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历史看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松吉尔位于莫斯科以东约两百公里处,属历史名城弗拉基米尔的远郊。1955年夏天,工人们为附近一间陶瓷厂在此开采粘土,意外挖到大型动物骨骼化石,迅速向上级汇报。考古团队于是进驻,在其后十几年里陆续发现一系列远古人类墓葬群。根据碳同位素分析,它们距今大约3万到3万4千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这就是世界考古界赫赫有名的“松吉尔墓葬群” (俄文: Сунгирь, 英文: Sungir burials)。
一 松吉尔1号墓

图1. 松吉尔墓葬群1号墓穴。左为墓穴全景,可见一具成年男子的完整骨架。右为头部特写。墓穴内散落大量白色斑点,都是饰品珠子,由猛犸象牙加工而成。其他陪葬品还包括武器和各类器皿。这是人类早期“仪式性埋葬”(ritual burial) 的典型例子。
松吉尔地处欧亚大草原,比中国最北地点漠河还要更北,每年温暖时间很短,自然条件恶劣。松吉尔人与我们的时间距离,10倍于中国商朝。他们非常原始落后,必须与各种猛兽比邻而居,靠打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生。他们基于家庭和血缘组成小部落,通常三、五十人,包括老人和孩子。他们每日面对生命危险与生存危机,必须时刻警惕和忙碌才勉强活下去。但科学家们估算,仅制作1号墓穴中那些猛犸象牙珠子就需要大约2500小时人工。即使不干别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需要10个成年人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
一个简单、但关键的问题浮现。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为什么松吉尔人要为一位死者花那么多时间与精力?猛犸象牙非常珍贵,陪葬的武器与器皿都有实用价值。他们为什么将这些稀缺物品埋在地下、而不留给自己或其他活人用?
(Ex. 1) 问题:为什么远古人搞仪式性埋葬?
很多人马上想到,因为死去的人是领袖。很多动物也有领袖,比如狼群有狼王,权威非常大、地位非常高,不亚于人中领袖。狼王死了,狼群从不为它留下任何稀缺物品。可能有人猜测,那是因为狼智力太低,也许想为狼王留下东西,但不知如何做。大猩猩在很多方面类似原始人,智力相对高,也是群体动物,等级制度严格,并且也使用工具。但地位最高的大猩猩死后,其他大猩猩不会把稀缺工具留给它。
还有人会说,也许死人与活人感情深厚,所以活人花精力掩埋死人、并留下陪葬品。但动物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很深厚。比如幼儿大猩猩死了,猩猩妈妈会很悲痛,有时抱着幼儿尸体很多天不放手。但大猩猩从不搞仪式性埋葬,也不会为死去的孩子留下物品。
很多知识分子歌颂天鹅的“爱情”,认为比很多人的爱情还真挚。天鹅经常终生只有一个伴侣。它们一起忙忙碌碌共筑爱巢,很像人类小夫妻共同努力筹备住房。天鹅夫妻中一个死了,另一个会久久盘旋,不愿离去,让文人墨客们唏嘘不已。但活着的天鹅从不为死去的伴侣筑巢,也不为它陪葬任何实用的东西。
(Ex. 2) 科学界早发现,只有人类有仪式性埋葬,动物没有。
仪式性埋葬让活人花费时间与精力、外加放弃贵重物品作陪葬,对活人这无疑是损失,并且经常代价高昂。为什么人类祖先还要搞仪式性埋葬?合理答案只有一个。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终点,死去的人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庄重地埋葬他,为他准备陪葬品,都为帮助他在那个世界里继续生活。那个世界被称为彼岸世界。
(Ex. 3) 远古人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终点、死人继续活在彼岸世界。
理解古人思维
