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事件,罪在中国青年报
郭伟事件,罪在中国青年报
沙皇
郭伟以高中学历,竟能盘踞江苏大学教授、博导、首席科学家之位,其荒诞性无疑是对当下教育和学术体系的巨大讽刺。
然而,这出闹剧绝非孤立的个体事件,它与二十多年前陈琳博士的悲剧共同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其病灶之根,赫然指向中国青年报。
陈琳,中科大、斯坦福、哈佛的毕业生,计算金融、量子计算、公共管理专家,诺奖得主默顿的唯一中国学生,本应是“海归报国”的旗帜,却因为中青报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连续推出系列捏造证据的“调查报道”,拒绝其回应,禁止其他媒体核实,最终被精准地“舆论处决”为“诈博士”“南郭先生”,生生被逐出国内学术圈,不是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教授博导院长校长。
哈佛博士事件,通过对一个真精英的无端污蔑与诽谤,成功地将公众对“真”与“假”、“能”与“不能”的最基本判断力彻底砸歪,它毁掉的不仅是陈琳博士的名誉和学术生涯,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坐标系。
当一个货真价实的哈佛博士、少年天才都能被轻易打成“能力不足的南郭先生”时,舆论场就已经释放出一个极端危险的信号:在这个场域里,真实的含金量不值钱,造假才是通行证。这枚毒种深深埋下,为后来者提供了最生动的“教学启示”:既然真正的哈佛博士也不过尔尔,那么一个高中生只需稍加包装,冒充国内外大学的博士身份,又有什么不能够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甚至成为首席科学家呢?
郭伟的荒唐,正是建立在当年中青报所构建的那个满纸谎言的叙事之上。他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整个社会公序良俗被中青报拖入泥潭后,所展现出的集体麻木与价值错乱。
当年中青报对陈琳博士的污蔑诽谤,实际上是给所有潜在的“郭伟们”上了最具煽动性的一课:在这个舆论生态里,真学历不值钱,假学历才吃得开;被冤枉的精英注定要死,而成功造假的废物反而能够上位得势。
“所有不正义的行为,最终都会以某种形式反噬。”这句话出自海明威,他提醒我们,媒体的不负责任与滥用权力,不仅会摧毁个人,还会侵蚀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与正义感。今天郭伟的荒诞闹剧,正是中国青年报当年对陈琳博士的污蔑和诽谤所培育出的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