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我们文艺的天空
点亮我们文艺的天空
---记高中语文组的老师们
修行君
一,第一篇写了葛君丕老师。这篇受大家晒毕业照触动启发,尝试再写篇记语文组的老师们。
(一),高一年级教我们语文的是黄淑华老师。提起她大家并不陌生,不少同学一定还会联想起去年老三班在大礼堂附近《黄侨大酒店》聚会时的情景。她与树新学长一起翩翩起舞,都八十五六的年纪了啊,跳起舞来如此轻松欢快,始终面带微笑,大气不喘,激起阵阵掌声,令人羡慕不已。如此健康喜乐真有啥养身的“达芬奇密”码?
穿越时光仿佛回到六十年前,又浮现出她当年的身影。
高一年级她任我们语文老师,当她迈步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一脸期待的目光。一位留着齐耳短发,穿着素雅格子衬衫,活像朝气蓬勃的“五四青年”出现在大家面前。
她不慌不忙地拿起桌上的座次表。第一节课点名好像是老师们的约定俗成,面对一群从渝中远到而来,显得有些青涩嫩的面孔,想到今后将与他们学习生活在一起,难掩她内心的兴奋和激动。虽然仅比他们大五六岁,就像家里的大姐姐。但毕竟是老师,依然摆出严肃认真的表情,以便让开学第一课更具仪式感。
安静的教室响起她抑扬顿挫极具特色的声音……
点到的同学都自觉站起来亮相,回答“有”后坐下。当点过王,文再点到第五笔画的乐时,老师稍微停顿了下。你我都屏息凝神听着,估计是觉得这种姓比较少。然后提高嗓门点道:乐(月)有守……乐用第三声调,念得婉转悠扬颇赋乐感,十分动听。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小声附和了一声——乐(月)有守!气氛突然变得轻松了许多。
可惜没人应答?她环顾左右,再次提高嗓门叫了一遍。最后才见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同学睡眼惺忪,慢吞吞地站起来,答了声“有。”黄老师上下打量他那张稚嫩的脸,紧抿嘴唇,微皱眉头,又继续往下念了。
丰富的表情,深深感染着同学们。下课铃响,她前脚出门,后脚就响起艾万鹏同学男高音的声音(他最崇拜胡松华,贾仕俊),学着黄老师的调门喊起来:“乐(月)有守,引起大家也喊出乐(月)有守的声音一遍……有守兄一头雾水地憨笑。
黄老师回眸也忍俊不禁。
开学的第一课留下满满的仪式感。无形中成了同学与老师的互动。点名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互相熟悉,拉近距离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让大家有课堂归属感吗?
六十年过去了,一声点名时优雅的呼喊,深深印在大家脑海里,成为黄老师的经典,载入本班史册,回忆过往总会被大家津津乐道。
(二) 黄老师其实是个内心炙热,生性乐观的人,学习的严格那是必须的师道尊严。但下课一样的玩笑,记得化学肖仁铭老师是她的闺蜜。彼此经常谈笑风生。肖老师冬天穿件胸前斜扣的对襟棉袄,有时不小心布扣滑脱而忘记扣。担心走光,被她发现就及时帮她扣上,碰上同学也不刻意回避。她还和同学一起踢毽子,跳绳热身。矫健的身体不亚于“小年轻”;熟悉了,大家也和颜悦色地随意交谈。有守兄告诉黄老师,说他上课最怕安静,老师讲课精彩时没啥,一但安静下来他就想瞌睡。如此自证清白,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几十年风雨兼程,知道黄老师生活也经历不少磨难。晚年老伴过世母女相守,却依然乐观豁达,不减当年青春风采。我想这与她一生钟情教育,耕耘不辍,关爱学生,充满亲和力的性格息息相关。这恐怕就是她八十五六,兴之所至还能跳舞,依然健康喜乐的“达芬奇密码”吧。
有守兄此生愣是与黄老师有缘,工作后一直住桂花园五十七中,黄老师调教师进修学院,就住他斜对门,时常见面,嘘寒问暖。有守的老伴任闲礼还邀附近的严炬仙,何世珍,黄德玉同学登门看望不忘师恩。说起当年点名时的情景,有守兄还趣味悠长地学着黄老师的调门喊了声乐(月)有守!逗得黄老师仰头大笑。师生情谊了然于心。
(三)语文早自习通常用来背诵课文,文言文有点晦涩难懂,提不起劲,读着读着就没了声音。
黄老师去教室辅导时发现了无生气,而赵旭葵那块小圈子却十分热闹,便悄悄走到附近,听他们热议正欢,赵旭葵口若悬河,名句脱口而出:“苟富贵勿相忘?”艾万鹏接句,“若佣耕,何富贵也?”张开宪也附和说“谈何容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旭葵怼他们一句!