即使大学生,专职读书十几年,多数也不了解彼岸世界,甚至没听说过【13】。所以读者自然疑问,远古人那么落后,怎么会想到死人去了彼岸世界?简单讲,因为他们比现代人更熟悉人的内心。要理解远古人,首先需要理解我们自己。现代人觉得宇宙浩瀚无垠、科学最真、科学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现实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等;相比之下,人非常渺小,生命很短暂,内心想法变化无常。胡适、托尔斯泰、康德等都曾如此感慨,并留下感染人的文字。但很少人意识到,这套世界观虽大流行,却很新,诞生于两三百年前。人类文明历史数万年,在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完全不这么想。
远古人与大自然关系紧密,深刻体会感官感知不可靠。试想你是位原始猎人,你眼睛看见草在动,耳朵听到风在吹。感官感知告诉你,风让草动。但下一秒,草丛里可能窜出一条毒蛇、或跃起一只猛兽。原来不是风让草动,而是动物造成草摇动。你的眼和耳都欺骗了你,这次欺骗差点要了你的命。你的长辈和长辈的长辈都知道这种危险,所以从小谆谆教诲你不可信任自己看见的和听到的。你长大后变得成熟,完全理解了他们,并进一步懂得,虽然人更小心、经验更丰富后,就可以减少被感官感知欺骗的概率,但人永远无法彻底避免。感官感知在根本上不可信,懂得这点的远古人活得长,不懂的死得早。
物质世界就是感官感知世界,感官感知不可靠就是物质世界不可靠。远古人不得不在物质世界里谋生活,但排斥、怀疑物质世界,因为觉得它充满假象、缺乏恒常、无规律可循。别以为古人这样想是愚昧。虽然在最近两三百年里,牛顿科学体系占主流,认为物质世界如钟表、每个变化都有章可循,但最新科学回归古人想法。比如量子物理认为波函数随机坍缩,造成物质世界在本质上变幻莫测。撇开科学,人到中年后,大多数会领悟,世界处处暗伏陷阱,现实从来诡谲多变。
婴儿恐惧世界,向往母亲怀抱,因为在那里她感到安全、可靠;类似地,远古人面对危险的现实,所以比我们更重视内心,因为在心里他们发现了恒常、规律、和真。我曾介绍中国古字“真”的构造,就体现类似意义【1】。比如人觉得自己的情感不会欺骗自己。我恨谁就是我恨了,即使以后不恨了,也不改变我当时恨了。人内心情感不会像感官那样欺骗人。古人又发现一些道德准则恒常。比如不杀无辜、信守承诺、公平交换、善待族人等。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人都觉得它们是对的,即使自己没做到。道德准则与个人情感有个根本不同,后者只属于个人,但前者被所有人分享。道德准则反映在每个人心里,又独立于每个人,说明它们在人心之外。同时它们也不属于物质世界,因为人感官感知不到它们。所以它们属于第三地,就是彼岸世界【13】。
(Ex. 4) 整体世界并非只有物质与人的意识,多出的部分就叫彼岸世界。
在人心中所有内容里,自我意识最特别。只要人在思想,无论清醒还是做梦,人都有自我意识,就是我感知到我,这种感知不依赖感官。实际上,感官感知不到“我”,并且“我”恒常、不随时空变化,说明“我”不属于物质世界,只属于彼岸世界。“我”也不随身体状况变化,年幼时和百岁时的“我”一样,健康时和生病时的“我”一样,即使失去一条腿、一只眼睛,“我”还是一样。凭什么认为身体死亡就代表“我”毁灭呢?很多人发现那没道理。死后“我”还在,灵魂不灭,继续存于彼岸世界【2】。
在整个世界里,包括物质世界和彼岸世界,“我”是每个人接触最频繁、感情最亲近的对象。人都应该对自我了解最深入,但很少现代人做到。我们有太多分心事了。远古人落后,但他们与我们一样能感知“我”。并且相比之下,他们少有其他事分神,所以远比我们更专注自我,对自我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这并不难理解。他们与我们都属智人,在生理上基本没区别。试想你就是3万年前的一位智者,你每天想什么呢?那时没有数学、语文、外语、科学,也没有报纸、电视、计算机、手机等。那时根本就没文字,也就没有书本、学校等,最多只有一两首依赖口口相传的神话与英雄史诗。所以你有大把时间审视自己内心,你自然非常熟悉人灵魂的方方面面。
根据考古证据推断,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死后灵魂不灭,只是去了彼岸世界。他们想象彼岸世界里有很多失去肉体的灵魂,于是就有了各种神明与鬼魂。需要强调的是,远古人这么想合乎逻辑,在大方向上是对的,并非愚昧或迷信。很多现代人以为古人信鬼神都因为不懂科学。这些现代人才愚昧,因为他们似乎完全没有内省,不知道自己心里另有个大世界。人心可通彼岸世界,但他们思想里只有现实、没有彼岸世界,所以看不见科学的局限。科学只针对现实,完全不能回答彼岸世界里的问题。
