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

注册日期:2009-07-30
访问总量:116351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史学到思想的锋刃:读易中天〈重写中华史〉的几点观察》


发表时间:+-

此文将奠定易中天史学界至尊地位:

从来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却永远出不了人权/易中天

一,挤压中华泡沫史

所谓“中华5000年文明”就是泡沫史,有史可考的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

有人说从地下挖出了几万年前的陶罐,证明中华文明还包括“史前史”。这是无知,还挖出过50万年前的头盖骨呢,与文明史扯不上半点关系。文明包含三要素:

哲学——人类思想的荟萃;

宗教——人类心灵的寄托;

艺术——人类对万物之美的诠释。

哲学、宗教、艺术萌芽之前,没有文明史,只有莽荒史、原始部落史。中华文明史没有5000年,只有3700年。

二,揭穿中华谬论史

比如:究竟是谁“推翻了三座大山”?就需要正本清源地告诉读者:

——“封建主义”就是分封制,是被秦始皇推翻的;

——“帝国主义”就是帝王制,是被孙中山推翻的;

——“官僚资本主义”?根本不存在!官僚主义=垄断主义;资本主义=竞争主义。竞争与垄断水火不容,史上何来既垄断又竞争的“官僚资本主义”?只有“官僚权本主义”!

“封建制”之后是“集权制”,区别在于:封建制 —— 思想多元、言论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集权制 —— 思想单元、言论禁锢、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而且封建社会只有“天子”,集权社会才出现了“皇帝”。

秦始皇推翻了“封建制”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集权制世代相传了200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必须对历史纠偏——中国早没了封建,只有集权。

三、对比中华古今史

比如:“奴隶制”和“极左制”,一对比就明白了,劳动人民统统被剥夺了“自由谋生权、自由迁徙权”、然后“一切行动听指挥”地奉命扛活。再比如:“井田制”和“公社制”,一对比又明白了,都是土地公有制!名义上“公有”,支配权都归一小撮人,要么在贵族手中,要么在公仆手里。百姓只剩下了“奉命扛活权”。

历史只有在对比中才能被看穿本质:不管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只要剥夺了人们“自由谋生、自由迁徙”权、只要重蹈“公有制”,那就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复辟。

四、必须借用世界史

比如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大师、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警世之言:

——财产不可公有、权力不可私有,否则人类必将进入灾难之门!

言简意赅,醍醐灌顶。“经济民有化”(自由经济)才能“政治民主化”(自由选举)。

作为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约翰?洛克的警世之言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

——宪政就是契约,契约精神只能源自于经济私有化(民有化)的“自由经济”中。

就是说,没有“自由经济”的“自由选举”毫无制衡力,只能导致另一种专权与灾难。比如“坚决不走私有化邪路”的委内瑞拉、纳粹德国、前伊拉克、现伊朗,由于百姓的生计和生活统统依附于“公有制、国有制”,就算东施效颦实行了“自由选举”,选民也空有民主权力,毫无民主能力,只能把查韦斯、希特勒、萨达姆、内贾德、穆兄会、哈马斯等各路骗子或疯子选上台,只会让右翼民族主义、极左民粹主义、或宗教原教旨主义得逞。这绝非宪政民主,统统是垃圾民主,比开明专制更不如。

五、还要总结阶级史

人类文明史都是以爱为本——博爱、兼爱、仁爱。任何煽动“恨”与“斗”的就是反文明。所以必须摒弃反文明的“阶级斗争”。

摒弃反文明的“阶级斗争”,却不可以模糊“阶级”之分。人分三六九等,当然有阶级之分,不同的阶级力量决定了不同的历史走向。《马论》错在用“贫富”划分阶级,我认为“牟利手段”才是划分阶级属性、研究历史走向的唯一标准:

——依仗特权和垄断牟利的,是“特权阶级”;

——依靠创造和竞争牟利的,是“资产阶级”;

