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策

注册日期:2012-10-22
访问总量:238708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北京师范大学1955-59年纪实片段


发表时间:+-

主要内容是扫描笔记https://cpri.tripod.com/bnu55-59.pdf

北京师范大学1955-59年纪实片段

教育系 学校教育专业 学生

出版:  US-Japan-China Comparative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  

http://cpri.tripod.com

编辑注释:赵京zhao.cpri@gmail.com

印刷:  Lulu Press, Inc.

2025年11月23日第1版(非公开发行)

目 录

编注前言 …1

入学前背景 …2

心理学教程 …3

《师大歌声》第1、第4集 …5

埃及共和国商务处来函 …7

照片 …9

思想历程笔记摘录 …11

编注后语 …50

编注后语

本书扫描并少量输入的笔记内容主要揭示一个普通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北京师范大学1955-59年期间,被党和组织教育、训练、培养,立志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却不被接纳入党的困惑(向中央写信申诉)、挣扎(党外布尔什维克的可能性)、苦闷(自杀的念头)的痛苦过程,但最终志愿去边远边缘地区(申请西藏,被分配到贵州)为党和组织奉献青春的精神历程。在最后的岁月里,主人公回顾道:高*作为参加过新四军的“调干”党支书,以“老干部”自居,不学无术还情有可原,但在运动中严厉刁难同学们在向党交心时“只交代芝麻,不交出西瓜”,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而他政治上天真幼稚地反驳:“我们就只是芝麻。你才是西瓜,却从来没听到你向党交心一句”,是他大学四年期间如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入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从笔记中也可以看出,他又比那些被打成右派的教师同学们幸运,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追求并实践自己选择的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人生观。

本书的第一稿暂不公开发行,故没有申请书号。计划待第二册(贵州毕节师范学校的工作)完成后,修订第一稿后再正式公开发行。同时,编著者也希望听取读者们的反馈、建议、批判,包括如何处理主人公留下的三本笔记(共6百页左右)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系教研组编辑1959年12出版的《公共必修课心理学》、《师大歌声》第1、第4集和《联共(布)教程》等历史文物。

主人公没有历史学的训练和直觉,也缺乏文学的天分来思考、书写自己置身的历史潮流,但他忠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精神历程,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


浏览(72)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