相关自然历史知识
地球上最后一次小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 延绵10万余年,大约终结于1万2千年前。冰期终结前的人类文明遗迹很少,原因也容易理解。第一,天寒地冻,环境极端恶劣,人类数量很少。第二,当时属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程度低下,本就没什么文明可言。特别说明,很多教科书将文字出现定义为文明起点,但本文不采用。在这里,“文明”指人展现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思维与言行。第三,那时距现在太久远,很多遗迹自然消失。比如人类墓葬塌陷、融入泥土;遗体被野兽拖走、吃掉,也腐朽成泥土;绘画染料年久而发生化学分解等。尤其冰期融化后发生大洪水,冲走大量地表和地下浅层遗迹。
关于仪式性埋葬,本文重点介绍3万多年前的松吉尔墓葬群。其实还有更古老的类似遗址。最久远的是西班牙骨头坑遗址(Sima de los Huesos),距今大约43万年;以及南非升星洞群(Rising Star Cave System),距今大约30万年。它们远远早于松吉尔墓葬群。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已发现大约30个比松吉尔墓葬群更古老的疑似人类仪式性埋葬遗址,但它们保存状态普遍较差,因此考古结论争议较多。对比之下,松吉尔墓葬群保存状况很好,考古结论争议也少,所以我选它作为关键证据与大家分享。
二 远古岩洞壁画

图2. 四处著名远古岩洞壁画遗址。上左,阿尔塔米拉洞(Cave of Altamira),位于西班牙北部, 距今约3万6千年;credit:D. Rodríguez。上右,卡斯蒂略洞(Cave of El Castillo),也位于西班牙北部,距今约4万年;By Gabinete de Prensa del Gobierno de Cantabria。下左,肖维岩洞(Chauvet Cave),位于法国东南, 距今约3万到3万2千年。下右,桑库利郎-孟加里哈特地质公园(Sangkulirang-Mangkalihat Geopark)里的洞穴岩画,位于印度尼西亚中北部,距今约4万年;By Luc-Henri Fage【9】。
在世界范围内,三万年及以前的文明遗迹,数量很有限。除仪式性埋葬外,还有一大类是岩洞壁画,因为隐于山洞深处,避风避水,远离人群,所以被保存下来。一般认为,现存最久远的岩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的特东良洞穴(Leang Tedongnge cave),距今大约5万1千多年【3】,但保存状况不太好。上图里的岩洞壁画遗迹状况相对较好,分布于世界各地,内容和形式都惊人类似,描绘常见猎物,如鹿、羊、牦牛等,外加一些人形,有的像猎人、有的像人兽合体的萨满等。
(Ex. 5) 远古岩洞壁画代表现存人类最早视觉艺术。
岩洞壁画第一个明显特征,都表现出无可争辩的抽象性,反映绘制者思维符号化。这正是人脑理解彼岸世界的标志,因为抽象符号不存于物质世界,只存于彼岸世界。它们被柏拉图称为理型(forms),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共相”或“普遍性理型”(Universals 或Universal forms)。
只有人理解抽象符号化艺术,动物不能。比如狼吃羊,但面对图2右下壁画中的羊,狼不会扑上去,因为它不觉得画里有羊。人看到这副画都觉得是羊。这件事简单到几乎不值一提,很多人因此反而从没注意过,但它反映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有独特的抽象思维和符号化思维能力。当艺术家看到真羊,他凭直觉将羊形象中包含的普遍规则抽取出来,在头脑里概念化,形成抽象的羊。图2右下就是这样一只抽象的羊,看到的人也都凭直觉知道它是羊,但动物要么没有这种直觉,要么有一点、远不如人的发达。
(Ex. 6) 远古岩洞壁画体现人抽象思维能力,代表人脑通彼岸世界。
