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恒道》序言
当下之中国,正经历着近代以来最深刻的发展与变革;眼前之世界,亦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非常之时,必出非常之语。
余存世《非常道》仿《世说新语》体例,采撷自晚清以迄世纪末一百六十年间(1840~1999)的言语片段,录同治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辛亥豪雄如孙中山、袁世凯,新文化先锋如胡适、陈独秀,国共两党如毛泽东、蒋介石,传统文人如钱锺书、陈寅恪,文坛斗士如李敖、王小波等诸家言行。
全书分三十二编:史景、政事、文林、武运、革命、问世、人论、英风、意志、性情、骨气、狂狷、识见、立言、代言、修辞、世道、敬畏、信念、自觉、教化、命运、变异、神伤、限定、虚荣、无情、心智、廉耻、依附、隔膜、荒诞。
《世说新语》原分三卷三十六门:上卷四门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为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此十三门皆属正面褒扬。下卷二十三门则涵容止、自新、企羡至仇隙诸目,尽显人间百态。
老子《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恒道”。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恒”易作“常”。一字之易,意蕴流转——从“可言说之道非永恒之道”,转为“道可述可悟,然非恒定不变”。昔时之理,或合乎情境;时移世易,再观之则未必尽然。此即“非恒道”之真义。
今拟作《非恒道》,辑录2000年以降中国话语,与《非常道》相衔接。并拟将前作三十二编与《世说》三十六门重整融合,厘为十八大类:
史景:历史之真实图景
政事:施政理国之事
文林:文人荟萃之林
武运:武者军人之命运
立言:创立学说,垂范后世
变异:异于常理之现象
无情:虚妄无实,失却本真
荒诞:虚诡难信之言
虚荣:表象荣名,实为虚妄
廉耻:廉洁知耻之节
狂狷:进取而不失操守
伤逝:追怀逝者之思
假谲:虚诈欺瞒之术
性情:禀赋气质之本
骨气:刚毅不屈之节
汰侈:骄奢暴虐之性
仇隙:名流间之怨隙
世道:人间兴衰之态
编纂过程中,当参酌《非常道》与《世说新语》原文注疏。上述分类仅为初构,因辑录与分类本非同步,待史料汇编事毕,可视各门事例多寡再作调整。编撰之际,或有一言可归数类,或有门类终无实例——凡此种种,皆需灵活处之,不固守成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