“ 你敢发誓?”他们指着赵说。“好,我发誓,苟富贵勿相忘。”赵旭葵话音刚落,发现背后的黄老师,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黄老师正愁找不到启发大家学习文言文的的妙招,借题发挥把他们几个叫了起来给全班示范示范。
尤其是他们感兴趣的那句话“苟富贵勿相忘”。请赵旭葵同学讲解给大家听听。他卒不及防,原本兴趣使然随便说说而已,只好硬着头皮给大家讲:这句话出自于《陈涉世家》原文是: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之鸿鹄之志哉!”。
嗯,背得还很熟。黄老师点点头。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大概是说:
陈涉说。“如果我将来富贵了,一定不会忘记大家。”同伴笑道:“你是个帮人干活的,哪来的富贵呢?”
通俗直白的翻译让同学们都忍不住笑了。
本义嘛是:承诺将来发迹后不忘旧时朋友,共享荣华。黄老师边听边微笑着频频点头,追问一句。那引申义呢?赵旭葵摸摸头想了想,申伸义嘛大概是,表达对友情诺言的……珍视。黄老师高兴地说翻译解释得很全面。不错,大家听到了吗?
她继续补充说后来也用于讽刺一些人地位变高就忘记了老朋的情义。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忘故旧的典型符号。使得这句简洁赋有理想色彩的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同学们听完豁然开朗,内心感觉文言文有如此深厚的哲理韵味。应该向他们一样认真学习。给我们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作了很好的启迪和铺垫。
没想到当年几个同学感兴趣的那句话“苟富贵勿相忘”一语成谶。开放改革后赵旭葵同学放弃大学教师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富贵了,居然拿出几十百万,让全班同学几次去国内外旅游观光,履行了当年自己的诺言,践行了优良的中国传统,成为现代版“不忘故旧”的典型。
二 语文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非黄老师一人。
(一),游贤龙老师在《石钟山记》中拟水撞击声“窾坎镗鞳”“噌吰噌吰”仍记忆犹新。遗憾,学校一别就音讯渺无。
高二李敦信老师接棒。他个子不高,却有种凛凛威颜。更是妙语连珠,批改作文时言语犀利:“读者茫茫然,作者昏昏然”。但取笑上课瞌睡的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啊!”不失风趣幽默。他词汇丰富俨然“铁嘴”一张,给大家遣词造句,议论雄辩与教诲示范。他还推崇“开卷有益”,“英雄不问出处”的积极思想,不拘一格鼓励大家努力学习进取。
高三年级曾先生执鞭。记得第一堂课在黑板上边写边念,曾—国—荣,三个大字呼之欲出。然后转过身来接着介绍,涪陵人,下鼻音重。一种洒脱不羁又不失儒雅的风格扑面而来。
话锋一转:高三年级时间紧迫,高考在即。语文写作以论说文为主,因此要认真学习包括文言文的论述。
还记得讲《六国论》:一起呵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铿锵有力,直指中心论点。然后用手指推了下鼻梁上的眼镜,皱皱眉头提高嗓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意思是屈辱妥协,纳币割地求和只有加速灭亡!说完后紧抿嘴唇,栩栩如生。
提纲挈领赋有表情的讲解,感觉是将文章嚼碎烂熟于心,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味道。课堂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被他精彩绝伦的讲解深深吸引。
……总分总的论述方法。注意了,另有假设反证。言简意赅重难点突出。
这些都为后来学习《出师表》,虽然仅仅六百来字,但情感深沉且用典太多;还有《离骚》,篇幅长多生僻字,缺乏具体意向,打下良好基础。
听过王开孝老师的课,温文尔雅,总是面带微笑。讲课字斟酌句,一丝不苟,好像每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且多才多艺能编写唱跳。
很遗憾,张福利老师的课没机会听,但也深受师哥师姐们好评。后来听说调綦江去了。
(二) 在他们的熏陶带动下学校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进校不久,见六五级师哥师姐们优秀动人的文章贴在墙上。陈自亮,李泽江的范文令人眼前一亮:接着又诞生了六六四班的文艺小组《葵花》,拜读过张纯模,龚登先,李元秀的诗文颇受启发。《葵花》不定期出墙报发表文章诗词供大家赏析:朵朵文艺之花绽放校园。
国庆及元旦全校的文艺汇演,节目更是精彩纷呈。六六一的各民族大团结舞蹈,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舞轮番上场欢快热烈;六六二的《蝶恋花》全班倾巢出动,哀婉深情,动人心弦:还有六七一的歌舞表演身姿优雅不凡,六七三的女中音歌唱独具特色:刘仁俊,潘隆国,杨长伯三只笛子独奏堪称一绝……均展现出较高的文艺水平,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
更有在校学生会,团委直接组织推动下,举全校之力排演的大型话剧《年轻的一代》的成功演出,轰动了三江工厂农村。在当年一个高级中学,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排出如此规模,感人肺腑的话剧令人赞叹不已。
我班同学的哥哥是市话剧团的,我们曾在七星岗抗建堂看过他们的排演,见识过那场面,仅道具就堆偌大一角,更莫说演员导演的阵容。他听说我们学校自己排演轰动一时的话剧《年轻的一代》十分惊讶!市里还没听说哪个中学能排演呢?