关于岩洞壁画,考古界必须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远古人要在岩洞深处作画?这些壁画经常远离洞口,比如图2中的法国肖维岩洞壁画最远达400米。岩洞内伸手不见五指,古人没有方便照明手段;从洞口达到壁画,又必须经过重重危险。他们本就生存不易,难道还有闲情逸致为欣赏艺术去冒险?当前考古界普遍认为,古人制作这些岩画不为众人欣赏,而为少数萨满施法术时作道具。画都出自萨满之手,本质是原始宗教用品。萨满深入岩洞,借助作画和其他手段,让自己灵魂脱离肉体,游走于彼岸世界,目的是遇见神灵、祖先等、或临近猎物群体,甚至进入个体猎物身体内部,为帮助族人狩猎【1】。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来自劳动、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艺术。但现代考古科学发现最早的艺术出自宗教人员之手,为宗教目的服务。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灵魂即使存在,也属于意识范畴,依赖肉体。但远古人相信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进入彼岸世界。这代表灵魂独立于肉体。他们并不止于相信而已,在至少几万年期间里,他们长期和大规模地付诸实践,让自己灵魂脱离肉体束缚,游走于现实与彼岸世界之间。这种能力一直是萨满的核心技能,现代心理学称之为“意识变异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Ex. 7) 岩洞壁画是萨满实现灵魂脱离肉体、进入彼岸世界的道具。
萨满教早已衰落,相关技能几近失传。目前世界各地还有零星萨满,他们声称可以让灵魂脱离肉体、进入彼岸世界,但一般人难以辨识真伪。不过现代科学已成功验证一些相关事例。比如我曾介绍过濒死体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可信证据,一些濒死患者经历了灵魂出窍、在自己身体之外旁观自己被抢救的过程。有些人还报告自己遇见神明和早已死去的亲人【2】。远古萨满几乎总是部落里最智慧、最受人尊重的人。他们毕生专注内心,用全部时间与精力追求灵魂出窍、与彼岸世界交流。他们的技能由父传子、由师传徒,世世代代不断精进。现代萨满缺乏类似环境与条件。
人心通彼岸世界、动物不能
综上所述,自然历史证据表明,从文明一开始,人类就知晓彼岸世界,且表现方式多样。有人认为死者去了彼岸世界,有人努力让灵魂脱离肉体、进入彼岸世界,有人在艺术中展现来自彼岸世界的符号化抽象思维等。科学家们从未发现任何动物展现类似能力或内心状态。根据科学归纳法我们总结:
(Ex. 8) 只有人脑通彼岸世界,动物不行。
这个结论符合我曾多次讨论过的人心二维论【4】。基督教和唯心论都隐含,整体世界有两个维度,分别是彼岸世界与物质世界。站在物质世界角度看,彼岸世界独立于、且高于物质世界;从彼岸世界角度看,物质世界源于彼岸世界,是彼岸世界的不完美投影。人心反映整体世界,所以也是二维。

图3. 人心二维,分别指向彼岸世界(或称神界)和现实世界(或称感知世界、物理世界)。动物内心只有一个维度,指向现实。
人心通彼岸世界,所以人有抽象思维能力,或称理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存于彼岸世界的、抽象的真善美义爱;而动物没有。但人与动物都有动物性,比如人突然看到蛇,也会被惊吓到、毛骨悚然。这就是基于肉体的动物本能。
三 物质特征不能区分人与动物
用彼岸世界区分人与动物,证据来自考古,理论体现在图3中人心二维模型,模型又和《圣经》与唯心论哲学相符。国内学校和社会敌视西方严肃思想,忽略相关证据,造成大家觉得这一切都陌生、与自己遥远。我要向大家报告的是,其实这个二维模型离我们并不远,我们的祖先早就谈及,差别只在于表达方式与认知深浅。如果模型是对的,它应该潜伏于每个人内心。无论中西方,任何人只要在自己心中探求,都会发现它的影子。我们的祖先当然曾认真探求过,态度与西方古人没什么不同。现在很多朋友热衷国学,我就与大家一起简要回顾中国传统经典,看看中华先贤们如何区分人与动物。你会发现,中西智者们所见略同。
