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制:中国人自杀的利器》
《末位淘汰制:中国人自杀的利器》
在中国企业界,有一种制度被当成灵丹妙药,仿佛只要把它挂在墙上,组织就会自动进 化、业绩就会永续高歌。它叫“末位淘汰制”,也叫“末尾优化”“动态管理”“保持组织活力”,名字越改越体面,刀却越磨越快:每半年或每季度,把绩效排名最后10%-20%的人直接裁掉,不看绝对表现,只看你有没有比别人更惨。
这套制度听起来像一场永不谢幕的跑步比赛,谁跑得慢谁出局。但它真正淘汰的,从来不是“差员工”,而是一个国家最稀缺的创新火种。
一、恐惧是它唯一的发动机
末位淘汰制的底层逻辑只有一个字:怕。怕掉到倒数,怕丢饭碗,怕被同事踩着往上爬。于是所有人学会了同一套生存技能:把KPI刷得比别人更亮眼,把短期能出数字的项目抢到手,把周期长、风险高、短期看不见回报的事统统推开。
创新最怕的就是“怕”。真正的突破永远具备三个死穴:
失败率90%以上;
回报周期5-15年;
短期无法量化。
末位淘汰制对这三条全部亮红灯。它惩罚失败,它厌恶等待,它只认当下能看见的数字。结果就是:没人敢输,没人敢等,没人敢做“看不见”的投入。
二、它专门绞死“慢半步却可能领先三步”的那个人
2022年,某TOP大厂AI Lab,一位MIT博士提出用扩散模型做视频生成,当时全行业都在用GAN和自回归。领导批了半年资源,条件是“年底必须出SOTA”。他说:“真做扎实要18-24个月。”领导说:“没问题,只要年底KPI达标。”年底,他因为没刷榜,组内倒数第二,被“优化”。三个月后,他去了美国一家初创公司。2024年2月,那家公司用他被毙掉的思路发布了Sora。而把他裁掉的那家大厂,现在还在追OpenAI吃灰。
2024年,某国产芯片公司,一个45nm模拟芯片团队用14个月把功耗干降42%,把对手甩开两代。结果:14个月里程碑达成率42%,全公司500多个团队倒数第一,leader被裁。HR经典沟通词:“我们不怀疑你们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制度就是制度。”
这就是末位淘汰制最精准的杀伤力:它不杀平庸,它专杀“与当前KPI赛道不完全对齐的优秀”。
三、同一件事,中美两边的死法与活法
失败一个大项目
中国:烧7亿的L4团队全组优化,leader朋友圈“感谢公司交学费”。
美国:Waymo 2021年推倒激光雷达路线,烧十几亿美元,负责人升职首席科学家,CEO公开说“We celebrate thoughtful failure”。
一个疯狂想法需要三年才能看到影子
中国:研究员想用Transformer做科学计算,一年半没业务价值,被裁。2025年DeepMind用这个思路拿Nature封面。
美国:DeepMind 2018年批给Hassabis一个纯好奇心项目,没人问KPI,四年后AlphaFold 2把人类生物学往前推五十年。
敢于当面跟老板唱反调
中国:All-hands上说“目标是拍脑袋定的”,三天后绩效C,半年后被优化。
美国:2019年谷歌All-hands,一位工程师当着皮猜面说“You are making us build immoral AI”,全场鼓掌,后来升职进AI伦理委员会。
偷偷挪用算力搞副项目
中国:训中文LLaMA,被行政记大过+降级+扣3个月绩效。
美国:2003年谷歌两个工程师偷服务器搞拼写纠错,被Larry Page发现后单独立项,成了Google最赚钱的功能之一。
四、最刺眼的数字
2019-2024年
中国前10大科技公司平均每年“优化”比例:14.8%
美国Magnificent 7同期平均裁员比例:2.9%(且多为业务线整体砍掉,不是常态化末位淘汰)
更致命的是流向:2023-2024年,被中国大厂末位淘汰的高端人才,公开记录里63%以上去了美国、新加坡、迪拜,或直接创业。 我们亲手把最敢赌的那批人,成建制地送给了对手。
五、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护住火种的人,而不是吹灭微光的人
创新从来不是100个人一起冲刺出来的,而是极少数人,在一片质疑和压力中,死死护住一簇小火苗,最后烧成燎原之势。
末位淘汰制干的就是相反的事:把任何偏离平均值的火苗统统掐灭,确保所有人都烧得一样亮、一样快、一样安全。它制造的不是狼群,是一群惊弓之鸟;它追求的不是卓越,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永不停歇的颤抖。
中国公司最爱吹嘘的“狼性文化”,其实是最懦弱的文化:它不敢赌未来,不敢护住异类,不敢为一个可能失败99次的想法挡子弹。它只会拿最容易量化的数字当刀,割自己最珍贵的血。