该剧通过两个年轻人的对比,揭示了爱情理想,生活工作中不同思想的矛盾,虽然有强调“阶级斗争”的成分,但仍不失为一部励志佳作。那一场场激烈的戏剧冲突,那一张张风华正茂的脸庞,成为你我青春岁月的难忘记忆。
高中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班“连中三元”。肖继业的扮演者范正钿,肖奶奶张秀英,“小淘气”谢惠雄。打开尘封的记忆时,大家还玩笑他们祖孙三代呢。
《年青一代》的排演成功,应该说展示了三江高中文艺生态里程碑的意义。恕我自负寡闻,这样的文化氛围,恐怕在全市中学都堪称一流。
在生活如此艰苦,条件如此简陋的情况下愣是凭借对文艺的热爱和执着呈现了这样一出高水平的话剧。倾注了自己的汗水心血,展示了自己的青春才华。这也是三江高中老师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润育培养的结晶。
还值得一提的是黄复佳老师幕后“高人指点”。据谢惠雄同学回忆从语言,动作化妆都精心指导 ,以尽绵薄之力。
至于像郭福龙,乐有守,秦长荣这些画背景做道具及许许多多借或做服装的志愿者,台上台下跑龙套的众多不辞辛劳的同学就只有“不足为道”了。
在当时大讲阶级路线,大四清的背景下学校能支持排练也属难能可贵了。远动前夕的气氛中,并没能引起上面的关注,更不要说能慧眼识珠,由学校主动汇报积极推荐,让这出戏能去县市演出,有领导和专业人士现场观赏,那学校就该扬眉吐气,老师就该大力表彰了啊。说不准还会选拔上一两个出色演员直接进专业剧团培养呢。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时代的阴差阳错啊!
(三) 无独有偶,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回忆文章,说的就是六四年河南南阳中学师生排演《年轻的一代》时的经过与感悟。
他们的排演引起南阳地区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不但亲临现场,还要求各县领导前去观赏学习。在地区各地演出十多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轰动一时。作者是男主角林育生的扮演者,当他念到林育生亲生父亲留下的血书时,不由自主声泪俱下,全场沉浸在一遍啜泣声中……该校因此“一剧走红”。
同为一幕话剧,却有不同的待遇和结果。我校师生“千淘万漉虽辛苦”却错失“吹尽狂沙始到金”,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三江高中的难逢良机,实在太可惜了!
(四) 学校校龄虽短,文脉传承如三江之水泊泊流淌,绵延不断。后来办报发行,出版主席诗词浅析,开市中学之先河。这些成功与曾国荣等老师们亲自下场,执鞭走笔精心指导密切相关。办报时文学尖子招揽麾下,包括张纯摸,龚登先,仲明,张金华……现定居加拿大,美国的戚永螽,董经绚同学都曾为报纸撰稿写文章。报纸颇受读者欢迎,除市内及专县外,我班同学王昌福还卖到了贵阳。
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演大型歌舞“井岗山的道路”选段。宣传红色文化,让“八角楼的灯光”照耀四方……王开孝舞蹈,肖亚平老师乐器也积极参与其中。宣传队也是人才济济,后来有的参军去了师部,军区文工团:现在还有不少活跃在主城老年社团里,比如陈道华,杨之骏,张治龙等,成为老有所乐的骨干。
优雅的舞姿,优美的歌喉,及跌宕的情结所包含的情怀深深感染广大观众。受邀巡演场场爆满,足迹踏遍綦江南桐,巴南九龙坡,沙区至大半个重庆----
刘仁俊师哥在毕业六十周年庆时告诉大家,他还珍藏着一份《綦河浪》,是当年在解放碑买的。同窗友情溢于言表。
还有因“四清”工作未曾教过我们的大常老师,他们接下来在重冶子弟中学教出的同门师弟师妹,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考上清华,及其它九八五,二一一的不甚枚举。
如果说我们老三届是来自渝中,占有较多的学习资源,那老师原班人马继续执教的重冶中学却是地道的当地学生,也是人才辈出,足以说明三江高中一以贯之的水平,也是教学相长的具体体现。绝不是无中生有的虚冲!堪称划过渝南星空的一颗闪亮的星!