道家经典、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人可以领会超越天地的道(而禽兽不能),并且道的源头自在。老子笔下的“自然”不是现代汉语里的“自然界”,而是“自在”、不依赖外部条件等;所以老子认为道的源头类似巴门尼德的“存在”【12】。儒家的荀子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公母)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大意是人都有身体和现实需求(这就是人的动物性),但人之所以为人 (而非禽兽) ,并非因为身体或现实,而在于人内心能辨识(抽象道义)。荀子还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天性坏,做好事只因为人(依赖道义和辨识能力)矫正天性。这里的天性就是人的动物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大意是人和禽兽的区别只一点点,一般百姓丢弃它(与动物无异),君子保存它。以舜为例,君子能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而禽兽和老百姓不能)。
仔细品这些国学经典里的话,你会发现它们与《圣经》和西方哲学意思相近,差别只在概念清晰和逻辑严谨程度。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百家之间人员相熟、思想互通,只是各有侧重。按现代标准他们也唯心,与西方先哲一样,认为人心中有两大追求,一是包括肉体的现实、二是抽象的道,并认为后者更重要。他们也强调人非禽兽,因为动物不识道。但我从小在中国知识分子圈里长大,从没听谁在严肃场合明确说人不是动物、区别在于信仰或彼岸世界。倒有很多人积极鼓吹人就是动物,比如认为母蝎遇火弓身护子,与人类父母爱孩子本质一样;天鹅终生一夫一妻,像人一样有爱情,甚至比人还忠贞,等等。
(Ex. 9) 中西方古典思想相近,区别只在逻辑严谨程度,但国人忘记了祖训。
无论老一辈、同辈、还是年轻一辈,当代知识分子都类似,都忘了祖训。虽然他们中很多人崇尚国学,但没读懂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意思。个中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与西来的马克思主义相比,祖训的概念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所以比不过人家的说服力;二是暴虐政治下国人已彻底屈服,内心被挤压得只剩下现实一维,再无法理解原本二维的世界与人心。基督教与现代唯心论同样来自西方,与马克思主义相比,概念更清晰、逻辑更严谨,但因为包含世界与人心二维论,与国人既有心态南辕北辙,造成中国精英集体性无法理解甚至皮毛。这包括各领域顶级精英,如胡适、鲁迅、毛泽东等。
唯物的国人几乎都认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某种物质因素。比如很多人接受学校灌输,认同马克思说的,只有人能制造工具、动物不能。还有人认为只有人使用火、穿衣、有语言、或有文字等,动物不能或没有。这节逐一检查这些常见的、唯物论范畴内的标准,发现它们几乎都无力区分人与动物,只有高级语言除外。只有人有高级语言、动物没有,但背后原因是人理解彼岸世界、动物不能。所以,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还在彼岸世界。
1. 制造工具

图4. 巴西卷尾猴(Capuchin),用石头互相敲打,产生大小形状不一的碎片,然后在其中挑选锋利者,作为切削刀具。旧石器时代人类也这样制造工具【10】。图片来源:https://youtu.be/j0jqJUF1nOs?si=uiS99gRgJ9Rm5R-q
马克思认为,人能制造工具,而动物不能,这是二者根本区别。但这个结论经不起推敲。我在另文中介绍过【4】,澳大利亚海岛上的新喀鸦(New Caledonian crows),就是一种乌鸦,可以制造多部件复杂工具。科学家们还观察到,巴西卷尾猴用石头互相砸击制造石刀(如上图),与旧石器时代人类制造工具的方式没有区别。实际上,考古学家在野外发现较粗糙的石质工具,经常分不清来自原始人还是猴子。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观察到西非的大猩猩、泰国的长尾猴等,也使用石质工具,并在周边发现被砸开的石头。科学家们怀疑这些动物也砸制工具,但还未采集到直接证据。
2. 利用火
