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社会贫富差别的起源
论人类社会贫富差别的起源
人类社会有一个从原始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过程。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类的生产能力低下,物质产品不足,几乎没有什么财富,人与人之间没有明显的贫富差别。只是到了文明社会的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提升,人类社会里才产生贫富差别。贫富差别的起源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学者间接地论述过贫富差别的起源。但是,我不认为前人已经准确地说明了贫富差别的起源。卢梭的研究和马克思的研究都是失败的。
例如,卢梭认为,财产私有制导致出现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存在贫富差别;但是,卢梭没有研究过剥削。马克思认为剥削造成贫富差别。这也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封建社会里存在剥削,我可以有条件地接受这个观点。但是,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剥削,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在封建社会里,农民不得不租用地主的土地,而地主的土地是掠夺来的。所以,这里存在剥削;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劳动力的买卖是市场上的自由交换,就不一定存在剥削。
就是说,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个剥削制度的论点是有问题的,因为他讲的这个论点无法经受根据事实进行的逻辑推理的检验。他的意思是说,除非剥削,一个人不可能致富。就是富人通过剥削致富;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致富。于是,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具体实例说明一个人不建立雇佣劳动制度从而不剥削任何工人也致富了,他的那个推论就被推倒了。有没有这样的具体实例呢?有。
我看见两位美国的或英国的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里面说英国有些文学家写小说致富了。他们并没有雇佣工人替他们写小说或提供任何帮助。由于小说销售量很大,作者获得的版税让作者成为巨富。J.K.罗琳写《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让她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少数人之一。还有其他一些知名度低一些的作家也致富了。那这些文学家是怎么致富的?我通过我研究的语言和媒介的关系发现,那些小说家其实就是社会媒介。社会媒介的特点就是能进行一对多通讯,从而能进行一对多交易。这种一对多交易是他们致富的原因。
我进行了引伸 的思索。我发现,凡是能进行此类一对多交易的人都可能致富。著名的歌唱家、音乐家、电影演员、篮球巨星等都能进行一对多交易,从而致富。举例而言,一位歌唱家可以举办个人演唱会。假定在体育场举行个人演唱会,5万听众入场,每张门票100元,门票收入总共500万元。除了场地费和工作人员的报酬外,歌唱演员获得30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总之,只要你能进行一对多交易,你就可能致富。
如果说一对多交易能致富,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具体实例。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就是,如果你到商场内去买彩票。假定你花5元钱购买一张彩票,然后你意外中500万元大奖。你一夜暴富了。你并没有雇佣任何工人,你并没有剥削任何工人,你却致富了。这也是一对多交易的结果。具体而言,彩票经营商推销彩票,声称如果你购买彩票能中大奖,你愿意试一试。很多人都愿意试一试。这等于投资或者等于赌博。其原理是,彩票经营商将无数没有中奖的人给的钱集中起来给了那个中奖的人。这就是一对多交易的结果。
还有一个例子。以前中国有位著名的体操运动员叫李宁。李宁一个人获得奥运会三枚金牌。后来一家运动服生产商找到李宁代言运动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厂商支付给李宁一笔巨额广告费。李宁致富了。李宁怎么致富的?李宁是名人,能进行一对多通讯。他上电视台做广告。他助力于随后的厂商的一对多交易。李宁本人当时并没有剥削任何工人。他致富了。
还有一个例子。在我们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有一些人在网络上搞直播带货。听说有的人一个月最多能赚500万元。这些搞直播带货的人并没有剥削工人。他们致富了。他们怎么致富的?也是进行一对多交易。
由于被马克思抨击的资本家或企业家也是要到市场上进行一对多交易,以便于将他们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千家万户,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资本家也是通过一对多交易致富的。这样,剥削致富论就有问题了。也就是说,凡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人,都要进行市场上的一对多交易,那么他们就是因为一对多交易致富的。例如,商人、企业家和银行家都进行一对多交易。其他人不进行一对多交易。这也包括工人在内。所以,一般人无法致富。他们只能进行一对一交易。一般人每天到市场上买菜,也进行一对一交易。但不可能致富。
最后,我总结一个观点:企业家跟消费者进行一对多交易。那么反过来,消费者跟企业家进行多对一交易。假定一切交易都是等价交换,假定企业家销售的产品就是财富,而且消费者支付的货币也是财富,那么,一旦进行这类交易,财富的流动的特点就是分散在个人手里的社会财富最终汇聚到资本家一个人手中。也就是说,市场的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财富的集中。正如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研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社会总财富,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拥有不足百分之五十的社会总财富。于是,出现少数人富有,而其他人不富有或者贫穷的现象。于是,出现社会的贫富差别。