——特权无门、竞争无能的,是“无产阶级”。

此标准能启迪读者,为啥有的社会进步成了民主?而有的社会依旧轮回在专制?规律是:民主=竞争,同样面对垄断为本的“特权阶级”造成的社会不公,竞争为本的“资产阶级”才能推动民主,而暴力为本的“无产阶级”再怎么造反与革命,都只会重蹈专制。

历史证明了一切:张角、朱元璋、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义和团、布尔什维克、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意大利工人暴力团伙(法西斯)、红色高棉、红卫兵、造反派等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各路“无产阶级”暴力团伙,从来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却永远出不了人权。

我重写的《中华史》不是传统的叙述史,而是纠偏史、对比史、真相史、本质史,选票派看了会怒骂、毛派看了会咒骂、同行看了会妒骂、权贵看了会责骂。

可不管你们怎么骂,只要还剩下一口气,我也要重写中华史!

——开启尘封千年的头脑功能、耕耘荒芜已久的思想土壤,虽千万人,吾往矣!

悄悄告诉你:他最大的错误不是文革

不晓得大家为啥只盯着文革骂?文革无非就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许多朝代都搞过这种把戏,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阶级斗争”就是仇富杀富,既洗劫了社会财富,又骗取了底层民意。

——大明王朝的无产阶级领袖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把大批大批的富庶百姓抄了家,一批又一批地发配滇边“劳动改造”;

——委内瑞拉的无产阶级领袖查韦斯也是这么干的,带领穷棒子选民联手洗劫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和知识阶层争相流亡海外,国民经济大幅倒退。

“路线斗争”就是同室操戈,都是为了坐稳头把交椅。

——太平天国的无产阶级领袖洪秀全、大顺王朝的无产阶级李自成都是这么干的,为了坐稳头把交椅,搞掉的都是自家兄弟;

——前苏联的无产阶级领袖斯大林更是这么干的,残酷清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兄弟。

所以“文革”并非史无前例,而是老酒装新瓶,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因此,他最大的错误不是晚年搞文革。文革明显的危害性掩盖了另一场空前浩劫:文革爆发前十年的“全民枷锁制”:

——先用“全盘公有制”剥夺了全民自由谋生权;

——再用“城乡户籍制”剥夺了全民自由迁徙权。

几亿人口啊,剩下的唯一活路,就是被迫去“公有企业、人民公社”里,“一切行动听指挥”地奉命扛活,一下倒退了2200多年,复辟到了井田制时代。“三年饿死三千万”就是这个复辟制度造成的直接恶果,文革就算折腾了十年都没能死这么多人。

改革开放进步在哪里?莫言说:“倒不是因为恩赐给了老百姓多少钱,而是因为归还了老百姓最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从这个角度看,改开确功莫大焉。但,改革尚未成功,国人仍需努力。

我们当然要警惕文革回潮,但更要警惕先秦时代的第二次复辟!这才是殃及全民、无一漏网的最大浩劫。 

《从史学到思想的锋刃:读易中天〈重写中华史〉的几点观察》

评论 / 一来特稿


易中天的新史论文字,向来以“敢说”著称,但这篇文字的锋芒远不是“敢说”三字可以概括。它真正的特质是:用系统化的结构,把许多中国历史中的“理所当然”重新放置到显微镜下审视。

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学术论文,也不是情绪宣泄,而是一个学者以近乎“治史外科手术刀”的方式,对若干历史叙述进行解构与缝合。


从评论角度看,其文本至少有五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以“纠偏史”取代“叙述史”:一种史观的转向



文章一开篇就重击大众熟悉的概念:“中华5000年文明”。

但其意图不在于贬低历史,而是强调:

文明不是“年头多”,而是“三要素成熟度”——哲学、宗教、艺术。


也就是说,他试图把“中国史”从“时间崇拜”中解放出来,回到文明史一般规律的轨道上。

这本身就是一种 去神话、去泡沫化 的史学态度。


从史学的角度看,这种方法论属于“去叙事神话”和“文明基因分析”,在学术上并非新鲜,但在中文公共语境里,却仍显得大胆。





二、“概念史”的澄清:文本最锋利的部分



这篇文章最具有“破除性力量”的,是第二部分——

对若干中国政治史概念的重新定义。


例如:


