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认知”和“见地”
“认知”和“见地”是两个近似词语,但前者偏中性,而后者含有更多的褒义。称赞某人思想或言论“很有见地”,直接是称赞其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见地”通常是指一个人富有深刻和独到的思想和观念。见地来自于知识的积累,但有知识不一定有见地。
如果说见地是一粒种子,知识就是促其发芽成长的阳光、水、氧气和土壤里的各种养分。在各种生长元素——广博的知识共同作用下,种子发生细胞分裂等变化,于是破土而出渐渐长成一株全新的植物。
新的见地成为“新知”,如同新的植物一样,汇入了草木葳蕤的绿色天地,与万千不同植物一起茂盛地繁殖与成长,转而形成更大的知识“植被”。
一个人的认知和见地是对知识咀嚼消化后,经过独立思考转化出来的新的认知。没有这个过程,知识依然仅是一堆富有营养的“食材”。不经消化吸收,食材不会成为滋养和提升生命品质营养素。高认知和独到见地的来源也是同理。
知识与认知不是互等关系。虽然正确的认知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但知识不等于认知。认知是对知识消化后产生的独立的辩析力和判断力。所谓较高认知能力,意味着无论对历史还是现实事物,都能给出理性的、更接近于正确的判断。
机械地堆积知识并不能形成深刻、独到的认知和见地。“高级知识分子”绝不意味着其拥有高认知能力。高认知能力来自于独立思考、正确的逻辑判断和批判性思维。
一直以来,学富五车见识浅显薄的学者大有人在。这一点在社会科学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回看历史风云,当年被赞为“民国大师”的一干社会知识精英人物,在面对社会大动荡时,有几人能企及像胡适之、梁实秋、钱穆、张爱玲等那样深刻洞见社会发展趋向的高认知水平呢?及至后来,一大批已经留洋海外的知识精英,依然痴心不改怀揣报锅大梦地奔赴旧地,最终导致全体飞蛾扑火的可悲下场。这批人对社会的认知甚至不如韩战后选择前往台湾的战俘士兵。
可见,一个人对善恶是非的认知和对社会趋向的洞悉能力,远重于其专业造诣水平。
认知是价值观的反映。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犯下的所有错误,都是认知的错误。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修正认知缺陷乃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当然,需要补充的一句是,知识虽然不等同于认知和见地,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普及知识仍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譬如体现在应用领域用于帮助和指导人们生活和劳动;譬如通过大量copy和广泛传播知识来普遍提高人口素质——教师职业对应的正是这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