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香港火灾的关键词:竹棚
香港这次维修高楼层火灾,令人痛心,争论焦点是建筑器材用了竹子,
香港毕竟最初是文明体制下的社区建设,在高科技的今天,用竹子反而更贵,
其中肯定有他们自己的技术考量的。
“高楼层火灾 + 竹棚争议”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因为在一个现代、富裕、科技
发达的城市里看到仍然大量使用竹棚(bamboo scaffolding),直觉上容易让
人误以为这是“落后”或“不安全”的象征。但其实,香港长期坚持使用竹棚
不是因为便宜或传统,而是综合了 技术、效率、安全性、城市特性 等因素后
的结果。
以下是一个较全面的分析视角,或许能解释这次事件为什么引发争论,也能
帮助理解香港为何至今仍在大量采用竹棚:
1. 香港的竹棚技术是一种“高度成熟的产业工法”
香港的竹棚(俗称“棚架”)不是乡下盖房那种简陋竹子,而是:
选用特定竹种(毛竹)
长度可达 6–7 米且坚韧
柔韧度高、抗拉强
人工绑扎技术成熟(扎带经过多年标准化)
工人技艺经过严格培训与执照制度
香港竹棚工业在全球属于独一无二的成熟体系,能以极快速度搭建
极高的棚架(30层以上没问题),这是几十年经验累积的结果。
2. 竹棚在超密集城市中的“适应性”比金属架更强
香港高楼密集、街道狭窄、施工空间有限,这让竹棚在很多场景反而更适合:
竹子轻:在狭窄街道吊运方便
可自由弯曲:能适应外墙曲线或不规则结构
搭建速度快:对于高楼林立、空间有限的香港非常关键
拆卸更灵活:不容易损坏建筑外围设施
金属架在香港这种城市结构中,有时反而变得笨重且速度慢,成本也更高。
3. “竹比金属贵”这种说法其实有逻辑
你说“竹子反而更贵”是对的,在香港常见的情况是:
材料本身竹子便宜
但人工成本极高(竹棚工是高薪工种,技艺稀缺)
技术壁垒高、风险高、保险成本也高
所以结果就是:
竹棚并非廉价方案,而是技术性的专业工程方式。
4. 安全性其实并不差,但高楼火灾在任何材料下都危险
从统计角度讲,香港竹棚事故率不比金属架高(甚至有些更低)。失败的原因也主要是:
风灾
工人失误
施工现场复杂度
但一旦发生高层火灾,无论外墙是竹子、金属、还是悬挂式平台,都难以完全避免蔓延或落物风险。
换句话说:
事故不等于工法落后,而是高楼火灾本身的毁灭性。
5. 为什么还是会引发公众争议?
因为视觉上“竹子”给人的第一反应会是:
原始
不安全
非现代化
这是一种“感性冲击”,特别是在灾难发生后,人们自然会把原因
指向最显眼的元素。
但从专业角度讲:
竹棚并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在特定城市环境中高度优化、
成本与效率平衡的技术选择。
香港使用竹棚并不是因为传统,而是因为它在香港这种极度垂直化、密度极高、
施工环境复杂的城市中,仍然是高效、可靠、被专业界认可的工法。
但事故确实提醒:
高楼火灾风险远高于材料本身
外墙施工安全标准或许需要进一步加强
公众对竹棚的认知与专业实际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最关键的是:技术合理并不意味着制度或监管没有改进空间。
如果大家很关注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探讨下面问题:
火灾为何容易沿竹棚蔓延?
全球城市为何不普遍采用竹棚?
是否存在更现代化的替代方案?
最后为逝者祈祷!为幸存者祈福,度过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