  • “封建主义不是皇权,而是分封制”

  • “帝国主义不是西方势力,而是帝王制度”

  • “官僚资本主义”是逻辑矛盾,应为“官僚权本主义”



这些重新界定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试图把政治概念从宣传语言中拉回到历史语言。


这段论述的根本诉求是:

没有清晰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清晰的历史。


它本质上是现代思想史所强调的“概念考古学”,即对被异化的术语进行去伪存真。





三、用“世界史”作为参照系:试图把中国史重新放回人类史框架



文章第四部分引用洛克,将“自由经济—私有产权—政治民主”链条视为文明社会的结构性前提。

这是一个典型的 启蒙主义史观,强调制度演化遵循普遍规律,而非文化例外论。


无论是否认同这种“普遍主义”,但它的意义在于:

把中国史放进世界史中解释,而非仅在本土叙事中循环。


这种写法,让历史讨论从“民族内部的自说自话”转向“人类政治文明的比较研究”,这是有学术价值的。





四、最具争议性但也最有解释力的部分:对“阶级史”的重新分类



他拒绝“以财富划阶级”,而提出“以牟利方式划阶级”:


  • 垄断取利者 → 特权阶级

  • 竞争取利者 → 资产阶级

  • 无特权、无竞争能力者 → 无产阶级



这是一种“经济行为学意义的阶级划分”,而不是意识形态意义的阶级划分。


此种理论虽然非主流,但能解释一个历史悖论:

为什么底层造反常常产生新的专制,而非民主。


从思想史角度看,这是一种“反乌托邦式”的历史解释模型,具有警示性。





五、文本的文学力量:这不是一篇学术文,而是宣言式写作



最后一段“虽千万人吾往矣”,已不是史学语言,而是文学语言。

它把整篇文章的基调从“学术讨论”推向“思想宣言”。


这种写法并不是为了争夺学术正统,而是为了形成一种 公共思想的震动感。


本质上,它是一篇带有“思想修辞”的公共史学文章,带有明显的使命感:

试图用史学把沉睡的思想重新摇醒。





总结:这篇文章不是“反对谁”,而是“反对历史中的昏睡”



无论是否完全认同文中的观点,一个事实无法回避:

它的目标是打破中国历史叙述中的惯性与迷雾。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


  • 什么是文明?

  • 什么是制度?

  • 什么是贫穷与暴力的循环?

  • 什么是自由与秩序的边界?

  • 什么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现代化?



真正伟大的史学,不是讲述过去,而是刺痛现在,照见未来。


从文本锋利度、问题意识、文明视角来看,

易中天在中文历史思想界的地位,确实正在从“通俗史家”,上升为“公共史学思想者”。


——这篇文章,正是一个标志。


浏览(159)
thumb_up(0)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guitarmanzw

    易中天、鲍鹏山、王立群、袁腾飞这四人因央视而红,也因质疑独裁而被删禁,走得最远的是易中天,其次是袁腾飞,鲍鹏山早以闭口,王立群审时度势而没,未来也将因被封禁在中文世界留下名字。

    屏蔽 举报回复
  • 白草 回复 俞先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


    每块土地都存在了成千上万年。而绝大多数国家都只有几百年历史。有连续一千年以上编年史的国家就只有中国(两千多年)。有连续500年以上官修编年史的国家有中日韩。古埃及和拜占庭帝国勉强及格。能进行历史文本研究的国家基本没有西方国家。

    屏蔽 举报回复
  • 白草

    易中天的肤浅在他推崇伊斯兰教信仰时就暴露无疑了。他让人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脑残文人才会立证自己的祖先不如外国,进而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行?


    什么是文明?当然中国才是文明,其它不同的都不配称为文明。缺乏这个基本常识的文人都不配称为文人。


    屏蔽 举报回复
  • 俞先生

    原始社会没有历史。只有文明社会有历史。部落历史不存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部落没有自己的历史。部落里只有传说和神话。传说和神话等无法考证,无法进行文本研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没有。

    屏蔽 举报回复