普罗米修斯从神界偷来火种给人类,让人类走出黑暗、寒冷与野蛮。这个希腊神话故事尽人皆知。利用火,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古往今来的智者,尤其偏唯物的思想家们,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到近代的卢梭和达尔文,都强调人类利用火的重要性。当前考古学界认为,人类最早利用火的证据来自南非的“奇迹洞穴”遗址(Wonderwerk Cave),距今大约100万年。在其后20万年里,世界各地的人都开始用火。大约10万年前,人类开始日常用火,包括烹制食物、用火制造工具、在宗教和社会活动中用火等。
“利用火”似乎可以区别人与动物,但仔细推敲后发现不可行。澳大利亚北部丛林经常发生自然山火,当地有多种鹰,尤其一种学名为“黑鸢”,会在山火中捡拾燃烧的树枝,然后将它们转运、并投掷到自己的狩猎区域,目的是引发新山火,迫使其中的小动物们四处逃窜,方便自己扑食。有证据表明,当地土人已经知道这种现象数万年,并统称这些鹰为“火鹰“(Firehawks)。火鹰不但利用火,还会主动引发火,与人类相似。

图5. 澳大利亚北部的黑鸢(Black Kite),故意从自然山火中捡拾燃烧的树枝,再投放到其他地方,引起新山火,引发昆虫鸟兽四散逃逸,方便自己捕食。
3. 穿衣

图6. 寄居蟹(Hermit Crabs)集体换壳场景。随身体长大,寄居蟹原有的壳显得太小,于是需要换壳。上图中多只寄居蟹按自身大小,自发排成一列,在沙滩上等待机会。当潮水冲来更大的壳,最大一只离开自己旧壳、进入新壳,然后次大的也离开自己旧壳、进入前者刚丢下的旧壳。以此类推,整排蟹都成功换壳。来源BBC Earth【11】。
所谓“穿衣”,就是动物为保护自己,利用非自身器官将自己包围起来。寄居蟹很常见,分布于世界各地。它们身体柔软,必须找一套外壳来保护自己。这些外壳经常是其他动物死亡后留下的壳,比如海螺壳。在缺乏选择时,寄居蟹也可能利用空罐头桶、塑料盒等。平时寄居蟹总呆在壳里,无论游走还是停歇,就像人穿着衣服。外壳就是寄居蟹的“衣服”。类似利用非自身器官作外壳的动物还有很多,比如石鳖幼虫、装饰蟹等。所以“穿衣”不能区分人与动物。
4. 语言
同类之间通过声音交换信息而成语言。科学家们已发现海豚、鲸鱼、多种鸟类如麻雀、多种猴子、大象、甚至很多昆虫,都利用声音交流。比如抹香鲸之间的声音信号类似摩尔斯电报码。科学家们已经分离出几十种代表不同意义的抹香鲸信号,如警告、求偶等【5】。海豚也类似。科学家发现海豚“语言”中竟然包含个体“名字”。它们用这些名字互相呼唤、识别【6】。可见,广义语言并非人类独有,不足以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

图7. 代表不同海豚“名字”的不同声音频谱。海豚声音如呼哨。科学家们发现个体海豚对应独特呼哨,类似人有独特名字。上面每个小图代表一种呼哨(SWT) ,对应一个海豚名字;其中x-轴代表时间,y-轴代表声音频率【6】。
人类语言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动物界望尘莫及。高级语言确实可以成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但深究一步,人类语言之所以高级,因为它包含抽象和理性因素,动物语言没有。比如即使在人不经意时,其语言也高度符号化、逻辑化,包含基本数量概念如唯一、全部、多个等,并且频繁地由具体情况归纳到普遍原则、再由普遍原则推广到具体情况等。这些抽象理性元素形而上,来自彼岸世界。可以说,人类语言比动物语言高级,全因为人心通彼岸世界。语言高级只是表象,心通彼岸世界才是本质。所以利用高级语言区分人与动物,实际上还是以彼岸世界为标准。
5. 文字
文字不可定义人,因为很多民族至今没有文字,或最近才开始有文字,但他们明显属于人类。比如苗族是中国大民族,与汉族比邻而居几千年。但在1905年之前,苗族从来没有文字。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柏格理为苗族创制了第一套文字【7】。清朝建立之前,满族长期居于东北,也没有文字。17 世纪初,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主持下,满文才被创制。当前中国官方承认56个民族,其中十几个人口极少,在20世纪之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包括佤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没人可以否认这些少数民族在有文字之前也属人类。
