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英雄的特质
目录:1.1 武大郎认母;1.1.2 英雄的特质;1.1.3 将军扣儿
一天,爷爷,老张公(即邓国公)来找张夫人说,“我有了一个计划,让武大郎(如图1.1.2-1,2,3)和我玩一段时间。”
老张公给武大郎讲:“传说我们这种小人源于一个已经灭亡了的国家,邓国,所以现在人们都称呼我们为邓人。我们的祖宗也曾经姓邓。人们一听说姓邓,就知道我们是小矮人,所以我们的祖宗就改成了姓孙。我曾祖父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娶一位具有将军血统的大个子媳妇,改良遗传基因。他研究发现你妈家她们张家的闺女具有很强的将军遗传基因,于是他就改姓张了。他还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基金,攒钱,娶一位张家的闺女做媳妇,培养出一位将军。他的理想被我实现了。我的儿子娶了你妈,生出了你和武二郎。你们俩都有将军的特质。”

1.1.2-2 古典心理学入门
古典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模型是金童(即亚当)和玉女(即夏娃)(参见10.9《上帝的三合和》)。这两种人就是图4八卦牌中心的两条鱼所代表的。黑鱼代表金童,白鱼代表玉女。这两个人的悲欢离合故事就是本书中女娲造人的主题线索。也就是说八卦牌中的两条鱼游起来,就是上帝造人的故事。图5是古墨西哥太阳石历上显示的上帝造人的主题线索(参见15.4.4.5节)。图4的八卦牌和图5的太阳石历就表明了图6 “转经筒” 的工作原理。本书就是这样编辑起来的。
本书中有三对儿金童和玉女的故事:(1)张三郎(玉皇大帝)和有巢氏(西王母);(2)女娲(白帝)和伏羲(燃灯佛);(3)夏娃(顺皇)和大禹(即禹皇)。
古人称运动思维型人中金童型为英雄型人,运动思维型人中的玉女型人为女英型人。图4中那两条鱼的眼睛就表示英雄和女英这两种人。本书的主人公中有两对儿英雄和女英雄:(1)武大郎和潘金莲(如图1,2,3);(2)武二郎(即二郎神)和熬忖(即尧皇)。
1.1.2-3
武大郎问:“我的什么特质是将军的特质?”
老张公忽然向路边的几个孩子喊:“你们都过来,谁能爬到这棵树的第三个树杈,我就给他买一串糖葫芦。” 几个孩子很快就爬上了树,下来后得到了糖葫芦。老张公问武大郎:“你能爬上去不?” 他很快就爬到了树顶,下来后也分到了糖葫芦。有几个孩子试过了,但爬不上去。老张公问他们:“你们不想要糖葫芦吗?为什么不爬上去?” 那几个孩子都回答:“想要,但我爬不上去!” 老张公也为他们买了糖葫芦,转头告诉武大郎:“我和你爸爸都像这几个孩子一样,不会爬树!”
1.1.2-4
老张公(又名邓国公)领着武大郎来到了卖马的市场,对他说:“你爸爸骑驴,你妈妈骑马。”
武大郎立刻反驳道:“不对!我爸爸骑马,那个女人(张夫人,妈祖)骑驴!”
“那我们去问问!” 说着,张公领着武大郎问一个人:“你教过的最笨的学骑马的人是谁?” 那人回答:“你儿子礼敬公是其中的一个。我前半辈子总共教过四五个学不会骑马的人!”
老张公又问另外一个人同样的问题,那人回答:“我一共遇见过七位学不会骑马的人,你儿子礼敬公是其中之一!”
老张公对武大郎说:“为了教你爸爸学骑马,我曾经为他请过十多位教骑马的老师。有五位老师,教几天之后就拒绝继续教你爸爸学骑马了!”
这时,很多人围了过来,问:“这孩子是你的孙子吗?他会骑马不?”老张公有礼貌地回答:“他是我儿子礼敬公的儿子!” 老张公来到一匹高头战马的旁边,问马的主人:“我能借用一下你的马不?” 那人回答,当然可以!老张公又问武大郎:“你会骑马不?”
武当郎蹭一下蹦到了马背上,策马扬鞭,像似骑士一样,跑了起来。人们看见他个小,脚没蹬在马蹬子上,而是双腿夹住了马背,像似粘在了马背上一样。回来后,武大郎一勒缰绳,做了个立马扬鞭的姿势。
老张公搂着武大郎问一个曾经放弃教礼敬公的马术老师:“你说我们家的人都学不会骑马,他是我的孙子不?”
那位马术师回答:“他的这个擅长骑马的遗传基因来自他的母亲,张夫人,不是来自你儿子礼敬公。张夫人她们家具有将军血统,祖上出过好几位大将军。”
老张公把武大郎推到了他的面前,问:“我想把他培养成大将军,你看怎么样?”
那位马术师反问:“他会射箭吗?”
老张公问:“谁有弓和箭?”
有人回答:“屋里有,我给你取来!” 战马的主人缩短了链接马镫的绳索。武大郎接过弓和箭后,又飞身上马,一边跑马一边射箭。最后的三箭是转身向后射的,都射中了把心。”
那位马术师对老张公说:“我只是个贩马的,说什么您别在意!”
老张公答:“你随便说!”
马术师说:“他完全继承了他曾外祖父,张大将军的将帅基因。如果他能成为将军,他的功绩会远远超过他的曾外祖父。”
有人说:“他的身材那么小,怎么打仗啊!”
马术师说:“我说如果他能够成为将军,就将是一位伟大的将军,因为大将军打仗靠的是智慧。这孩子完全拥有学习排兵布阵智慧的特质。”
老张公开玩笑说:“我请你做我孙子的马术师,你看怎么样?”
那位马术师问:“他是不是那位把我们这里的相面先生都赶走了的武大郎?”(注,有些相面先生因为辩论中输给了武大郎,丢了面子和生意,所以离开了乾塘关。)
老张公回答:“正是!”
马术师回答:“那我不收他这个徒弟,我在乾塘关混了大半辈子了,不想换地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