学


历史哲学


集体无意识(荣格)


宗教—社会结构(韦伯)


文明深层结构(亨廷顿)


哲学范式与行为方式的关系(Instancology 完全可以胜任此领域)



这些都不是随便看看新闻、搜个维基百科就能理解的。


山货郎几句话就将民族性格归结为简化的“认知欠缺”,完全无视千年文明沉淀,这种观点堪称粗陋。高伐林是否忽略民族性格可以讨论,但讨论需要理论支撑,而山货郎的“支撑”只有空洞的情绪与莫名的优越感。


这不是分析,是无知的草率与浅薄的自鸣得意。


四、把“他人不理解”为凭证,把“自己想当然”当依据,这是最典型的业余病


山货郎的逻辑是:


> 我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 → 所以我更厉害。




但事实通常相反: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人最容易“以为自己看到了本质”,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学术世界里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哲学、文明史、文化比较研究——每一个领域都是百年累积的学问。山货郎一篇小作文就要超越所有专业积累,这是认知的幼稚病。


真正的学者越研究越知道自己看不清多少;

外行越无知越觉得世界简单。


可见,山货郎不是在批判高伐林,而是在暴露自己的认知局限。


五、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批评,而在于他不懂却自以为懂


批评不需要文凭,但需要:


诚实的态度


基本的逻辑


最起码的理论储备


对专业性的敬畏



山货郎缺少上述全部要素,却对别人做“终身成就”评判。这不仅不尊重知识,也不尊重自己。


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可以学习;

没有哲学视野的人,也可以成长;

但没有敬畏心的人,会永远停留在浅薄里。



---


结语:要批评,请先理解;要评价,请先学习;要议论,请先具备资格


高伐林的文章可以讨论,可以反思,可以补充,也可以批判——

但不能由一个连文明史基本概念都不懂的“山货郎”来妄评。


文明需要讨论,而不是口水;

学术需要论证,而不是标签;

批评需要深度,而不是戾气。


山货郎的文章不是批判,而是无知者的狂妄自大。

必须点破,也必须严厉斥责。


浏览(44)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