那么,企业家哪来的那么多产品呢?他依靠机器。机器的本质是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如煤炭)做动力,取代劳动者的肌肉产生的动力。由于机器能生产大量商品,企业家能将大量商品销售给社会。于是,企业家能致富;工人基本上不能致富。但是,这也并非对工人不利。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提升了规模效益,企业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其产品价格下跌,作为消费者的工人阶级也受益。所以,虽然企业家致富了,工人的生活也得到改善。而且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还有一个说法:消费者支付给企业家的货币是社会的信任投票;企业家获得的货币越多,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那么,如果我说的这种情况能被接受,我们还要厘清在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时资本家是否剥削了工人。个人认为,马克思不知道人类社会贫富差别是怎么产生的。于是,他急切地编造了一个剥削的理论。他的研究不严谨。他说资本家雇佣工人以后会一概不变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剥削工人的劳动力。可是,这个理论在经济学里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劳动时间无法准确说明工人的劳动的价值。比如,一个熟练工人和一个不熟练工人都每天工作8小时。熟练工人一天生产了2张木桌,而不熟练工人生产了1张木桌。假定产品质量相同,规格相同,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显然高于不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就是奥地利学派说的劳动时间无法成为价值计量单位。能计量价值的标准就是货币价格。这就是市场上的交换价格。交换价格是供求双方决定的。买家认定的价值最关键。如果买家认定一张桌子的价值是100元,可以接受这个价格,那就不是劳动时间来定量的,而是买家的需求决定的。如果劳动力也是商品,其价格是购买劳动力的企业家决定的。企业家愿意支付每小时10元的工资,其价值就是每小时10元。其中没有马克思认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不存在剥削。
当然,马克思夸大了工人劳动的贡献。我也要指出这一点。马克思认为产品的一切价值全部来自工人的劳动。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的唯一目的是剥削。那么,按照这个逻辑,资本家应该雇佣越来越多的工人。事实是,随着生产的自动化,资本家辞退了大量的工人。机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创造的价值。所谓剥削的理论也就不成立了。
这些论点写在我写的一本书里。书名:A Treatise o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Second Edition: Critiquing Marx’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eory。这是目前人类社会里唯一一本批判马克思的核心理论的书(我的意思是说,西方国家里也有一些学者质疑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比如,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也对马克思的若干论点提出质疑。但是,他的质疑的对象都不是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观点)。最近,英国的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亚马逊网站已开始销售这本书。这是第二版。2024年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美国的许多大学的图书馆里有这本书的第一版。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就有这本书。这次,我在这本书里充实了更多的内容,主要是增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的评论。我增加了意大利共产党的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罗莎·卢森堡、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E.P.汤普森以及美国马克思主义左翼学者佩里·安德森等人的研究。我尽可能地研究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观点。不仅仅研究马克思的、恩格斯的和列宁的理论和观点,也研究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的理论和观点。我希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特别是研究《资本论》的学者,能进行坦率的讨论,检验我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质疑,因为我认为马克思误读了资本主义社会。我有一套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我有我自己的独特观点。我能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错误。如果发现前人的理论有明显的错误,就应该指出这个错误。我们不能在前人的错误理论面前安之若素,无所作为。我们需要在理论研究上继续前进。发现前人的理论的错误应该就是理论的进步。我只能简单地写一点我的理论观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你恐怕需要亲自读我写的书。我现在年纪大了,没能力详细写作了。只能写这一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