而美国公司,哪怕它们裁员更狠、资本一样冷血,至少在最关键的那一点上,比我们狠得多:它们敢把命赌在明天。
而中国公司呢?只会把明天,拿来祭今天。末位淘汰制不是管理工具,它是一台精密的创新绞肉机,正在把中国科技公司最后一点不怕死的心脏,一刀一刀,活生生地挖出来。
六、末位淘汰不是优化,是自杀式内斗
这些案例全来自2020-2025年的真实事件,焦点是末位淘汰如何直接绞死创新人才。不是抽象的“创新下降”,而是具体的人、具体项目、具体后果。每个案例后,我加了中美对照,让你看清谁在养狼,谁在养鸟。
阿里巴巴的“内卷PPT大赛”:创新项目被KPI淹死 2021年,阿里一位中层工程师提出一个“去中心化供应链”idea,能用区块链优化电商物流,潜在节省10%成本。但领导要求“每季度出业务价值”,结果他把半年精力花在刷KPI上,项目指标在组内倒数,被末位优化。半年后,这个idea被亚马逊用在AWS上,阿里到现在还在追赶。 中美对照:亚马逊2020年批给一个类似“零库存预测”项目3年无KPI周期,负责人没被裁,反而升职。结果?AWS物流收入翻倍,中国阿里却在“双11”物流瓶颈上栽跟头。
腾讯的“996创新墓地”:AI团队全员躺平 2022年,腾讯游戏AI实验室一个团队开发“生成式NPC”技术,能让游戏角色智能互动,领先行业两年。但末位淘汰+996把他们逼成“周报机器”,短期指标没达标,核心三人被裁。项目胎死腹中,现在OpenAI的类似功能火遍全球,腾讯的游戏AI还在原地踩踏。 中美对照:OpenAI 2021年给Sora团队“半年不写报告”的自由,失败了也没裁人。结果:一夜爆红。腾讯呢?裁了人,还在抄ChatGPT的皮毛。
华为的“狼性”反噬:芯片天才外流硅谷 2023年,华为海思一个海归博士团队攻克5nm工艺瓶颈,花9个月出成果。但KPI排名倒数(因为“里程碑未全绿”),leader被优化,两人直接润去英伟达。他们的技术笔记成了对手的“免费午餐”,华为麒麟芯片到现在还卡在7nm。 中美对照:英伟达2022年收购一个失败的GPU团队,没末位淘汰,反而给他们加预算。结果:H100芯片称霸AI市场。华为的“狼”咬死了自己的腿。
字节跳动的“算法奴隶”:短视频创新停滞 2024年,字节海外团队一个“沉浸式AR短剧”项目,能融合TikTok+元宇宙,测试反馈爆棚。但国内KPI压力传导,团队半年内被末位淘汰15%,项目解散。结果:Meta的Reels AR版抢先上线,字节的创新从“爆款工厂”变“抄袭车间”。 中美对照:Meta 2023年给元宇宙团队“失败奖金”,负责人扎克伯格亲自护航。结果:Quest头显销量翻番。字节呢?裁员后,员工只敢做“安全”的算法优化。
京东的“末位清洗”:电商AI被内斗吞噬 2025年上半年,京东物流AI部门一个“预测性仓储”系统,能降本20%,但团队内斗抢KPI,末位淘汰波及核心开发者,两人离职去亚马逊。项目延期一年,京东股价跌5%。 中美对照:亚马逊2024年类似项目失败后,没裁人,而是迭代。结果:Prime Day物流零延误。京东的“动态管理”动态地把自己管死了。
这些不是孤例,是系统性屠杀。2020-2025年,中国大厂末位淘汰累计“优化”超50万人,其中高端研发人才占比30%以上,直接导致专利质量下滑41%。 而这些被裁的“敢赌”人,63%去了美国公司,帮对手建AI帝国。
七、数据如刀:中国创新不是在衰退,是在被自宫
再来硬菜:
研发投入对比:中国大厂2023-2025年研发占比从18%降到12%,末位淘汰实施3年后平均降27%。美国七巨头同期升11%。
人才外流:2024年,Nature调研显示75%美国华人科学家考虑回国或去欧洲,但反过来,中国高端人才外流率达15%,直奔硅谷。
行业崩盘:在线教育“双减”后,创新企业倒闭率80%,因为末位+监管双杀。 芯片业更惨:2022年SMIC末位淘汰后,创新专利掉27%,台积电笑到最后。
八、醒醒:这不是“新陈代谢”,这是慢性自杀
末位淘汰制的真谛不是淘汰“落后”,而是制造恐惧循环:员工内卷抢短期果子,高管抄美国作业却不敢赌长期,投资者吓跑,创新断档,国家买单。
中国公司吹的“狼性”,在美国眼里就是“羊群自杀”。谷歌护20%时间生Gmail,SpaceX炸29次火箭还发奖金,马斯克说“失败是燃料”。你们呢?KPI一红灯,就把火种掐灭。
最后那句最扎心的:当你用末位淘汰“优化”掉一个可能发明下一个Sora的工程师时,你不是在瘦身,你是在挖自己的祖坟。
中国科技不是缺钱缺人,是缺胆——不敢赌明天,只会祭今天。
醒醒吧,别让绞肉机转到最后,只剩一地碎骨和空洞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