再看世界。俄罗斯人在公元9世纪前没有文字,后来基督教传入,在传教士西里尔与美多德兄弟(Cyril and Methodius)主持下才创制了俄文字母和文字,情况大致类似苗族。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绝大多数美洲印第安人没有文字。直至今天,华盛顿州的印第安人部落Quinault依然抵制外来文化,坚持使用传统语言。但他们从没有过自己的文字,也拒绝使用英文或其他外来文字。9世纪前的俄罗斯人和近现代印第安人当然都是人。

图8. 左为柏格理创制的苗文;右为柏格理牧师(右2)与苗人、其他牧师的合影。柏格理(Samuel Pollard, 1864-1915)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于1887年来到苗寨,地点在云贵川交界的威宁县石门坎。那时苗寨极端原始落后,他全身心奉献近30年,最后死在石门坎,并葬在石门坎。他的事迹可歌可泣【7】。
四 结束语
三万年前及更早的人为我们留下的遗迹或遗物很少,大致可分成如下类别:
1. 日常生活遗迹:如脚印化石、居住、用火、与食物残留等;
2. 工具:绝大多数是粗糙的砸制石器,少量由骨头、鹿角、象牙等制作,相对精细;
3. 遗骸与墓葬:包括仪式性埋葬;
4. 洞穴壁画;
5. 首饰、可携带装饰品等:散落民间,因为远离产生时的环境,现代人可从中解读的信息较少,结论可靠性也较低。
唯物论在前两项中寻找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它失败了,因为动物也可能留下类似痕迹。后三项才体现人的特点。动物没有仪式性埋葬,也没有艺术。这些行为体现人心通往彼岸世界。只有人理解彼岸世界,动物不能。但彼岸世界属于唯心论,唯物论不承认。
(Ex. 10) 自文明之初,人就因为、且只因为理解彼岸世界而区别于动物。
其实很简单,人独特之处在心里、不在肉体或现实。这不需要什么高深哲学,即使孩童也有相关直觉。数千年来的贩夫走卒、市井小民都懂,我们的祖宗也曾谆谆教诲,但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却忘了。从苏联传来的列宁、斯大林版共产主义真厉害啊!仅用两代人功夫,就将整个民族彻底洗脑,不再承认基本常识。
人的肉体就是动物肉体。《圣经》中讲,神用泥土造动物身体,也用泥土造了人的身体。人与动物在物质世界里比邻而居。如果没有彼岸世界因素参与,在纯物质范畴内,人与动物同属一类。目光局限在物质世界里寻找二者的根本区别,是缘木求鱼。
关于人类早期历史的现代科学,包括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都起源或爆发于19世纪西方。当时基督教会还拥有巨大权威,大众远比现在更愿听从教会意见。教会为维护人的尊严,反对把人体当作动物或物件研究,造成主流基督徒科学家们不研究人,这些领域里的早期领袖几乎都是社会边缘的疑神论者或无神论者。这有点像在我年轻时的东北,老实人瞧不起做生意,经商者中有高比例的刑满释放人员。关于早期人类的科学从那时起就严重偏向唯物论,比如假设人与动物本质一样、人来自动物进化等。那些领袖占据行业顶端,自然排斥基督徒,阻止后者进入领域,或在后者进入后抑制他们向上发展。这个大局延续至今【8】。
(Ex. 11) 关于早期人类的科学,因历史原因,严重偏向唯物论。
本文总体逻辑是反证法,从基于唯物论获得的科学证据出发,最后结论却是唯物论无力区分人与动物。讨论远古人类,不可能绕开进化论。即使进化论的所有证据都可靠,也只证明人肉体由动物肉体进化而来,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人理解彼岸世界。《圣经》说,神用泥土造人,然后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从人肉体成型、到他获得灵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无法知道中间花了多长时间,也许成千上万年。人类肉体祖先是智人,最早出现在大约30万年前。但如果他们不知彼岸世界,也理应算作动物。所以进化论成立与否,都不影响本文结论。另外,我曾在另文中专门讨论过进化论【8】。