上篇文章写葛老师时,大常老师在群里晒出的学生不忘师恩宴请他们的照片就略见一斑。他们也是桃李满天。虽然没亲自聆听他的课,但在群里大常老师适时的文章诗词或三言两语,早已感受到他学识渊博,虚怀若谷的品格。
(五) 六十年过去了,我们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然而,当年那些循循善诱心生温暖的面庞,博学多识妙语连珠,引经据典精彩动人的场景,以及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文学氛围。将铭刻心中历久弥新。
如今的校群生机盎然,承袭三江高中文脉师生共同吟诗作对;歌赋散文:戏曲散打评书:书法摄影;金石收藏不一而足,热闹非凡。更有庆果了然兄模范带头开起“三江茶馆”,大家品茗聊天,盼友谊地久天长。如此盛景盛况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前些年六七二班牟阳进同学他们牵头写校史,出了本小册子,在小范围流传。其中主要对少数有突出成就的师生作了介绍。其情可嘉,其心可鉴。
但个人觉得少了些学习文化氛围的铺垫及文艺成果的叙述。缺少了阳光雨露滋养的沃土,幼苗是难成参天大树的。即所谓时势造英雄的势。因而“史册”约显单薄。缺乏厚重感。
我想如果有人还有志于此,包括大常老师所提到的重冶子中的同门师弟师妹。还有延伸后的三江中学。那一定不能忘了在此浓墨重彩作笔。
比如《年轻的一代》排演和《綦河浪》及《毛主席诗词浅析》的出版发行及《毛泽东思宣传队》的演出。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这在当时重庆中学至少是凤毛麟角的。
作为当年我这个文学小青年,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学习欣赏的看客,但我仍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
办报及宣传队的演出当年或许有宣传派性之嫌,但个人以为今天从校史,从文学氛围的形成,文艺性去探讨研究,提供史料又何尝不可呢?
四, 还有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三江高中的同学从事教育工作的比较多,有几十百把个吧,不但遍布綦江的山山水水,而且活跃在当年出发求学的渝中母城。难道这仅仅是单纯的周而复始的轮回?
就我们班而言就有十多个,这个比例不算少。分布渝中半岛,从两路口三十中到朝天门陕西路中学,有市重点的巴蜀和所谓的六二九(六中,二十九中)从小学中学老师到后来的大学教授。这绝非简单的偶然,究竟蕴含着什么?
直到一件事情的突然发生我才豁然开朗彻底明了。
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冷风吹拂着窗棂,时钟已经响过十二点,黄老师的女儿黄琴屋里的灯光还亮着,光透过门缝洒在地板上,感觉丝丝温暖。
黄老师已经习惯了女儿的作息时间,轻轻地推开她的门说,“琴琴,今天作业多哈?”“嗯,”女儿慢慢抬起头望着母亲深情地说,“妈妈你先睡吧,我马上就做完了。”黄老师无意识拿起女儿桌上的本子,是化学作业。突然教师一栏“何世珍”的名字映入眼帘。是她?黄老师不由自主脱口而出。“何世珍是你们化学老师?”女儿也颇感意外,“是呀,我还是她的科代表呢。”言语中显得十分自豪。
“啊,个子不高,眼镜度数深,身体不太好,说话轻言细语。”黄老师回忆道,“对对对…”母女都十分兴奋激动。“你认识她?”还不确定,你明天碰见她,问她在三江高中读过书吗?
结果不出黄老师所料,女儿的老师正是她的学生。母女欣喜不已,同学广为流传。
当老伴告诉我这段佳话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教师的那份厚重崇高,宏伟远大。是一棒棒师生的传承,一代代心灵的接力,一场场向美向善的遇见……如伟大的思想家管仲所言,“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人才强国,民族复兴之伟业靠的就是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多绝非偶然,更非轮回。是当年那方沃土播下的种子;是学校积淀的文化氛围,是教师深厚的功底熏陶催化的必然结果。
……自己的学生接过了教鞭,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心中。让她无比欣喜一夜未眠。
三江是老师们一生耕耘的地方,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师生共同的家园。六十年过去了,像语文组的老师们那样不辞辛劳,毕生奉献,“不觉辛苦只觉甜”的崇高精神值得永远传颂永恒留念。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