2025年11月20日
本想讨论更多话题,却发现摊子铺得太大,不适宜阅读,于是只好暂时放弃,转而将原计划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希望以后有机会逐步完成。
电邮: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网址:https://lyz.com
注释
1. 骆远志,2025,漫谈爱、真、悟、与信,兼纪念母亲,https://lyz.com/epiphany-mom/
2. 骆远志,2025,人死后灵魂还在吗? https://lyz.com/death-soul
3. Oktaviana, A.A., et al.,2024, Narrative cave art in Indonesia by 51,200 years ago. Nature 631, 814–81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541-7
4. 骆远志,2024,六四35周年随想---谁真的爱自由?https://lyz.com/64-35years
5. Sharma P. et al., Contextual and combinatorial structure in sperm whale vocalisations. Nat Commun. 2024 May 7;15(1):361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0399785_Contextual_and_combinatorial_structure_in_sperm_whale_vocalisations/download
6. J. Fearey et al, 2021,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signature whistles from free-ranging common dolphins (Delphinus delphis) in South Africa,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3669146_Identification_of_potential_signature_whistles_from_free-ranging_common_dolphins_Delphinus_delphis_in_South_AfricaDavid Lewis-Williams, 2002, The Mind in the Ca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Origins of Art, Thames & Hudson, ISBN-13978-0500051177
7. 骆远志,2020,苗族历史对中国民主化的启示,https://lyz.com/hmong/
8. 骆远志,2022,当代科学挑战达尔文进化论,https://lyz.com/id-evolution/
9. Jean Clottes and David Lewis-Williams. 1998, The Shamans of Prehistory: Trance and Magic in the Painted Caves.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0.Nature video, 2016, Monkeys can make stone tools too, https://youtu.be/j0jqJUF1nOs?si=uiS99gRgJ9Rm5R-q
11.BBC Earth, 2015, Crabs Trade Shells in the Strangest Way, https://youtu.be/f1dnocPQXDQ?si=8W8QqnIkIMYYsZl2
12.骆远志,2024,从巴门尼德到康德---漫谈理性主义哲学,https://lyz.com/ parmenides-kant/
13.骆远志,2025,通俗解释彼岸世界与唯心主义,https://lyz.com/other-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